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決戰》中的“配水池”那麼難打,東北野戰軍為何不繞道攻城?

《大決戰》中的“配水池”那麼難打,東北野戰軍為何不繞道攻城?

歡迎閱讀史源曆史專欄第2745期。在新舊兩版《大決戰》中,都有一場慘烈戰鬥的描述,那就是1948年10月遼沈戰役中的配水池之戰。錦州外圍作戰時,東北野戰軍三縱七師攻打配水池據點,我軍為了打掉敵人的堅固防禦工事,一個加強營幾乎被全部打光,陣亡六百餘人。有很多觀衆對此不解:東北野戰軍實力強勁,将帥用兵戰術靈活,配水池戰鬥确實十分感人、令人震撼,但我軍面對如此難打的工事,為什麼不選擇繞道而行呢?非要打掉這個配水池,是因為指揮員意氣用事嗎?畢竟付出了這麼大的傷亡,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值得。

《大決戰》中的“配水池”那麼難打,東北野戰軍為何不繞道攻城?

提出這個問題的觀衆,主要是認為配水池工事的面積并不大,原先隻是日本人修築的城市供水設施,覺得沒有必要單純為了這樣一個被鋼筋水泥化的要塞而付出戰士們的生命。這種提法貌似有道理,卻沒有結合錦州的實際情況。

《大決戰》中的“配水池”那麼難打,東北野戰軍為何不繞道攻城?

遼沈戰役前,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在七十萬人以上,大部分部署在松花江北。軍委下達作戰要求後,東野大軍沿北甯線南下,第一個作戰目标就是錦州,以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是以東野主力是從北方而來,而錦州城被北甯線貫穿、市區一分為二,北部為高地,南部相對平坦。從作戰方向以及地形地貌來看,東北野戰軍需要先打城北,而國軍在城北的主要工事就包括了配水池。

《大決戰》中的“配水池”那麼難打,東北野戰軍為何不繞道攻城?

除了配水池配水池,在城北方向還有一座山,叫“大疙瘩”,是國軍提前占領的關鍵制高點。如果東野要從北側進攻錦州城,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這兩處據點的。是以觀衆能想到的問題,東野的“林羅劉”和各縱隊指戰員們不可能想不到。因為戰役特點如此,才不得不強攻配水池。從另一個角度看,國軍名将範漢傑守錦州時也非常清晰這一點,有針對性地加大了對這幾處據點的鞏固力度,進一步加重了我軍官兵傷亡。

《大決戰》中的“配水池”那麼難打,東北野戰軍為何不繞道攻城?

還有朋友會問,既然錦州城北的作戰難度這麼大,為何不退而求其次進行戰術迂回,從南側攻打錦州呢?這又牽扯到另一方面的問題:在遼沈戰役初期,老蔣從華北剿總及山東調兵組成了東進兵團,增援錦州的範漢傑集團。而這個東進的侯鏡如兵團就是向錦州城南進發的,如果塔山阻擊戰不能取勝、或者無法為東野主力赢得足夠的攻城時間,那在南側攻城的我軍主力就會面對錦州城内守敵和東進兵團的兩面包夾,形勢危急。是以要我軍繞道從城南進攻,是更加不現實的。

《大決戰》中的“配水池”那麼難打,東北野戰軍為何不繞道攻城?

配水池雖然面積小,但是和錦州城有暗壕連接配接。蔣軍在配水池傷亡大,後面還可以通過暗道補充兵員和物資,是以東野打完了一個加強營才勉強拿下配水池。這還是因為師部判斷準确,及時切斷了敵人的交通壕才扭轉了局勢,不然增援配水池的敵軍将源源不斷。而在電視劇和影片當中沒有展現的“大疙瘩”,其實也并不比配水池好打。配水池被拿下時,大疙瘩還沒有打下來。拿下大疙瘩陣地時,東野三縱打殘了三個營,隻是沒有像配水池那樣出現接近全營陣亡的慘烈場面。正是因為付出了血的代價,我軍才掃平了錦州城北的重重障礙,順利攻克錦州為遼沈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大決戰》中的“配水池”那麼難打,東北野戰軍為何不繞道攻城?

“史源曆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營運,專注于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曆史全貌,帶來精彩曆史細節。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