天天看点

同样是进士,有人进士及第,有人进士出身,有何不同?

1856年,27岁的江苏常熟举人翁同龢在参加殿试时,取得了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了状元,被赐予进士及第称号。

1847年,25岁的安徽合肥举人李鸿章在参加殿试时,名列二甲第36名,被赐予进士出身称号。

同样是进士,有人进士及第,有人进士出身,有何不同?

1838年,28岁的湖南湘乡举人曾国藩在参加殿试时,名列三甲第42名,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称号。

众所周知,从宋仁宗以后,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都会获得进士功名,不再进行淘汰。可是,就算是进士,也会因为殿试成绩的不同,赐予不同的称号。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3种称号。殿试一甲3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为进士及第。殿试二甲所有考生,为进士出身。殿试三甲所有考生,为同进士出身。

因此,翁同龢、李鸿章、曾国藩虽然都是进士,却有不同的称号。

同样是进士,有人进士及第,有人进士出身,有何不同?

别看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都是进士,却有很大的区别。简而言之,他们的仕途有较大区别。在正常情况下,进士及第的仕途最好,进士出身次之,同进士出身最差。

首先,进士及第一定能当翰林,进士出身也许能当翰林,同进士出身很难当上翰林。

在清朝,一个进士要想在仕途上取得很好的发展,一般都需要进入翰林院,当上万人羡慕的翰林。否则的话,一辈子也最多当上五、六品官员。能当上四品官员以上,就是祖坟冒烟了。而当上了翰林后,前途似锦,官运亨通。《清史稿》记载:“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翰林)选,其余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胜数。”你看,连宰相(大学士)都是从翰林里选拔出来的,你说翰林得有多傲娇?

同样是进士,有人进士及第,有人进士出身,有何不同?

清朝时期,每一科殿试会选拔出几百名进士,并不是所有的进士都能进入翰林院。

取得进士及第的状元、榜眼、探花,一定能够进入翰林院。我们所熟悉的翁同龢、张之洞、张之万、徐乾学、潘世恩、潘祖荫等人,都是翰林。

取得进士出身的二甲考生,很多能够进入翰林院,如与李鸿章同科,且名列二甲的许彭寿、孙观、徐树铭、曹登庸、袁希祖等人,都被选入翰林院。但也有戚天保、李宗羲、彭嘉炯、周振璘、李湘萼人没有当上翰林,被直接分发到外地当了知县。

同样是进士,有人进士及第,有人进士出身,有何不同?

取得同进士出身的进士,很难当上翰林,如与李鸿章同科的三甲第1名李森,第2名左?骏?章,第3名薛铭,第4名谢佳玉,都没有当上翰林,被直接分到外地当了知县,更别说其余名次更低的考生了。

当初,曾国藩在殿试中成绩考得不好,只考到三甲第42名,进入翰林院的机会几乎为零。他一气之下,打算卷起铺盖回老家。后来,在同乡的劝告下,曾国藩报名参加了朝考,取得了一等第3名的成绩,被道光皇帝亲自提拔为第2名,从而进入了翰林院。曾国藩能以同进士出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实属凤毛麟角。

同样是进士,有人进士及第,有人进士出身,有何不同?

其次,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在官场上的起步不一样。

翰林院散馆后,所有的翰林都将面临真正的分配,正式授予官职。进士及第授予的官职,一般是翰林院修撰。进士出身授予的官职,一般是翰林院编修。同进士出身授予的官职,一般是翰林院检讨。

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体现的差别在哪里呢?当然是官阶上。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翰林院检讨是从七品。在这里,翰林院修撰最划算,刚刚步入仕途就是从六品,前途无量。翰林院编修算是差强人意吧。翰林院检讨就是吃了“哑巴亏”——好不容易进了一次翰林院,还不如当初直接分到地方上当知县,也是正七品起步啊。

当然,仕途不能全靠起步,还得看后劲。曾国藩在翰林院散馆后,授为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不急不躁,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帮助下,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短短10年间从一名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后来,更是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站在了官场的巅峰。

有的状元郎,虽然仕途起步高,却后劲乏力。比如来自浙江宁波的考生章鋆。章鋆33岁考中进士,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可他仕途很不如意,当了几年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侍讲、侍读之类的闲散官职后,外放四川、安徽、江西、福建等当乡试考官。最终,官至国子监祭酒,官阶仅为从四品。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