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丰沛功臣集团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引言

汉高祖刘邦在革命之初就与一帮文臣、宿将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凭借着自己出色的领导能力以及以身作则、置生死于度外的性格,在革命的过程中,刘邦收获了大批的忠实追随者,而在胜利之后,刘邦也没有忘记这些大臣的功劳,纷纷加官进爵,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丰沛功臣集团”。

“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丰沛功臣集团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汉朝建立之初,“丰沛功臣集团”是当时最为主要的政治势力,为帝国的巩固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刘邦在分封王侯的规模上,可以说前所未有,共有145位功臣得到加封,这些功臣在当时有着极高的权势,然而随着汉朝的发展,功臣集团却逐渐凋零,其兴盛衰落与刘邦的“白马之约”息息相关。

西汉建立之初,高祖刘邦大肆加封,功臣集团权势空前庞大

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志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

公元前209年,秦末时期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一股“反秦风”随即盛起,以刘邦为首的沛县集团也加入了革命中。

由于深得民心,刘邦的势力迅速扩大,在战争中所向披靡,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政权。

“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丰沛功臣集团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以萧何、樊哙等人为首的集团势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集团中的人大部分来自于当时的沛县,于是在战争胜利之后,人们称之为“丰沛功臣集团”。

这些功臣凭借军功获得了显赫的爵位,并且在加封王侯的过程中,这些功臣之间获得了十分紧密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体系,对汉初时期的王权巩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得不说的是,刘邦是历史上少有的君王,其念旧的程度在历代君王里面堪称之最,属于典型的知恩必报。

无论是什么人,出身如何,只要是曾经追随过刘邦,助刘邦攻打天下的,即使贡献卑微,刘邦也必会对其做出赏赐。

据《史记》中记载,刘邦在沛县起兵之时,有这么一位小兵,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个打开城门的人,刘邦在战争胜利之后仍然没有忘记,遂封这位小卒为戴侯。

刘邦是一个善用人才的人,在分配的时候,往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除此之外,刘邦还能与大家同甘共苦,在战场上,刘邦往往是第一个冲向敌军的人。

这些都让刘邦深得民心,收获了大批的追随者,而这些追随者们也都是不离不弃。

“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丰沛功臣集团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在战争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奖罚措施,刘邦对大家的承诺从来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

这也使得汉朝建立之初,功臣集团空前的庞大,共有145位大臣得到加封,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分封王侯的时候,还史无前例地加封了一个女性王侯。

可以看出,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对于辅佐建国的功臣是十分重视的,给予的奖励也非常厚重,然而这些功臣的地位却随着汉朝的发展逐渐下降。

汉高祖刘邦时期,三国九卿以及王国相全部由汉初的功臣担任,而到了景帝时期,汉初的功臣们已经失去了对大权的掌控,其政治地位也受到了影响,逐渐走向了衰落。

那么在丰沛功臣集团逐渐衰亡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为何会如此迅速没落呢?

受“白马之盟”牵制,加之文帝心有忌惮,极力排斥,功臣集团权力遭受严重打击

功臣集团权势过高,吕后势力日大,“白马之盟”应时而生

楚汉战争时期,为了网络天下各路军事力量,以使自己的势力壮大起来,刘邦曾经分封过一批异姓王,这些王侯在汉军的大旗之下,辅佐刘邦攻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丰沛功臣集团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而在汉朝成立之初,功臣的势力十分庞大,刘邦渐渐觉得异性王终究不可靠,害怕他们谋反,危及自己的皇位以及江山,于是开始谋划铲除这些隐患。

在称帝之后,刘邦以各种借口诛杀这些异姓王,以韩信为例。

垓下之战的胜利,让韩信成为“楚王”,第二年,刘邦将韩信掳至长安城,降为了淮阴侯,之后又借助吕后之后斩杀了韩信。

除了韩信, 彭越、英布、卢绾也一一被杀。

在将这些异姓王铲除以后,大封同姓诸侯王,以保江山稳固。之后由于吕后的势力逐渐增大,刘邦又担心江山被其夺去,于是在晚年时期,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

