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家读《论语》1.1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大家读《论语》1.1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i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对人逢迎拍马,富有却不对人傲慢无礼,这样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能做到这样是好的。但还是比不上贫穷却追求真理,富有却喜欢礼义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学习好的品德就像加工骨、象牙、玉、石等材料一样需要切割、雕琢、磨制,追求越来越好。’应当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东西,你就能懂得将来的东西。”

解读

子贡经商,非常富有,看来他觉得自己在贫的时候做到了无谄,富的时候做到了无骄,所以想听听孔子的评价。

巴结逢迎富贵者,目的是希望得到人家的照顾。谄佞的人往往不顾是非原则,使正义和公理受到损害。对贫贱者傲慢骄横,纵己凌人,其性质是见识层次的低下。“恃才傲物”犹不可取,“恃财傲物”就尤其没有品位。俗语说“溜舔财主有饭吃,欺负穷人没乱子”,讽刺的就是“贫而谄,富而骄”的现象。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明其人在讲究做人的尊严和修养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超出常人的高度。

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大多数人的情形具有解释能力,并不意味着排除有一部分人在衣食不足的情况下也能知荣辱的情形,像孔门的颜渊、原宪等人,就属于“贫而乐道”的典型代表。由于“贫而乐道”比“富而乐道”更难做到,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孔子说“贫而无谄”比不上“贫而乐道”。

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对衣食不足的庶人不能用礼的规范去苛刻地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庶人就不能好礼守礼,颜渊就是一个愿意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人。“好礼”与“无骄”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孔子说“富而无骄”比不上“富而好礼”。

这段话中的“礼”其实就是“道”的同义语,孔子主张人无论贫富,都应该乐道,也都应该好礼。

孔子对人品行的要求比子贡的见解更高,子贡马上想到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理解到这些话用在人的品德培养方面的深刻含义,实现了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深得孔子赞许:“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是对子贡的重奖,其分量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可以体会到当时子贡喜出望外的感受。

大家读《论语》1.1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