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危急关头这名战士表现最出色,为何把战功让给犯了错误的上级?

1953年2月13日黄昏,一支与众不同的志愿军部队整装向20公里外的小金洞穿插。

临行之前,他们每个人都向上级递交了请战的血书,又把姓名、编号、家庭地址都写在衣领和裤腰里。

这是一支肩负着特殊任务的特别部队,被称号“八一支队”,是志愿军司令部从3个集团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侦察精英,共有370人,编为3个侦察连。

第二天拂晓,我军将向敌人发起全面大反击,而“八一支队”的任务就是穿插至敌后,切断敌人增援和撤退的路线。

370名将士斗志昂扬,向位于敌纵深的小金洞快步前进。

危急关头这名战士表现最出色,为何把战功让给犯了错误的上级?

没想到他们在出发后四个小时就遇到了一场灾难——由于人民军一名作战参谋无耻叛变,将志愿军将进行穿插作战的情况透露给敌方,“八一支队”遭到美、韩两军的阻击。

敌人不仅出动飞机轰炸,还派出重兵沿途堵截,“八一支队”经过两小时的血战,虽然得以成功突围,却付出伤亡三分之一的代价。

一百多名战友出师未捷身先死,令幸存的将士们万分悲愤,他们下定决心坚决完成任务,终于在天亮前赶到了临津江边,只要过了江就是小金洞。

敌军早已在江边布下重兵,整个江面被十多挺重机枪严密封锁。此时我军的全面反击已经打响,“八一支队”必须尽快攻占小金洞。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危急关头这名战士表现最出色,为何把战功让给犯了错误的上级?

他们虽然采取了分路突破的办法,却始终未能得手,反而又折损了半数兵力,只剩下100多人了。

一排在排长张国芳带领下,向临津江大桥发起了多次突击。在激烈的战斗中,张国芳的双腿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全排大部分战士当场牺牲或重伤,只剩下不到十人还能移动作战。

战士余盛春见排长双腿已断,流着热泪要背着他前进,张国芳说道:“你配合副排长好好战斗就行了,坚决打过江去!”

紧接着,他又把手表取下来交给余盛春说:“我走不了了,你带个信给我妻子,让她不要挂念我……”

说完他就拿起枪,趴在地上继续向敌人射击。

危急关头这名战士表现最出色,为何把战功让给犯了错误的上级?

仅仅过了几分钟,张国芳和几名带伤坚持作战的战士都壮烈牺牲了。极其残酷的战斗和不断扩大的伤亡,让仅存的八名干部战士信心大受打击。

战斗间隙中,余盛春问副排长霍建中接下来怎么打。

霍建中却情绪低落地说:“你也看到现在的形势了,伤亡太大,敌人的火力太猛,要不我们撤下去吧,至少可以把队伍带回去。”

血气方刚的余盛春万万想不到副排长竟在危急关头产生了动摇,这不是犯了违抗军令的错误吗?他气愤不已地说道:“副排长,无论如何不能撤!不能让战友们白白牺牲!”

“可是就咱们这几个人了,还怎么打……”霍建中一时语塞。

“你觉得不好指挥了,那我来代理指挥,继续完成战斗任务!”

危急关头这名战士表现最出色,为何把战功让给犯了错误的上级?

随后余盛春把六名战士召集起来,说道:“党员、团员跟我冲,坚持打过江去!”

余盛春在危急关头振臂一呼,让那六名战士大受鼓舞,纷纷表示愿意战斗到底。

余盛春当仁不让,要霍建中带着2名战士留在江边,用机枪负责掩护,他自己则带领4名战士朝着大桥的敌堡匍匐前进。

他们接近地堡后,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用手雷和爆破筒摧毁了地堡,随后5人闪电般地冲上了大桥。

就在这时,连部通信兵林训强也带着几名战士赶来增援,他们同心协力,共同打击守桥之敌。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余盛春与战士包树生虽然负了轻伤,但成功地歼灭了韩军一个加强班,夺取了桥头要塞。

危急关头这名战士表现最出色,为何把战功让给犯了错误的上级?

当霍建中带领2名战士赶来后,余盛春又带领一排继续向小金洞攻击前进。

随后他们与连长一道,参加了攻占敌军坦克团指挥部的战斗,共歼敌一个排。

“八一支队”的其他人员也陆续到达小金洞,将敌人增援和南逃的路线切断,使得志愿军总部策动的全面反击得以成功实施。

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敌军全线溃败。

战斗结束时,原来370的“八一支队”只剩下37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次战斗中挺身而出代理指挥、表现最出色的余盛春,却在战后让曾犯下错误、副排长霍建中去向上级汇报成绩。

危急关头这名战士表现最出色,为何把战功让给犯了错误的上级?

也就是说,余盛春主动把评定战功的机会让了出来,这使得关键时刻犯了错误的霍建中反而被评定为二等功。

不仅如此,余盛春还把评三等功的机会让给了入伍没多久的战士包树生。

与余盛春并肩战斗的几名战士都证实临津江桥战斗是由余盛春指挥的,不理解他为什么拒功不要。

余盛春直到多年后才道出他让功的真正原因:“首先,见功就让在我们那支部队是光荣传统;其次,如果把霍副排长曾主张撤退的事公开了,那他必然会受到开除党籍和军法追究的处分,那会影响我们全排的荣誉。”

余盛春这个愿望没有落空,他所在的一排被志愿军部总授予“英雄侦察排”光荣称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