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司马迁写《史记》的西汉部分时,不得不照着既有的官档来写。但是西汉官档对西汉早期的历史多有掩饰,因此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偷偷加了些料,这使得有些记录综合多人的传记看后会十分奇怪,而这其中就包含了著名的白登之围。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按照官样文章抄下来的白登之围,经过是刘邦率领几千骑兵轻敌冒进,结果在平城外东北8公里的白登山中了埋伏,被匈奴、楼烦、韩王信的三方联军围在了山上七天七夜,最后依赖陈平计有惊无险的脱困。

可是综合参与了白登之战的西汉诸臣的记录,码字的对这个白登之围产生了疑问。有劳大家花点时间,一起来跟码字的盘点下《史记》中记录的白登之围吧。

白登之围的记录

公元前200年的这场白登之围,汉朝立国时的众多名臣都参与其中。除了刘邦和陈平,周勃、灌婴、夏侯婴、樊哙也都有参与,但是他们的传记中有关这一战的记录,却详略相去甚远。

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史记·高祖本纪》)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史记·樊哙传》)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史记·夏侯婴传》)

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于代,至马邑,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于武泉北。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受诏并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于硰石。至平城,为胡所围,从还军东垣。(《史记·灌婴传》)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於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转攻韩信军铜鞮,破之。还,降太原六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后击韩信军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其明年,平从击韩王信于代。至平城,为匈奴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平奇计,使单于阏氏解,围以得开。(《史记·陈丞相世家》)

看了这些参与了白登之围的汉朝君臣的传记后,大家有没有发觉哪里不对啊?

没错,白登这个名字怎么没出现呢?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史记·匈奴列传》)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史记·刘敬传》)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其实白登之围在《史记》中,从头到尾只出现在了《匈奴列传》和《刘(娄)敬传》中,而其他的汉朝君臣的纪传都只提到了平城。

平城就是今天的大同。

怎么《史记》里一会被围在平城一会被围在白登山,那么刘邦到底是被围在了平城呢?还是被围在了白登呢?刘邦被围在这相距不过八公里的两个地方又有什么区别呢?

周勃的记录

也许其他参与此役的汉臣的记录能告诉我们答案吧。由于这其中周勃的记载最为详实,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周勃参与此战的全过程吧。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周勃传中周勃攻打的第一个城池名为霍人,在今天的山西省繁峙县东郊。从这个位置推断,周勃并不是随刘邦主力大军从长安出发的,他应该是从诸侯国赵国带兵出击的。

第二个地名武泉是哪里就需要探讨一下了。百度词条说是在呼和浩特的东北,码字的查不到相关位置,也不信汉军会跑那么远。试着查了下山西有两个地点叫武泉,一个在山西的临汾市西边,而另一个则是在大同市西南部的云冈区有个叫泉武的地名。对照霍人的位置,显然最有可能是大同市西南的这个叫泉武的地方,司马迁把地名给写反了。

其后周勃南下900里进攻铜鞮,也就是今天长治市北面的沁县。从这以后周勃一路北上,先是攻克了位于今太原市西南晋源区的晋阳城,接着又攻克了太原等城。然后周勃继续挥师北上,进攻今天忻州市宁武县境内的硰石城。攻克硰石后,周勃挥师北上平城,在那里遭遇了匈奴大军。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大体弄清楚了周勃的行军路线后,我们也就能知道周勃这些作战的目的了。

结合《灌婴传》看,很明显周勃是从属于灌婴麾下的,而灌婴率领的军队都不是汉军,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周勃率领的应该是诸侯国赵国的军队。从《史记》的记录我们还能确定,周勃是灌婴大军的先锋。

周勃先是跟随灌婴在泉武击败了匈奴的军队顺势占领了大同,这样便切断了韩王信叛军北退的道路;然后周勃继续作为前锋南下,攻取了位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的铜鞮,打开了晋阳的南大门;接着在攻取楼烦的硰石城后,北追了楼烦军八十里才回师。最后周勃率军北上平城,在平城外驰道上汉军遭遇了匈奴的围攻,他率所部作为全军后卫在驰道上与匈奴大军血战,成功地掩护了刘邦撤退。

咦?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按史料说法,刘邦只带了几千骑兵追击韩王信到了平城。平城守军向他报告韩王信刚刚才从平城边绕过去北遁,于是刘邦便继续亲自率军北追,结果就被匈奴大军给围在了白登山。

对照周勃的传记,这记录似乎有哪不对啊?

