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原大战结束后,在收编西北军残部的时候,张学良为何选定宋哲元

1930年11月,中原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在这场战役中,曾经纵横西北大地、拥兵数十万的西北军顷刻间就分崩离析,而作为主心骨的冯玉祥也在蒋介石的逼迫下发表通电,宣布自己下野避世。然而虽然蒋介石逼走了冯玉祥,但为防止西北军卷土重来,于是便命令自己的副总司令张学良亲往北平,全权负责收编西北军残部,乍一听,这可是一个扩充实力的好差事,但面对散落在各地的西北军余部,本来就在后面插过他们一刀的张学良心里也十分清楚,大败而归的西北军就算再落魄也根本不会听从自己的命令,搞不好可能还会发生火拼,于是现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尽快地找到一位“三方都认可”的西北军将领出面才能够帮自己完成这个“和平收编西北军”的任务。

中原大战结束后,在收编西北军残部的时候,张学良为何选定宋哲元

抵达北平后,张学良便来到司令部认真考虑起了这个问题, 并认为人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必须要在西北军中有群众基础,这样才好控制局面,二是必须要冯玉祥点头,免得以后落人话柄,三是必须要自己信得过的人,不然很有可能以后会倒戈,于是基于在这样的条件下,张学良重点挑选了三个人——孙良诚、刘汝明和宋哲元。

中原大战结束后,在收编西北军残部的时候,张学良为何选定宋哲元

首先是孙良诚,此人是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曾在北伐战争中出任国民联军援陕军总指挥,负责在陕西一带与镇嵩军作战,虽然是西北军中的一员悍将,但却是一个勇而少谋、谋而不决之人,再加上他的嫡系部队基本已经在中原大战里报销,如果自己让这位“光杆司令”贸然出面的话,弄不好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孙良诚一出场便被张学良率先给否定了。其次是刘汝明,此人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曾在“五原誓师”前就崭露头角,与吴佩孚所部血战数月之久,硬是没让其突破一步,最后在完成任务返回五原时,他的部队依旧兵强马壮,这让同僚们都对其刮目相看,但此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资历不够,排在他前面的“老长官”太多,张学良担心他控制不了局面,于是只好放弃刘汝明。

中原大战结束后,在收编西北军残部的时候,张学良为何选定宋哲元

最终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学良选择了宋哲元,首先从资历上来说,宋哲元是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属于最嫡系的将领,并且相比较于其他人,他在生活上也颇有冯玉祥的“影子”,能和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很得人心,再加上他不贪财,为人十分注重名声,所以张学良更看重宋哲元这个人选。1930年12月24日,张学良召见宋哲元,随后两人开始商议西北军的善后问题,由于是“败军之将”,宋哲元也迫切希望能由自己来“拉回”老大哥冯玉祥的“家底”,于是便欣然接受张学良的任命,开始收编散落在各地的西北军余部。

中原大战结束后,在收编西北军残部的时候,张学良为何选定宋哲元

四个月后,这支“孤军”被张学良和平收编,番号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出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则担任副军长。1931年6月,宋哲元所部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驻地为晋东南地区,虽然看似有了落脚点,但此地却是属于阎锡山的地盘,于是第二十九军便在这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由于阎锡山和张学良都对其不管不顾,致使军中穷困潦倒,士兵们衣衫褴褛,如同乞丐一般。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宋哲元联名其他七位将领通电全国与日作战,表示“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随后在张学良的极力推荐下,宋哲元所部移防察哈尔,据说当时在行军的时候由于士兵们都穿着一身破衣烂衫,怕被人当作是土匪,所以宋哲元便选择夜间出发,由此可见,当时的第二十九军虽然在生活上十分窘迫,但他们的骨气同样也令人十分敬佩。

中原大战结束后,在收编西北军残部的时候,张学良为何选定宋哲元

抵达目的地后,宋哲元先是提出了“不打内战、枪口对外”的口号,后又积极整军练兵,准备未来对日作战,而也就是在这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长城抗战爆发了,第二十九军奔赴前线,并最终在喜峰口战役中一战成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