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白马之盟》

刘邦与各位大臣们以杀白马的方式立下盟约,并且规定非皇族的成员不能够封王,没有获得军功的人不能加封为侯。

“白马之盟”在巩固皇权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与功臣集团的衰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祖去世,吕后执掌大权,剥夺功臣权力,引发不满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去世,嫡长子刘盈继位,即汉惠帝。

“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丰沛功臣集团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惠帝即位后,由于性格懦弱,朝中大权被吕后及其外戚集团所掌控。

“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侯,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史记》

吕后曾经辅佐刘邦攻打天下,并且吕后的哥哥在当时的功臣集团中也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按理来说,有着这样特殊功绩的二人应当备受推崇,其实不然。

在分封吕氏族人的官爵时,即便一个贵为皇后,一个贵为国舅,有着如此地位和威望的二人仍然遭受到了功臣集团的排挤。

吕氏在成为皇后以后,临朝听政,对吕氏族人大肆加封,极力拓展吕氏一派的势力,使得吕氏集团掌控着朝中大权,剥夺其他一些功臣的权力,并且侵占了大量领土,导致原先“三足鼎立”(皇帝、功臣以及宗室诸王)的状态大有向皇帝倾斜的趋势,引发了其余两个势力的不满。

文帝当政,对功臣集团有所忌惮,大肆削弱

吕后在去世之后,其族人丧失了对皇权的控制,汉少帝刘恭也因为无法掌控局面,受到了来自功臣集团和宗室诸王的打压,最终被处死。

在刘氏宗室的压力之下,功臣们不得以选了毫无功绩的代王刘恒即位,史称汉文帝。至此,朝中功臣集团的势力达到了一个顶峰状态,不过其权势过高,引起了文帝的忌惮。

文帝即位之初,就对功臣们表现出了极大的排斥,将宫廷的宿卫之权转移,取消了之前被功臣垄断的太尉一职,要求居住在长安城的功臣们返回封地居住,这些举措大大打击功臣集团对皇权的威胁,使得功臣集团的权势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景帝当政,功臣集团彻底丧失军事权势,逐渐走向衰亡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刘启继位。

景帝在任时期,采取积极的削藩政策,大肆打击刘氏诸侯王的势力,这种过于激进的改革引起了功臣集团的强烈不满,其中以申屠嘉、袁盎为首。

“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丰沛功臣集团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然而景帝并没有理会这些功臣的反对,最终使得申屠嘉呕血而死。此后,景帝与功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化。

“七国之乱”爆发后,虽然景帝与功臣集团们很僵,但是不得不依赖功臣集团来镇压,于是重新设置了“太尉”一职。派周亚夫为太尉,又让窦婴为大将军,去制衡周亚夫。

在平定了“七国之乱”后,随着诸侯王的势力被大大削弱,景帝无需再依赖功臣集团来维持皇权,相反,功臣集团成了景帝加强皇权专制最大的障碍。

战争结束后,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但是周亚夫却没有意识到皇权逐渐膨胀,依旧想要恢复相权,对皇权制约,并且极力遵循“白马之盟”,反对景帝将王信封侯。

之后周亚夫辞去相位,刘舍为相。

这成为了汉初功臣集团在军事势力上逐渐降低的转折点。

景帝后元元年,刘舍罢相,随后景帝与窦太后讨论的继承人仅有两位,而且并没有功臣,这也说明了,此时汉初功臣集团将不再占据一直被其垄断的丞相之位,景帝甚至不需要去考虑功臣集团,就定下相位,汉初功臣集团的势力又一步削弱。

卫绾为丞相的时期,汉朝内外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没有较大的战事,而高祖设立的“白马之盟”也牵制了汉初的功臣集团,此时功臣集团已经完全丧失了军事权势,只剩下一个空有的爵位了,这也表明至此,功臣集团已经走向了衰亡。

结语

在大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丰沛功臣集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毫无疑问,这些大臣就是汉朝的开国元勋,然而却在汉朝的不断发展中,逐步走向衰亡,其原因引人深思。

历来很多学者都认为在文帝以及景帝时期,由于他们的政治手段,才导致了功臣集团的没落,其实汉高祖的“白马之盟”也不可被遗忘,功臣集团的兴盛与衰亡都与其息息相关。一句“非有功不侯”让功臣集团掌控大权,享受到了极高的政治地位,同时也在景帝和文帝时期,因为无法直接参与军事,而逐渐走向了衰亡。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