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莫扎特对父亲的爱恨

□琳琳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有史以来最传奇的音乐家之一,对传记作家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材料丰富,不用担心缺乏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如何独树一帜,成为许多传记的领袖。

美国学者梅纳德·所罗门(Maynard Solomon)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维也纳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以对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毕生研究而闻名,并出版了各种书籍,包括1996年首次出版的《莫扎特传记》,当时它获得了普利策传记奖。

莫扎特对父亲的爱恨

《莫扎特传记》,梅纳德·所罗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

该书内容丰富,有67.8万字的中文翻译,除文字外,附录、参考文献和索引均近百页,展现了作者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对研究人员大有裨益。梅纳德·所罗门(Maynard Solomon)是先锋唱片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任教,后来在朱莉娅学院任教,具有深厚的音乐素养和对莫扎特音乐的非常专业的欣赏。

这本传记与莫扎特的生平和音乐创作息息相关,然而,它并没有写成一个线性铺砌的叙事,讲述故事的过程融合了犀利的审评判断,作者对莫扎特的演绎有着强烈的精神分析色彩。

引言被称为"儿童永恒的奥秘"。这是莫扎特吸引我们的最大谜团之一。正如作者所说,莫扎特在他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儿童通过启蒙教育实现无限创造力和道德发展潜力的至高无上的典范,而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天才,他最初被视为完美儿童的典范。引言强调了利奥波德·莫扎特对他儿子的痴迷,他说他甚至认为他的孩子是小耶稣,从他作为这些贵族人物的父亲,教育家和经纪人的角色中赢得了尊重和荣耀,利用一切机会将他神奇的孩子的努力变成了相当于金钱,父亲的事业,财务状况, 而对身份的渴望都依赖于他的儿子,所以一旦他长大到足以反抗父权制,希望通过爱情和婚姻脱离原来的家庭,父子之间就会有严重的对峙,"永生儿女"的形象就会被打破。

引言为作品定下了基调。父子关系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一个主要主题。利奥波德的音乐素养也非常好,在萨尔茨堡担任小提琴家和乐队助理指挥,受雇于大主教,父亲给了儿子最早的音乐启蒙,把他放到公众面前,为了他的未来,让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父亲信任儿子的能力和近乎崇拜的态度,也是儿子进步的巨大动力。利奥波德是莫扎特生命中阳光的源泉,莫扎特的一生中一直笼罩着巨大的阴影。父亲的影响是好的,坏的,传记式的呈现,是混合的,难以区分的,情感和理性的复杂纠缠。

许多段落在精神分析学家中都有描述。例如,莫扎特的恋情。作者说,莫扎特与他的表兄弟们的通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宇宙中,他可以自由、充满爱心地交流,追求快乐而没有内疚。莫扎特对表弟的问候写道:"我最亲爱的侄女!表弟!女儿!妈妈!姐妹和妻子!根据作者的说法,这意味着莫扎特将他的表妹视为所有与他有或可能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的女性的共同象征,并且是多维,专注和特别引起共鸣的同情对象。莫扎特背叛了他的表弟选择了一个更现实的阿洛伊西,这意味着莫扎特对为家人服务的责任感的复兴,并以这种方式重新承认了他父亲对自己的统治。

作者强调,莫扎特一直有一种来自孝顺感的可怕善良,他一生都在毫无道理地试图摆脱这种内疚感。莫扎特曾将自己改名为"亚当",笔者认为这种行为也是双重的。一方面,通过这个名字,莫扎特解放了自己,成为了他父亲的父亲,另一方面,亚当的悲剧在莫扎特身上重演,他被他的父亲从他的遗产中移除,就像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样。作者试图分析利奥波德的内心,认为利奥波德拒绝放弃对儿子的控制,证明利奥波德是一个"永恒的孩子",他太害怕面对现实,而莫扎特对父亲的不完全抵抗使他无法离开"永生"的处境。孩子,本质上是自我灭绝的过程,这种灭绝在父子之间没有及时完成,及时消散,及时重建,或许,是他们如此难以分裂的根本原因。

自弗洛伊德以来,精神分析已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它已成为传记写作的重要工具。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这本《莫扎特传记》展现了这种写作理念的便利性和陌生性,似乎可以很局部地进入主心,会把秘密思想公之于众,但重要的是要警惕,很多猜测毕竟是作者的主观判断,此外,写作的偏见有时会掩盖事实的呈现, 而作品在选材上从属于作者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符合作者论点的信件、陈述和文学的表达,以及莫扎特对粪便、淫秽、欲望的兴趣,也是后现代哲学的解释路径,是从现代人的角度对前者心理的窥探。

精神分析学家经常关注儿子对父亲的矛盾情绪,这本传记突出了利奥波德的立场,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毫无戒心的怀疑。除了家庭驱动和情感对抗,作品还展现了人性背后更多的动机约束,可能比老式的父权制文化更有趣。

利奥波德的信件表明,金钱一直是他的关注点,利奥波德不断谈论价格、折扣、利率、汇率等等,他经常在给儿子的信中展示账单,哭着说自己做父母的负担有多大。当然,这是父亲控制儿子的一种方式,但不仅仅是这样。利奥波德对儿子的期望基本上代表了对中产阶级向上流动的强烈渴望。这本书清楚地描述了18世纪以家庭为基础的卓越教育是如何运作的。莫扎特的长途跋涉不是为了娱乐,而主要是为了赚钱,为了给天才莫扎特多露面,获得贵族的青睐,获得永久的地位,从而提升全家的地位。家庭一直坚持中产阶级价值观:勤奋、诚实交易、忠于配偶、按时还债、以信用为荣誉。莫扎特的经历说明了阶级上升的难度,而利奥波德对儿子最大的失望是莫扎特违抗父亲的命令,嫁给了下议院出生的康斯坦泽,而莫扎特对共济会事务的热情可能是对社会沟通的内在需求,重视这些贵族成员的财富和慷慨。

莫扎特对父亲的爱恨

电影《莫扎特》中的一个临时场景。

莫扎特出生于萨尔茨堡。在莫扎特的时代,萨尔茨堡及其周边地区有17,000人口,在当时是一个大城市。萨尔茨堡夹在巴伐利亚公国和哈布斯堡帝国之间,是一个半独立的城镇,大主教在这里处理萨尔茨堡的经济,教育以及教廷与王室之间的关系。莫扎特人依靠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恩典,但利奥波德显然不愿意埋葬它,所以他继续组织起来。小池难以留住卧龙,思想开明的莫扎特对萨尔茨堡的保守孤立越来越不满,萨尔茨堡人对莫扎特的态度,从原来的骄傲和变得害羞来回避,甚至在他死后也没有给予任何尊重,而是试图忘记。莫扎特渴望维也纳和慕尼黑,但熙熙攘攘的大都市和高贵的居民从不轻易向外人敞开心扉。

这样,莫扎特的最终目的地,在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夜被埋葬在一个未知的墓地里,这一事实本身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诠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