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伊里布,姓爱新觉罗,镶黄旗满进士出身,做过云贵总督,号称能臣。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占了定海城,道光皇帝思前想后,决定启用这个人当两江总督,去解决棘手的问题。

面对这个数千年一遇的大变局,能臣也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好在他有一个家仆,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这个家仆叫——华安!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嗯?串台了吧!

哦,对哦!

这个家仆叫——张喜。

张喜,天津人,在伊里布手下当长随。所谓长随是专为那些科场无望的士人提供的出路一条。其实就是投靠高官,能耐高的即为“师爷”,低一点的年轻一点的能办些跑腿活的,就是“长随”。当然像华安这样的就是更低的——卖身为奴了。

张喜呢,不高不低,算是长随。

伊里布到两江是领了圣旨的,道光帝是要他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定海的。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可是,到了当地,伊里布才发现红毛英夷的坚船利炮实在厉害,这可如何是好呢?

也亏得伊里布洪福齐天,天上掉馅饼,原来清军俘获了英军上尉安突德及另外八名印度兵,还抓了失事的英军运输船上的29名船员。

为此,英军特地照会清政府:要求放人,否则开战。

同时,伊里布还听了一耳朵英方翻译官说的“我们不一定非要定海”云云。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啊呀,手里有货,不愁没生意做!

伊里布抓住这机会,决定用人质换定海城。

但是伊里布可是读圣贤书的人,还是朝廷大员,怎么能身处险地,去与蛮夷谈判,于是便将长随张喜唤来,赏了个六品顶戴,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你看着办吧。

张喜倒颇有战国门客的风骨,仰天大笑出门去,风萧萧兮东海寒。

你还别说,张喜第一次出海谈判,还真有些生死置之度外的萧索感,同行的千总就被这滔天浊浪吓得腿肚子打哆嗦——这不是清代版的秦舞阳吗?

但是张喜却毫无惧色,反而批评道:“为官当精忠报国,死何足惜!”感觉这那是去谈判,分明是去刺秦啊!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等上了船,英酋义律拿出一只黑瓶子,倒了一杯红不拉紫不拉的液体递给张喜,张喜毫不畏惧,接过来,一点不含糊,管你是毒药还是药酒,一饮而尽。英酋则哈哈大笑。大呼:

“痛快,俺稀罕你!”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于是,开始坐下来谈判。

过程稍稍有些反复,好在最终双方遵守了协议,用战俘(人质)交换了定海城。

在与英国人的谈判过程中,张喜不但没有觉得害怕,反而觉得颇受对方尊重,这种尊重是张喜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当他第一次上船的时候,他就被当做最尊贵的客人对待。

用餐时,他居中而坐,英酋则在两旁相陪。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睡觉时,也和英酋睡在一间船舱内,对榻而眠。这在伊里布身边是想都不敢想的,在伊里布身边,张喜只有站着伺候的份,要是赐个坐,那也得斜签着坐。

张喜觉得和这些红毛鬼佬在一起的时候,反而十分自在,而且对方看似野蛮,但是很讲礼仪,只要你说的有道理,他们就认可。

同时,在对方船上,张喜也真正见识了英夷坚船利炮的实力,所以当他回去后,十分慎重地提醒伊里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性,能不打千万别打。

定海问题圆满解决,好大喜功的伊里布上书道光皇帝,当然主要说皇帝威孚四海,敌酋拱手让城。但是中国多的是事后打报告、检举揭发的朝阳官员,纷纷举报伊布里与英夷沆瀣一气,称兄道弟,私相授受。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于是伊里布被罢职,贬到张家口喝西北风,张喜也不再掺和谈判,还被收押询问贪腐受贿问题。

继任的两江总督抱着“进兵不胜,其罪轻;按兵不动,其罪重。”的政治正确与英夷硬刚,结果大败亏输,不但定海再次沦陷,还把镇海给丢了。又因为钦差大臣琦善与英国人签订的《穿鼻草约》被朝廷驳回,英国舰队一路从南向北打到了南京。

