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745期。在新旧两版《大决战》中,都有一场惨烈战斗的描述,那就是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的配水池之战。锦州外围作战时,东北野战军三纵七师攻打配水池据点,我军为了打掉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一个加强营几乎被全部打光,阵亡六百余人。有很多观众对此不解:东北野战军实力强劲,将帅用兵战术灵活,配水池战斗确实十分感人、令人震撼,但我军面对如此难打的工事,为什么不选择绕道而行呢?非要打掉这个配水池,是因为指挥员意气用事吗?毕竟付出了这么大的伤亡,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值得。
提出这个问题的观众,主要是认为配水池工事的面积并不大,原先只是日本人修筑的城市供水设施,觉得没有必要单纯为了这样一个被钢筋水泥化的要塞而付出战士们的生命。这种提法貌似有道理,却没有结合锦州的实际情况。
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在七十万人以上,大部分部署在松花江北。军委下达作战要求后,东野大军沿北宁线南下,第一个作战目标就是锦州,以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所以东野主力是从北方而来,而锦州城被北宁线贯穿、市区一分为二,北部为高地,南部相对平坦。从作战方向以及地形地貌来看,东北野战军需要先打城北,而国军在城北的主要工事就包括了配水池。
除了配水池配水池,在城北方向还有一座山,叫“大疙瘩”,是国军提前占领的关键制高点。如果东野要从北侧进攻锦州城,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两处据点的。所以观众能想到的问题,东野的“林罗刘”和各纵队指战员们不可能想不到。因为战役特点如此,才不得不强攻配水池。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军名将范汉杰守锦州时也非常清晰这一点,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对这几处据点的巩固力度,进一步加重了我军官兵伤亡。
还有朋友会问,既然锦州城北的作战难度这么大,为何不退而求其次进行战术迂回,从南侧攻打锦州呢?这又牵扯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在辽沈战役初期,老蒋从华北剿总及山东调兵组成了东进兵团,增援锦州的范汉杰集团。而这个东进的侯镜如兵团就是向锦州城南进发的,如果塔山阻击战不能取胜、或者无法为东野主力赢得足够的攻城时间,那在南侧攻城的我军主力就会面对锦州城内守敌和东进兵团的两面包夹,形势危急。所以要我军绕道从城南进攻,是更加不现实的。
配水池虽然面积小,但是和锦州城有暗壕连接。蒋军在配水池伤亡大,后面还可以通过暗道补充兵员和物资,所以东野打完了一个加强营才勉强拿下配水池。这还是因为师部判断准确,及时切断了敌人的交通壕才扭转了局势,不然增援配水池的敌军将源源不断。而在电视剧和影片当中没有体现的“大疙瘩”,其实也并不比配水池好打。配水池被拿下时,大疙瘩还没有打下来。拿下大疙瘩阵地时,东野三纵打残了三个营,只是没有像配水池那样出现接近全营阵亡的惨烈场面。正是因为付出了血的代价,我军才扫平了锦州城北的重重障碍,顺利攻克锦州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