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广州首场特需文创展开幕,助特需青年的艺术潜能“变现”

“艺术像一张温暖的羊毛毡,给特需(有特殊需求的,包括残障在内的人士)朋友带来温暖和安全感。艺术是最美丽的语言,让特需朋友可以‘畅所欲言’。艺术给他们勇气和自信。但,艺术不仅仅只为励志而存在。”如何让艺术成为有艺术潜能的残障朋友独立自强、融入社会的手段? 1月15日-1月23日,一场特别的艺术展——“Xin·视界”心青年联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展出经过长时间美术训练的自闭症青年的独立作品,以及普通青年设计者与具有艺术潜能的特需(包括心智障碍、肢体残障、听力障碍等)创艺者共创的绘画作品,和由此设计而成的文创衍生品。

广州首场特需文创展开幕,助特需青年的艺术潜能“变现”

“Xin·视界”心青年联展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

展览前言指出,“这次呈现首次共创成果,是为了展示参与者的艺术潜能,更是展示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希望特需青年能被看到,被认可,被欣赏。希望他们的艺术潜能可转化成收入。也希望有更多的力量,来共同推动这种探索再往前。”

广州美院青年设计师生与特需青年创艺者共创

据介绍,“Xin·视界”心青年联展是广州市残联“百企百艺”公益项目的首期成果展,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等多方合作和提供艺术资源。

展览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5位自闭症青年的独立作品联展,另一部分是青年设计师生与特需青年创艺者共创的绘画作品和由此设计而成的文创衍生品。

广州首场特需文创展开幕,助特需青年的艺术潜能“变现”

展览包括5位自闭症青年的独立作品联展。

在社会多方的支持下,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志愿者老师戴秀珍带领14位志愿者学生,以一对一结对的方式,历时近两个月,与14位特需青年创艺者共创20幅绘画作品,并对其进行设计,最终形成文创产品样品。为全市残障文化创作群体提供具有实际文创样品的对外推广和链接合作模板。

广州首场特需文创展开幕,助特需青年的艺术潜能“变现”

青年设计师生与特需青年创艺者共创的文创衍生品。

“整个工作过程其实是一个相互激发的过程”

戴秀珍老师在接受南都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我们参与这个项目的有5位研究生同学和9位本科生同学,她们和参与项目的特需青年们结成了一对一的创作小队,每个周末在约定的地点进行共同创作的课程。每次课前我们会先一起商讨课程的创作方向,搜集资料,讨论难点;每次课后我们也会即时总结,根据特需同学们的进度和状态调整我们的工作方式。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接触、观察、交流、讨论当中,我们的同学们跟特需同学都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特需人群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自己作为专业工作者的社会价值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她还提出,整个工作过程其实是一个相互激发的过程,“我们的同学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激发特需同学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表达,而特需同学也用他们的方式激发美院同学们在与人沟通中的智慧。”

广州首场特需文创展开幕,助特需青年的艺术潜能“变现”

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戴秀珍老师介绍文创衍生品。

“艺术治愈了他,和他的这段特别的经历也同样治愈了我”

戴秀珍老师还表示,在这个项目里,广州美院的师生们其实也是获益者,在精神上得到很多滋养。“我们尝试放下头脑,重新用心去链接身边的人与物,感受沉静的力量,学习谦卑与融入,心存善意,努力传播善意,并在实践中重新看到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价值。”

而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学生们也纷纷在留言板发表自己的感言。李卓霖同学说:“艺术治愈了他,和他的这段特别的经历也同样治愈了我。”李茜玥同学说:“我结对的小伙伴让我感觉到温暖。希望这一次共创完成,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张雅婷同学说:“原来,只要沉下心来,我们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广州首场特需文创展开幕,助特需青年的艺术潜能“变现”

展览现场,观众与特需青年们一起画瓶子。

据悉,广州市残联“百企百艺”公益项目旨在广泛链接社会资源,以市残联搭建全市平台,服务全市,通过艺术家、设计师等人士的专业支持和协作,引领具有艺术潜能的特需创艺者创作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提供系统化支持课程。目前已有多个可持续合作项目推进,为残疾人持续创收。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