对不上号的地方

灌婴、周勃南下900里攻铜鞮是为什么?

铜鞮从位置来看,明显应该是从关中出来的汉军主力进攻的目标。因此灌婴、周勃率军到铜鞮,应该是汉军主力拿不下铜鞮,所以他们率军前去助战!

周勃在攻下硰石后,为什么追出八十里后没有再继续乘胜追击,反而是折回宁武县境内攻打楼烦城池呢?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周勃回师肯定是灌婴的命令,可能是怕他孤军深入吧。结合众人的传看,灌婴部显然是汉军讨伐韩王信的前锋部队,灌婴召回北追的周勃后就让他在楼烦境内攻城略地。灌婴这么做最有可能的目的,就是在楼烦境内等待刘邦的主力大军到来,两军会合后北上。

《高祖本纪》中刘邦急得自己带几千人去追击韩王信,这事本身就很古怪,刘邦跟韩王信有这么大仇吗?干嘛非要自己去追?他不能派一个将军去追吗?

对照《高祖本纪》中刘邦那风风火火的样子,灌婴在楼烦境内等待刘邦大军到来的举动,就显然十分奇怪了。灌婴、周勃带的是车骑这样的快速部队,他们去追击韩王信不是正合适吗?可为什么他们会在楼烦境内停下了北上的脚步?就为了等刘邦亲自来当前军主将?

所以灌婴、周勃传里的记载,与《高祖本纪》的记载是自相矛盾的!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事出反常必有妖,司马迁在记录汉史时是照抄的官档,但是他也会加入一些‘私货’,让我们自己去发掘事情的真相。

奇怪的记载

根据《周勃传》的记载,我们明白了一件事情,刘邦并没有真的自己去当全军先锋,这个先锋一直都是周勃在当!而且从灌婴也参与了平城之战的记录,可以断定燕、赵、齐、梁、楚车骑,也随着他一起到了平城。而负责指挥汉军车兵的夏侯婴,也出现在了平城。

这五国车骑再加上汉军车骑,怎么可能才区区几千人?

而且通过《周勃传》,司马迁也暗示了我们,汉军在遭遇匈奴大军后,退往白登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汉军退往白登山之所以奇怪,是因为《周勃传》中出现的驰道这个词。

要说明驰道奇怪在哪,就得先说明下大同城的地理位置。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大同城古称平城正是因为它所在的位置一马平川,所以要想埋伏大军不能在大同城的就近埋伏,那样大军很快就会暴露。因此匈奴大军要埋伏汉军,就必须隐藏在距离大同一段距离外的山地中。

码字的查了一下,大同城从秦到清位置大体相同,今天的大同老城比起秦时只是向南移了几百米而已,秦代的大同城就在今天大同古城北面的清朝兵营旧址。从古至今,大同城都与城西几百米外的御河相伴,也因此南北向年年泛滥的御河,对大同城的道路建设有极大的影响。

继泉武记成武泉后,司马迁在这里又犯了一个笔误。秦驰道虽然连接大同城,但是它在大同城南,因此这里司马迁在《周勃传》里记录的驰道,其实是秦直道。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秦直道是秦朝为了便于驻扎在北方边塞的战车部队,能快速反击匈奴的袭扰而修筑的。由于御河的存在,所以从大同延伸出去的这条直道,显然只能是和御河平行的南北走向。

周勃既然是在秦直道上阻击匈奴,那么汉军显然是遭到了匈奴大军的迎头攻击。大同周边平坦的地形,使得匈奴军队没法埋伏大军侧击汉军,因此匈奴军队这么进攻也是受限于大同当地的地理特点。

当周勃在北面挡住了匈奴的攻势时,刘邦为何会不率军向南撤回大同,却指挥军队向东退往更远的白登山?何况,就算御河结冰了,高耸的河岸不也使得御河变成了一个大沟吗?而且汉军不管不顾地就从结冰的御河上通过,这万一冰面撑不住呢?

所以,在明明可以退往有坚固城防的大同城的情况下,刘邦为什么要爬高上低地从情况不明的御河河面上经过,向东跑去更远的白登山呢?

