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后期,由于战线拉长和敌机的不断轰炸等原因,志愿军的后勤供应逐渐跟不上了,一些部队已经出现了缺粮缺弹的情况。没有粮食和弹药,仗还怎么打?于是志司在5月21日当天电令参战的第3、第9和第19三个兵团后撤。后撤途中,由于多种原因,60军所属的180师被敌人给缠住了,师长郑其贵指挥部队苦战多日,始终无法摆脱敌人。

5月28日,被困在鹰峰山的180师已经弹尽粮绝,郑其贵决定分散突围。突围途中遇到了300多名因为负伤而行动不便的伤员,师政委吴成德主动留下来带领他们突围。最终在战士们的顽强掩护下,师长郑其贵、副师长段龙章和参谋长王振邦等人突出重围,回到了军部,而吴成德则不幸身陷敌后,身边仅剩下了30多人。
吴成德是山西新绛县人,很早就加入了红军队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曾多次在敌后打游击,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因此这次被困后,吴成德十分镇定,他带着这30多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最终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进入了赤根山。由于美军缺乏游击战的经验,因此他们特意聘请了参加过侵略中国的日军当顾问来对付吴成德领导的这支游击队。
在日本顾问的建议下,美军将赤根山附近所有的村庄都给烧毁了,制造了一个方圆近百里的无人区,随后又在赤根山所有的出口附近修建了碉堡工事,妄图将游击队困死在大山中。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游击队根本无法下山搞粮食,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好在此时已经到了夏天,赤根山里的野桑葚已经成熟了,战士们饿了就上树摘桑葚吃。
几天之后,吴成德又在一条深水沟里发现了不少青蛙,他把战士们组织起来抓青蛙,然后穿在铁丝上烤,十几天后,这条沟里的青蛙就被抓光了。之后战士们开始挖野菜和野蘑菇充饥,就这样撑到了秋天。此时赤根山里的野板栗和野核桃成熟了,它们成了游击队主要的食粮。靠着野菜、野蘑菇和野山果,游击队又撑过了秋天。
很快寒冷的冬天就来了,游击队迎来了最严酷的考验。此时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多度,游击队的战士们却没有衣物御寒,加上腹内空空,因此根本无法抵御严寒。吴成德决定挖山洞过冬,他把战士们分成两组,一组用刺刀代替铁锹挖洞,一组负责将挖出的土运到数百米远的地方掩盖,以免被敌人发觉。
经过十多天的辛苦劳作,游击队终于在山坡上挖好了两个既能住人又能保暖的山洞。住的问题解决后,吃饭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此时已是深冬季节,赤根山里既没有了野菜也没有了野果,吴成德决定亲自带人下山搞粮食。战士们不忍政委冒风险,纷纷劝阻,但吴成德知道,游击队当中只有自己有在敌后打游击的经验,派别人下山,他实在不放心。
最终吴成德带着6个战士出发了,他们机警地绕过了敌人的封锁,在公路上伏击了美军的一辆运输车,搞到了两袋大米和一些罐头。这一天,游击队像过节一样热闹,战士们终于吃了一顿饱饭。但这次行动也惊动了敌人,美军以为游击队早就饿死在大山中了,没想到他们还在顽强地战斗。于是出动了两个营的兵力带着军犬进山搜剿。
吴成德的警卫员小虎率先发现了敌人,开枪将敌人的军犬打倒,吴成德立即带领战士们转移,一番苦战后终于将敌人摆脱,但牺牲了七八名战士,其中就包括小虎。此后吴成德又多次组织战士们伏击敌人的运输车,尽管每次都有收获,但每次也都有战士伤亡。到1952年6月末的时候,这支当初30多人的游击队仅仅剩下了4个人。
而吴成德一心盼望的第6次战役却迟迟没有发起,此时他们已经在敌后打了整整14个月游击,现在实在无法坚持了。吴成德决心带领剩下的3名战士突围,突围途中,他们遇到了美军的一支巡逻队,吴成德等人不幸被俘。敌人得知吴成德的身份后,多次对他威逼利诱,妄图从他口中套出我军的情报,但最终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朝鲜战争结束后,双方交换战俘,吴成德回到了志愿军这边。彭总得知吴成德归来后,亲自接见了这个在敌后打了14个月游击的英雄。敌后艰苦的游击生活,加上在战俘营中受到的折磨,本来是一米八大汉的吴成德,此时的体重已经不足90斤。望着骨瘦如柴的吴成德,彭总心疼得直掉眼泪。但由于曾经被俘的经历,吴成德回国后被按营级干部转业,27年后才恢复名誉,并享受军级待遇。1997年3月,吴成德病逝,享年84岁。
抗美援朝是我国的立国之战,这一战打出了军威和国威,令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著名作家李峰所著的
《决战朝鲜》以翔实的史料全面揭开了朝鲜战争台前幕后的诸多历史真相,如中美苏朝最高领导层的博弈较量,朝鲜人民军南征的真相,中国出兵朝鲜真相,中美军战力真实对比,苏联对华军援、空军参战的内幕,志愿军战俘的真实境遇,板门店谈判过程等等,破除了有关朝鲜战争的种种迷思与误解,非常真实出彩。是一本不能不读的好书
。白金珍藏插画版现价只要69元,点击【去看看】就可以购买。
); }
决战朝鲜 【翘楚书屋】
¥6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