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湖湘广记|百年沧桑逢巨变,圣经学院今犹在?

作 者:何涛 插 画:黄山

今年仲春,我拜读了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书中提到了位于衡山脚下的南岳圣经学院与上个世纪的西南联大颇有渊源。

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相继南迁,三校在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因校舍不足,南岳圣经学院成为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的办学地。

据史料记载,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西迁后,南岳圣经学院又相继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省立商专等所在地。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南岳圣经学院历经风雨的洗礼,留下了许多的历史名人足迹。然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南岳圣经学院为何销声匿迹了呢?接下来,请跟随笔者的脚步,一起寻幽探秘,品味历史的波诡云谲吧!

传经布道 播种福音

南岳圣经学院,当地居民对此语焉不详。据《衡山县志》记载:“1920年基督教会在南岳白龙潭开办圣经学校,培养神职人员。”南岳白龙潭圣经学院由美孚石油大亨出资、长沙基督教会修建。

湖湘广记|百年沧桑逢巨变,圣经学院今犹在?

到访过南岳的朋友可能会了解,南岳是佛道兼容并包的香火圣地,基督教神职人员来南岳开办学校、宣讲教义、播种文化,抛开神职人员的功利性目的不说,这对于当时地处偏远山区的南岳也算是一大盛事。

薪火相传 弦歌不绝

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南开大学遭受重创。北平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师生南撤,相继到达长沙、南岳。

《南岳志》载,据1937年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北京、清华和南开联合组成的)临时大学,分地教学,南岳黄庭观圣经学院被租借为临时大学文学院之一部,兹悉该院同学300余人于昨日纷纷乘船来岳,教授亦到二三十名。不日布置就绪,即行开学。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中写道:“最初,联大曾设在湖南省的长沙,我们哲学系和文、法学院其他各系设在衡山,即著名的南岳。我们在衡山只住了大约四个月……精神上却深受激励。其时,正处于我们历史上最大的民族灾难时期,其地,则是怀让磨砖做镜、朱熹会友论学之处。我们正遭受着与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相似的命运。可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环境:这么多的哲学家、著作家和学者都住在一栋楼里。遭逢世变,投止名山,荟萃斯文:如此天地人三合,使这一段生活格外地激动人心,令人神往。”冯先生在后文中介绍,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他和他的同事潜心研究与著述,在那完成了不少作品。

1937年11月-1938年2月,这段时间,大批学者云集南岳圣经学院,有时任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以及闻一多、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郑昕、吴宓、罗常培、浦江清、叶公超、罗皑岚、陈梦家等著名教授,以上著名教授分别在文学、语言学、哲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各有建树,在当时学界堪称一流学者。

湖湘广记|百年沧桑逢巨变,圣经学院今犹在?

学者们在此安定下来后,潜心研究与教学,为后来组建西南联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有大批学人的支撑,才有后来西南联大人才辈出的盛况,如诗人兼翻译家穆旦、文学家汪曾祺、翻译家王佐良、许渊冲等学界名人。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寻觅一处能够安放一张书桌的僻静地方,实为难得。冯友兰先生《三松堂自序》中所说的“学校背靠着衡山,大门前有条从衡山流下来的小河,大雨之后,小河还会变成一个小瀑布”,“地方很是清幽,在兵荒马乱之中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读书,师生都很满意”,“这样一个地方”指白龙潭。

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日本军方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战争形势每况愈下,战火也逐渐深入内地,波及中西部地区。

风雨如晦,局势动荡。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的文法学院师生相继离开南岳前往云南蒙自,蒙自的条件十分简陋,在蒙自度过了一个学期后,师生们又辗转到达昆明。

后来,西南联大以“刚毅卓绝”为校训,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校歌作词:“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歌词中提到“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是文学院师生们曾在南岳衡山圣经学院度过的那段时光的真实写照。

湖湘广记|百年沧桑逢巨变,圣经学院今犹在?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1944年,为了培养战时人才,时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薛岳着手创办的省立农、工、商三所高等专科学校,这三所学校全部选址南岳。其中,省立商专则选址圣经学院。1941年,学校开展维修,花费巨大,扩大学校规模,购买图书、仪器。第一批招收125名学生,开设有银行、会计等专业。