真相是什么?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也许答案就在这句话里,在《高祖本纪》和《刘敬传》里,司马迁都强调了这句话。

司马迁通过这句话,又在向我们暗示一些什么呢?

码字的将这一切事情整理后,做一个大胆地推测和梳理吧:

刘邦讨伐韩王信并不顺利,首先他被韩王信的军队堵在了铜鞮,无奈之下他只得下令,原本在大同阻击韩王信北遁入蒙古草原的灌婴军南下助战。虽然在灌婴军的帮助下汉军攻下了铜鞮,但是这也使得大同守军只能自保无力阻击韩王信北逃。

然而汉军的麻烦并没有因为攻克铜鞮就结束,虽然史书秘而不宣,但是从灌婴召回北追的周勃后,还让他在楼烦境内攻城等待汉军主力来会合看,汉军主力显然在晋阳被什么绊住了,没能按计划北上。直到周勃攻取了楼烦三座城以后,汉军主力才到达楼烦境内与灌婴会合。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在铜鞮、晋阳接连耽误了时间,这让刘邦十分焦躁。因此他不管不顾全军疲惫,催动大军直接向大同开拔。当疲惫不堪的汉军大军到达大同时,城里的守军向刘邦报告,韩王信刚刚从大同城外顺着直道向北逃了。

着急上火的刘邦也顾不得进行什么侦察了,直接命令大军顺着驰道向北追击!

结果汉军还没追出多远,得益于大同外的地形,前方侦骑便察觉到前面的情况不对。刘邦意识到自己可能中计了,于是命令后军变前军撤回大同城。冒顿单于眼见汉军改变队形意识到自己的埋伏被发现了,所以指挥匈奴、楼烦、韩王信三方大军发动进攻!

早已经疲惫不堪的汉军被匈奴的联军打得大败,所幸周勃率领的赵军拼死断后,汉军才没有崩溃得以退回了大同城。汉军根本不是因为什么天寒被冻掉手指,而是在大同北面与匈奴联军的大战中失利而损失惨重,折损了十分之三的兵力。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汉军败退到了大同后构筑起了防线,匈奴联军随即围了上来将汉军包围在了大同。

冒顿为何放过刘邦

弄明白了汉军是主力被围在大同城,而并非什么几千人被围在白登山后,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何冒顿会放刘邦离去。

汉朝当时的基础并不稳固,六国贵族后裔们在地方上势力颇大,刘邦封的异姓王里不少都是六国子弟,他们在感情上都更偏向自己的故国。刘邦被围在大同的消息一旦扩散开来,这些异姓王会有什么举动很难说。

而且汉军不但主力大军被围在了大同,主要的汉朝将领们也都被围在了大同。就算是长安要派出援军,既没有可战之兵也无统御之将,刘邦很清楚指望援军是指望不上了。

不过,汉军被围在白登七天七夜固然是十分艰难,但是至少汉军还有个屋子可以遮风挡雪,而大同城外的匈奴联军却只能在野地里喝风。并且冬季兴兵一向是北方少民的大忌,一场暴风雪下来牲畜就会大量死亡,这会让少民伤筋动骨。匈奴联军的粮草只能靠韩王信提供,可韩王信控制的区域大多被汉军占据,为了困住大同的汉军主力,匈奴联军又不敢分兵南下去抢夺粮草。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因此冒顿面对的问题和刘邦是一样的——耗不起。

既然大家都耗不起了,那就坐下来谈吧。也因此陈平作为使者到匈奴军中去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才会那么顺利。

这个协议内容如何,汉朝官档讳莫如深,弄得司马迁只能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以一句‘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来搪塞过去了。

不过,并不是没有线索推知双方协议的内容,我们先来看一下双方达成协议后的情况吧。

汉军在出城时,弩皆持满外向,组成了一个严密的阵型南下。刘邦这时继续了此战中糟糕的表现,《史记·夏侯婴传》记录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在这里司马迁又给了一个暗示,用了一个出字,这是出围呢还是出城呢。

司马迁关于白登之围的记录,到处都偷偷带着这样的‘私货’。

那么冒顿为什么不趁着汉军离开大同城的机会发动进攻呢?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可能答案就在周勃率军所将卒当驰道为多中,虽然汉军伤亡惨重,但是匈奴也没少损失人。此时的匈奴,东边的东胡和西边的大月氏都尚未完全打服,如果和汉军作战损失太大自然是得不偿失的。而且,刘邦非常讲诚信,答应的条件都做到了。

