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莫紮特對父親的愛恨

□琳琳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有史以來最傳奇的音樂家之一,對傳記作家有雙重影響,一方面,材料豐富,不用擔心缺乏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如何獨樹一幟,成為許多傳記的領袖。

美國學者梅納德·所羅門(Maynard Solomon)長期以來一直關注維也納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以對莫紮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畢生研究而聞名,并出版了各種書籍,包括1996年首次出版的《莫紮特傳記》,當時它獲得了普利策傳記獎。

莫紮特對父親的愛恨

《莫紮特傳記》,梅納德·所羅門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

該書内容豐富,有67.8萬字的中文翻譯,除文字外,附錄、參考文獻和索引均近百頁,展現了作者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對研究人員大有裨益。梅納德·所羅門(Maynard Solomon)是先鋒唱片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任教,後來在朱莉娅學院任教,具有深厚的音樂素養和對莫紮特音樂的非常專業的欣賞。

這本傳記與莫紮特的生平和音樂創作息息相關,然而,它并沒有寫成一個線性鋪砌的叙事,講述故事的過程融合了犀利的審評判斷,作者對莫紮特的演繹有着強烈的精神分析色彩。

引言被稱為"兒童永恒的奧秘"。這是莫紮特吸引我們的最大謎團之一。正如作者所說,莫紮特在他那個時代被認為是兒童通過啟蒙教育實作無限創造力和道德發展潛力的至高無上的典範,而作為曆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天才,他最初被視為完美兒童的典範。引言強調了利奧波德·莫紮特對他兒子的癡迷,他說他甚至認為他的孩子是小耶稣,從他作為這些貴族人物的父親,教育家和經紀人的角色中赢得了尊重和榮耀,利用一切機會将他神奇的孩子的努力變成了相當于金錢,父親的事業,财務狀況, 而對身份的渴望都依賴于他的兒子,是以一旦他長大到足以反抗父權制,希望通過愛情和婚姻脫離原來的家庭,父子之間就會有嚴重的對峙,"永生兒女"的形象就會被打破。

引言為作品定下了基調。父子關系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一個主要主題。利奧波德的音樂素養也非常好,在薩爾茨堡擔任小提琴家和樂隊助理指揮,受雇于大主教,父親給了兒子最早的音樂啟蒙,把他放到公衆面前,為了他的未來,讓他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父親信任兒子的能力和近乎崇拜的态度,也是兒子進步的巨大動力。利奧波德是莫紮特生命中陽光的源泉,莫紮特的一生中一直籠罩着巨大的陰影。父親的影響是好的,壞的,傳記式的呈現,是混合的,難以區分的,情感和理性的複雜糾纏。

許多段落在精神分析學家中都有描述。例如,莫紮特的戀情。作者說,莫紮特與他的表兄弟們的通信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宇宙中,他可以自由、充滿愛心地交流,追求快樂而沒有内疚。莫紮特對表弟的問候寫道:"我最親愛的侄女!表弟!女兒!媽媽!姐妹和妻子!根據作者的說法,這意味着莫紮特将他的表妹視為所有與他有或可能有血緣關系,姻親關系的女性的共同象征,并且是多元,專注和特别引起共鳴的同情對象。莫紮特背叛了他的表弟選擇了一個更現實的阿洛伊西,這意味着莫紮特對為家人服務的責任感的複興,并以這種方式重新承認了他父親對自己的統治。

作者強調,莫紮特一直有一種來自孝順感的可怕善良,他一生都在毫無道理地試圖擺脫這種内疚感。莫紮特曾将自己改名為"亞當",筆者認為這種行為也是雙重的。一方面,通過這個名字,莫紮特解放了自己,成為了他父親的父親,另一方面,亞當的悲劇在莫紮特身上重演,他被他的父親從他的遺産中移除,就像亞當被逐出伊甸園一樣。作者試圖分析利奧波德的内心,認為利奧波德拒絕放棄對兒子的控制,證明利奧波德是一個"永恒的孩子",他太害怕面對現實,而莫紮特對父親的不完全抵抗使他無法離開"永生"的處境。孩子,本質上是自我滅絕的過程,這種滅絕在父子之間沒有及時完成,及時消散,及時重建,或許,是他們如此難以分裂的根本原因。

自弗洛伊德以來,精神分析已被廣泛用于各個領域,它已成為傳記寫作的重要工具。作為一個成功的例子,這本《莫紮特傳記》展現了這種寫作理念的便利性和陌生性,似乎可以很局部地進入主心,會把秘密思想公之于衆,但重要的是要警惕,很多猜測畢竟是作者的主觀判斷,此外,寫作的偏見有時會掩蓋事實的呈現, 而作品在選材上從屬于作者的思想,主要表現在符合作者論點的信件、陳述和文學的表達,以及莫紮特對糞便、淫穢、欲望的興趣,也是後現代哲學的解釋路徑,是從現代人的角度對前者心理的窺探。

精神分析學家經常關注兒子對父親的沖突情緒,這本傳記突出了利奧波德的立場,展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和毫無戒心的懷疑。除了家庭驅動和情感對抗,作品還展現了人性背後更多的動機限制,可能比老式的父權制文化更有趣。

利奧波德的信件表明,金錢一直是他的關注點,利奧波德不斷談論價格、折扣、利率、匯率等等,他經常在給兒子的信中展示賬單,哭着說自己做父母的負擔有多大。當然,這是父親控制兒子的一種方式,但不僅僅是這樣。利奧波德對兒子的期望基本上代表了對中産階級向上流動的強烈渴望。這本書清楚地描述了18世紀以家庭為基礎的卓越教育是如何運作的。莫紮特的長途跋涉不是為了娛樂,而主要是為了賺錢,為了給天才莫紮特多露面,獲得貴族的青睐,獲得永久的地位,進而提升全家的地位。家庭一直堅持中産階級價值觀:勤奮、誠實交易、忠于配偶、按時還債、以信用為榮譽。莫紮特的經曆說明了階級上升的難度,而利奧波德對兒子最大的失望是莫紮特違抗父親的指令,嫁給了下議院出生的康斯坦澤,而莫紮特對共濟會事務的熱情可能是對社會溝通的内在需求,重視這些貴族成員的财富和慷慨。

莫紮特對父親的愛恨

電影《莫紮特》中的一個臨時場景。

莫紮特出生于薩爾茨堡。在莫紮特的時代,薩爾茨堡及其周邊地區有17,000人口,在當時是一個大城市。薩爾茨堡夾在巴伐利亞公國和哈布斯堡帝國之間,是一個半獨立的城鎮,大主教在這裡處理薩爾茨堡的經濟,教育以及教廷與王室之間的關系。莫紮特人依靠薩爾茨堡大主教的恩典,但利奧波德顯然不願意埋葬它,是以他繼續組織起來。小池難以留住卧龍,思想開明的莫紮特對薩爾茨堡的保守孤立越來越不滿,薩爾茨堡人對莫紮特的态度,從原來的驕傲和變得害羞來回避,甚至在他死後也沒有給予任何尊重,而是試圖忘記。莫紮特渴望維也納和慕尼黑,但熙熙攘攘的大都市和高貴的居民從不輕易向外人敞開心扉。

這樣,莫紮特的最終目的地,在一個白雪皚皚的冬夜被埋葬在一個未知的墓地裡,這一事實本身可能是一種象征性的诠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