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贺知章有一首特别著名的诗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思乡之情是人们最为普遍的感情,因为家乡是一个人的固有属性,一辈子都很难改变的。只有回到家乡,才能够让人产生那种家的感觉,其他的地方即便是再好也终究是“身在异乡为异客”。

陕西一位老太太拒绝上户口,离世前说出真实身份,村民:藏得真深。她的故事就深刻的阐述了,家乡的观念是多么的浓重,哪怕是用一辈子的时间,也非常的难以改变。老太太名叫王玉兰,她非常的高寿,人缘也相当好,不过国家每次去登记户口,她都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让乡亲们感到十分的奇怪。
直到2018年,王玉兰以89岁高龄去世,临死前她才向人们说明真相:原来她是一个日本人。她的原名不叫王玉兰,而叫水崎秀子,出生于1929年。1894年的时候,中日之间就发生了甲午海战。历史书上常常写民族的“交融”,其实“交融”的形式有很多种,而战争则更多的时候为“交融”的主流。
比如,自从甲午海战以后,日本人就大量的来到中国谋生,其数量甚至远远的超过了当年的遣唐使。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以征服与被征服为表现形式的交融,日本人来到中国可以赚到大量的钱,获得资源,所以当时他们非常的乐意来中国交融。而水崎秀子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之下来到中国的日本人。
她本人并不是什么富裕家庭——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她才想来中国赚钱。出生于渔民家庭的她,于1942年来到了中国的长春,靠着她姑姑在伪满洲国的势力,水崎秀子逐渐在中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她开始学习中文,适应中国的衣食住行。不过,水崎秀子显然错估了形势,1942年的日本在中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45年日本战败之后,她的姑姑回到了日本,她却因为一些原因被留在了中国。好在她也是在伪满洲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小贵族,在中国的生活也让她结识了不少中国的富人圈子。18岁的她,就依靠着别人的介绍,嫁给了国民党营长宗开国。她自己可能也想不到,曾经中国的征服者身份,如今变成了中国人的妻子。
不过,这些东西显然都不重要了,孤身在外的她,需要有一个家。本来两人的生活也算幸福,可是幸福总是短暂的。像她来到日本一般,这一次她的一次以自身婚姻为代价的“投资”,又一次找错了方向。她的丈夫加入了战场,然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好在水崎秀子积累的人脉还算不错,不久之后,她又嫁给了军人雷国顺。
雷国顺也蛮喜欢这个漂亮的姑娘,两人夫妻生活如漆似胶。可是,幸福仍然是短暂的。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雷国顺拉着她回陕西老家见“婆婆”,却发现自己的父母已经给他做了包办婚姻,当时已经只能够一夫一妻制了,所以雷国顺选择了与水崎秀子离婚。这样,水崎秀子一个人留在了陕西山村。
村民们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又才仅仅20来岁,所以给她介绍了一个村民结婚。村民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夫妻生活还是很幸福的。这一次水崎秀子的幸福生活持续了蛮久的时间,一直到1976年,她的丈夫去世,她再一次陷入了寡居的时光。此时的她,年仅47岁,好事之人再一次给她介绍了一个丈夫——李明堂。
或许是一个人的生活太过于孤寂吧,水崎秀子欣然应允,再一次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不过,虽然有了四个中国丈夫,水崎秀子这个日本女人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地道的日本人,即使她已经不会说日文了,但是她的心还是在日本。她曾经多次拉着李明堂带她去日本省亲,却发现自己的名字已经被人冒名顶替,后面做了DNA验证才得以证明她的日本人身份。并且拒绝登记为中国人户口。
但是此时也改变不了什么了,她有了中国的丈夫、中国的儿子,整个人都已经中国化了,只能把心留在了日本,人还是要回到中国的。但是她对于自己的这层身份一直特别的看重,而且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直到去世之前才告诉附近的乡亲们她原来是一个日本人。从水崎秀子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除了战争之外,其他的“交融”实在是缓慢而又艰难的。
即便是在中国生活了一辈子,水崎秀子的心还是日本的,甚至死的时候她还穿上了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