1944年,衡阳保卫战打响,国民党军队坚守长达47天,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衡阳失守。

衡阳失守后,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至今,南岳衡山老一辈人中仍然流传着“民国三十三,日本鬼子赶衡山”的民间俚语。

那时,衡山上的圣经学院也没有幸免,圣经学院的办公大楼、礼堂、图书馆等设施均遭到日军破坏。

经过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最终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抗战胜利后,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南迁至南岳,国立师范学院的校址设在圣经学院,现在位于白龙潭水库脚下的南岳区第一中学为当时的国师附中。

湖南师范大学原中文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家马积高先生曾就读于国立师范学院,后来马积高先生作诗《重到南岳望白龙潭感旧》:“少年才气亦纵横,妄许文章压老生。三十五年回首看,老生多在顶头行。”这首诗见于马积高先生旧体诗集《风雨楼诗抄》。先生有注云:“白龙潭上旧圣经学院,抗战胜利后,前国立师范学院从溆浦迁此。余在此学习两年。”

湖湘广记|百年沧桑逢巨变,圣经学院今犹在?

可见,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较为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使得圣经学院成为当时文教部门的最佳选址。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从长沙临时大学到国立师范学院,圣经学院任凭风吹雨打,幸有诗书洗礼,人文荟萃,得以赓续中国文脉,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设者。

谋行天下 游干摇篮

1938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处、军事委员会先后迁到南岳圣经学院,在此期间,蒋介石六到南岳,至1944年,共有四次高规格的军事会议在圣经学院召开。

据资料记载,圣经学院有适用于召开会议的防空洞,以待敌机来袭的时候保证会议的正常进行。可见,在烽火连绵的时代,许多出自南岳圣经学院的军事战略直接影响着抗日大局。军事会议后,湖南省政府把圣经学院改设为省政府的甲种招待所。

1938年秋,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向蒋介石提出了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构想,经过反复酝酿,蒋介石采纳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建议。随后,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决定在南岳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并请八路军选派优秀指挥员来任教官,讲授游击战术。

随即,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率领八路军代表团前往南岳,参与训练班创办和教学工作。

湖湘广记|百年沧桑逢巨变,圣经学院今犹在?

当时,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开办可谓是如火如荼,每期学员达一千多人,受场地限制,不少学员借住在岳云中学、南岳大庙等地。据说,还有不少从衡阳、长沙等地慕名而至的军官来此听课。

回顾中国近代史,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国共两党一共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1925年5月国共两党在广州共同创办了黄埔军校,第二次则是1939年2月国共两党在湖南共同创办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历史上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知名度虽然不如黄埔军校,但是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为抗日战场源源不断地输送了许多的游击干部,也成为了抗日军事人才的摇篮。

禁区孑立 风雨飘摇

2021年7月,笔者再次寻访了南岳圣经学院遗址。遗址位于白龙潭水库之上,集贤峰黄庭观右侧的大峡谷中。

遗址周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之中可以看到一幢由青砖构筑的房屋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缓缓走近这位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屋顶坍圮,窗户铁棍锈迹斑斑,原来的两层楼楼板已然不再,屋顶上、屋内杂草丛生。

根据上个世纪的照片来看,圣经学院大概有六座房屋。如今,遗址已被纳入军事禁区,人立于高墙之外,只能在围墙旁边看到这一幢即将倒塌的房子,其他建筑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湖湘广记|百年沧桑逢巨变,圣经学院今犹在?

(图为作者拍摄)

近处,山谷中树木丛生,围墙也挡住了笔者探寻的脚步,此时,笔者只能默默祈祷:但愿房屋还能保存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留给后人。

笔者十多年前曾数次途经圣经学院,那时的圣经学院已出现残破的端倪。近年,尽管当地相关部门也曾做出努力,力争修缮圣经学院,但因多种原因,房子一直没有得到修缮。可喜的是,游击干部训练班已有陈列馆,新址位于金沙路原南岳区政府所在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昔日璀璨的圣经学院已然不再,而今黯淡的圣经学院又被雪藏已久,这段历史也几近尘封。历史应当被尊重,保护好南岳圣经学院就是对那一段历史最好的尊重。

作者简介:何涛,衡阳南岳人。热爱文学,喜欢码字,是行走在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