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i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卻不對人逢迎拍馬,富有卻不對人傲慢無禮,這樣的人怎麼樣?”
孔子說:“能做到這樣是好的。但還是比不上貧窮卻追求真理,富有卻喜歡禮義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學習好的品德就像加工骨、象牙、玉、石等材料一樣需要切割、雕琢、磨制,追求越來越好。’應當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過去的東西,你就能懂得将來的東西。”
解讀
子貢經商,非常富有,看來他覺得自己在貧的時候做到了無谄,富的時候做到了無驕,是以想聽聽孔子的評價。
巴結逢迎富貴者,目的是希望得到人家的照顧。谄佞的人往往不顧是非原則,使正義和公理受到損害。對貧賤者傲慢驕橫,縱己淩人,其性質是見識層次的低下。“恃才傲物”猶不可取,“恃财傲物”就尤其沒有品位。俗語說“溜舔财主有飯吃,欺負窮人沒亂子”,諷刺的就是“貧而谄,富而驕”的現象。能做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說明其人在講究做人的尊嚴和修養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個超出常人的高度。
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對大多數人的情形具有解釋能力,并不意味着排除有一部分人在衣食不足的情況下也能知榮辱的情形,像孔門的顔淵、原憲等人,就屬于“貧而樂道”的典型代表。由于“貧而樂道”比“富而樂道”更難做到,是以才顯得彌足珍貴,是以孔子說“貧而無谄”比不上“貧而樂道”。
所謂“禮不下庶人”,說的是對衣食不足的庶人不能用禮的規範去苛刻地要求。但這并不意味着庶人就不能好禮守禮,顔淵就是一個願意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人。“好禮”與“無驕”不可同日而語,是以孔子說“富而無驕”比不上“富而好禮”。
這段話中的“禮”其實就是“道”的同義語,孔子主張人無論貧富,都應該樂道,也都應該好禮。
孔子對人品行的要求比子貢的見解更高,子貢馬上想到了《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了解到這些話用在人的品德培養方面的深刻含義,實作了将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因而深得孔子贊許:“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這是對子貢的重獎,其分量是不言而喻的,人們可以體會到當時子貢喜出望外的感受。
▼點選名片 标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