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2年5月份的时候,一线的志愿军部队以坑道工事为依托,开展了一场冷枪冷炮杀敌运动。这场运动起始于40军一个名叫徐世祯的副连长,这天他正在黄鸡山前沿阵地观察敌情,看到的一幕的把他给气坏了,英军在阵地前开起了派对,又唱又跳。更过分的是,一个英国大兵竟公然朝志愿军阵地撒尿。徐世祯怒不可遏,抬手一枪就把这个家伙给报销了。

这一天,徐世祯一人就撂倒了7名英国大兵。受他的影响,那些枪法精准的战士们纷纷端起枪,拿英军、美军和南朝鲜兵当活靶子。只要他们在阵地上一露头,就得吃上一颗不知从哪儿射来的要命子弹,甚至是一颗忽然怪叫着落下的炮弹。发展到后来,不仅老战士打,新战士打,就连送饭的炊事兵都手痒了。
68军一个名叫庞子龙的炊事员看着一些刚入伍不久的新兵都在冷枪杀敌中立了功,心中也痒痒了,向班长要了一支枪,本来打算过把瘾,不料一打就收不住手了,三个月内竟然歼敌54名。不仅过了瘾,出了名,还成了英雄。驻守上甘岭537.7高地的135团一连两个月冷枪杀敌300多人,美7师的两个连被生生打残。美军受不了了,就把韩二师换上来当替死鬼。
在这场冷枪冷炮运动中,单兵歼敌数量最多的当属24军的张桃芳,他在32天时间内,共歼敌214名,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个人最高纪录。但若论效率的话,张桃芳则不如邹习祥。张桃芳消灭214名敌人共耗费子弹436发,平均两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而邹习祥只用了206发子弹,就消灭了203个敌人,几乎是弹无虚发,他也因此成了美军眼中的生死判官。
当时邹习祥用的并不是狙击步枪,也没有瞄准镜,那么他为何能打这么准呢?邹习祥是贵州仡佬族人,家里虽有几亩薄田,但土地贫瘠,亩产十分有限。为了填饱肚子,邹习祥的父亲经常在农闲之余进山打猎,猎物的肉可以食用,皮毛也可以拿到集市上换钱。7岁那年,邹习祥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打猎。装弹、潜伏、瞄准、射击,每一个环节都下了苦功夫。几年下来,邹习祥练就了一手百步穿杨的好枪法。
成都战役前夕,邹习祥被国军抓了壮丁,独山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起义,邹习祥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跟随15军入朝参战,编入45师135团一营一连。在第五次战役中,邹习祥凭借出神入化的枪法消灭了不少敌人,被提升为排长。后来45师奉命驻防上甘岭,冷枪冷炮运动的开展,给邹习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枪法的绝佳舞台。
每天天一亮,他就背着枪上了阵地,东转转,西瞅瞅。只要哪个倒霉的敌人一露头,保管被他一枪毙命。美军被邹习祥打怕了,整天躲在工事里不敢出来,大便也只能拉在空罐头盒里,然后从地堡里扔出来。为了对付邹习祥,美军竟然动用了6架飞机和一个炮兵阵地专门来追杀他。但依靠坑道工事的掩护和天生的机警,邹习祥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最终邹习祥用206颗子弹超度了203个敌人,据一个投诚的韩二师士兵交代,在和美7师换防时,一个美军大兵叮嘱他说:“没事就乖乖蹲在工事里,别到外面乱跑,对面一个中国人的冷枪非常厉害,说打你的头就绝不会打在你的脖子上。”可见,在美军眼中,邹习祥无疑就是他们的生死判官。凭借着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邹习祥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和二等功臣荣誉称号。1993年,邹习祥病逝,享年71岁。
抗美援朝是大陆的立国之战,这一战打出了军威和国威,令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著名作家李峰所著的《决战朝鲜》以翔实的史料全面揭开了朝鲜战争台前幕后的诸多历史真相,如中美苏朝最高领导层的博弈较量,朝鲜人民军南征的真相,中国出兵朝鲜真相,中美军战力真实对比,苏联对华军援、空军参战的内幕,志愿军战俘的真实境遇,板门店谈判过程等等,破除了有关朝鲜战争的种种迷思与误解,非常真实出彩。是一本不能不读的好书。
白金珍藏插画版现价只要49元,点击 【去看看】就可以购买。
); }
决战朝鲜 2册全【翰墨书屋】
¥4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