这下丢大发了,道光皇帝才又想起了伊里布和他的长随家仆张喜。不过皇帝老儿的面子不能丢,只说着其在钦差大臣耆英处效力。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过当伊里布主仆回到南京的时候,局势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英国舰队已经攻占了镇江,正对着南京城架设大炮呢。

此时暂戴五品顶戴的张喜,倒没有多少升官的感觉,只是为城中的百姓捉急。于是赶紧与英国人联系,开始谈判。

谈判前,说个小插曲,这次伊里布复起,张喜曾向主子建议面圣时将前线的实情禀报给皇帝,被跟别的官员似的,报喜不报忧,总想着如何忽悠皇帝,只有让皇帝知道真实情况才能获得皇帝的谅解。但是可惜道光皇帝自感对不起伊里布,根本没有召见他。

这便为此次谈判埋下了阴影。

1842年8月8日,张喜再次踏上夷船,第一回合就是所谓的谈判者的“全权”——英方提出前来谈判的必须是有全权的代表,他们已经尝够了中国式的敷衍,所以一定要找一个话事人来谈判。

可是钦差大臣耆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全权大臣”,还把英国人递交的英文国书看做是写满蝌蚪文的符咒。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好在张喜拿皇帝圣旨中“钦差便宜行事”来说事,将“便宜行事”解释成“全权委托”,才终于完美地接下了第一招。

其实张喜能够谈判的余地已经很少了,只能在赔款的金额上展开艰苦的谈判。

最初,英国人开价赔款3000万银元(注:《南京条约》中赔款金额为银元而非后来的银两),而张喜楞是跟他们套交情讲道理,最后英国人同意看在老朋友伊里布的面子上减为2100万元。

这可算作第二回合的胜利。

但是关于赔款事宜,上至钦差、中至伊里布,下至两江总督没有一个敢拍板的,英国人见状,立马就要开炮,还是张喜站出来说:两国谈判,哪有动不动就威胁开炮的,你们要是真敢开炮,我和伊里布大人就真敢上城楼保卫南京城,到时候玉石俱焚好了。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英国人一下子倒给唬住了,觉得伊里布和张喜都是好人,不应该开炮打他们,于是就熄了火。

但是洋人这么一咋呼,3大臣倒先软了,只得同意画押。

8月14日,正式谈判签约,但这次张喜却只能站在满清官员身边,看着代表谈判的按察使等拙劣的表现,张喜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失落感。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后,张喜再未参与和谈,几个月后,中英南京条约签署,中国走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阶段。

他是个家仆,却参与了鸦片战争中对英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道光皇帝来说,这份条约是一份耻辱的城下之盟,对于签订条约之人个个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两江总督牛鉴革职,伊里布贬去广州办夷务,不几年病死任上,钦差耆英当时虽然没有收到惩处,但是道光驾崩咸丰上台后不久便勒令其自尽。

当伊里布被贬南下之时,曾问张喜是否随他一起去,但张喜以父母年老为由拒绝了,耆英还想留张喜在江南为他效力,但是伊里布说张喜都不肯跟我南下,怎么会留在你这里。

耆英当时不解地问:“难道他不要功名吗?”

确实不要,张喜曾对伊里布说:

“喜之此来,第一愿了结夷务,第二愿救江浙苍生,第三愿中堂官复原职。如今大局已定,心愿了结,此外别无所求。”

至此,张喜收了伊里布的千两赠金返回老家,娶妾生子,怡养老亲。著有《探夷说帖》、《抚夷日记》二书,书中记载了伊里布对他的评价:

“且喜帷筹来管乐,非为掉舌有苏张。”

当时有人评价张喜说:

“来为苍生致太平,去因亲老欲归耕。

两全忠孝心常切,再定干戈事竟成。

贪官三千凭果断,重洋八万仰先声。

他年柱下看青史,第一功臣认姓名。”

很多人都把张喜看做战国策士一类的人物,但是恢弘的世界潮流岂是一介布衣策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仆长随所能左右的呢?

文 | 云间大彭

最近发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