由于刘邦答应的事都履行了,所以冒顿在汉军主力离开后,也率匈奴大军主力返回了蒙古高原。显然冒顿对刘邦的厚脸皮还不清楚,他的这个举措决定了以后汉匈的命运。

议和真相的探究

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等共定之。(《史记·樊哙传》)

《史记·樊哙传》中关于樊哙在平城之战中的角色只字未提,似乎在刻意回避着什么。但是这句简单的记载,却告诉了我们汉匈之间停战协定,可不只是和个亲给点小钱钱那么简单的条件。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等共定之。

《樊哙传》这两句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说的是一件事情,其实这是两件事情!

前一句说得是樊哙随着刘邦讨伐韩王信,后一句说得则是樊哙奉刘邦的命率汉军平定韩王信之乱!所以汉军不但是从大同退兵,连之前占领的霍人都撤出了。

因此不难推知,冒顿给刘邦开的条件包括承认韩王信是匈奴属国,汉军从占据的韩王信地盘上退兵!

明白了这件事,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汉朝对汉匈议和条款那么讳莫如深了。因为刘邦在退到了后方侦知匈奴主力北返后,他立马就撕毁了议和条约,命令樊哙指挥全军讨伐韩王信!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可是为什么汉朝官档要假造一个白登之围的败仗出来,遮掩刘邦的背信弃义呢?

几千人被四十万大军合围,最后在空口白牙的答应了一些条件后,便全军安全返回,这像是吃瘪了吗?

这明明是一个了不得的英雄传说嘛!

为什么汉朝参战的主要将领中,樊哙在平城之围中记录最为简略,不就是因为他一直跟在刘邦身边率领汉军主力。如果把他所在说明白了,那被围的不是几千汉军而是汉军主力这个真相,不就昭然若揭了吗?那官档还怎么去编白登之围的故事呢?

可能有人要问,为啥彭城之战不作假呢?那次刘邦不是败得更惨吗?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那会刘邦只是汉王,平城之围他是汉帝啊。彭城之败彰显了大汉建立时创业艰难百战多,平城之围可只能表现出他的轻敌冒进啊。

可为啥刘邦不继续自己领兵收拾韩王信,把失掉的场子找回来呢?

有比韩王信更重要的目标

因为在平城之战前后的耳濡目染,这让他认为有更重要的事情他得去做!

任命樊哙为大军统帅后,刘邦就带着灌婴去了赵国王都东垣(今石家庄)。他在那里冲着自己的女婿张敖大耍了一通威风,把赵国大臣们一个个气得暴跳如雷后才离开。

接着第二年(公元前199年)便有人告发说皇帝在东垣时,赵国相国贯高谋划要暗杀皇帝!于是刘邦雷厉风行地将涉案的赵国臣子缉拿,并命令张敖到长安面圣!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贯高得到消息后阻止了要自杀明志的同僚,他认为只有他们到长安为张敖辩解,张敖才能免于杀身之祸。于是贯高主动坐进囚车到了长安,尽管一年多中受了无数酷刑,贯高等赵国臣子一口咬定,刺杀是他们私下谋划的与张敖无关!

他们都明白,证明清白是不可能了,那就护自己小主周全吧。

最终张敖撇清了关系,但是他还是被刘邦借口御下不严降为侯爵,留置长安,赵国国除!

而贯高在从刘邦派来劝诱他为汉朝效力的使者那里,听到了张敖免去血光之灾的消息后,当着使者的面自尽以谢张敖之父张耳!

史林探秘:不存在的白登之围

贯高可能和刘邦是老相识了,当年刘邦从张耳游学时,作为张耳门客的贯高很可能也是一起的。贯高肯定是张耳的门客,而刘邦是不是门客可就难说了,也不是只有门客才能跟着张耳。

以贯高之傲,岂会愿居奴仆之下?

那么刘邦为啥连给了他城下之辱的韩王信都不管了,忙着去收拾赵国呢?

谁为他攻下了坚城铜鞮?谁为他在直道上挡住了匈奴大军?

赵军之锐,天下无匹啊。

汉初时代,刘邦的厚脸皮确实很无敌,不过也真的适合当皇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