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师在鹰峰突围失败后,被迫各自为战。有些人没有继续突围,而是钻进大山打游击。至少有三批后来成功突围的人在敌后战斗了100天以上:180师组织股长梁保安等人转战320余日,538团二营教导员徐殿英等人转战5个月之久,师宣传科长安靖荣等人转战3个多月。尽管吴成德最终被俘,可他“打游击”的时间却最长,足有420天。
漫长的时间意味着将士们必须要解决在野外过冬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的困难:日本人。

一、食物:每人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冒死收集粮食
要想成功地在敌后生存,食物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在朝鲜战场上却并不容易。大部分180师的将士被分割、包围在38线以南地区(马坪里横穿38线),这里多数是南朝鲜控制的区域,群众基础并不好,将士们只能把作战缴获当面首要补给手段。
180师营以上的干部基本参加过抗日战争,对如何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并不陌生。他们往往把目标锁定在运输队、炮兵部队等战斗力稍差一些的人群中,踩好点后突然发起偷袭,尤其要充分利用敌人在夜间睡觉的时机。180师组织股长梁保安曾经率领17个人打过两个伏击战,竟然一枪未发,全部徒手解决战斗。
客观地说,仅凭缴获并不足以支撑日常生活,美军的扫荡日益增多。为了做长期打算,将士们对食物进行了严格地管理。每个人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大家尽量在山沟里寻找野草、树叶等食物。有些人中毒而死,有些人则因为食物不消化被原样排出,非但不能补充体力,还破坏了肠胃。
180师也有一个利好的因素,也就是九、十月份正值秋收的季节。
百姓因战乱而逃亡,很多庄稼并没有来得及全部收割。战士们在美军抢夺之前,冒死收集了一些粮食存储起来,这也是大部分人能坚持在敌后战斗的一个原因。
180师另外一个食物来源是朝鲜劳动党提供的支援。
当将士们钻进大山后,都秘密地派人联系过当地的朝鲜劳动党人士。他们不但提供了一些食物,还送去不少情报。美军屡屡未能围剿成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们又采用了更恶毒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日本人的“杰作”。
二、反扫荡:美军南迁百姓,志愿军“敌进我进”
美军扫荡的部队往往由日本军官当顾问,他们和180师在华北战场上是老对手。师部参谋樊日华跟随安靖荣小队突围,在此之前他曾经被分割在铁原以南集龙洞附近。由于铁原距离38线较近,又长期在朝鲜的控制区域内,群众没少为志愿军提供粮食和情报。
为了防止朝鲜民众继续支援志愿军,日本人建议把38线附近的居民全部南迁。
南迁百姓的举措确实让180师在敌后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战士们只有发挥擅长游击战的特点。在游击战的理论中,除了“十六字方针”外还有一项指挥员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即“敌进我进”。
当美军开始搜山之时,180师的将士会立刻开始转移,并且与敌人“相向而行”。利用大山、密林的掩护以及包围圈还未形成的短暂时间,迅速地冲出封锁线。尽管每次战斗都会有损失,可大部分人都能脱险。樊日华和梁保安分队的人都利用过“敌进我进”的方法跳出过包围圈,继续和敌人周旋。
随着冬天的来临,美军搜山的次数越来越少,180师存储的食物也勉强能够支撑日常生活。但是,他们还要解决一个难题:避寒。
三、寒冬:挖洞避寒,解决炊烟问题
朝鲜的冬天来得很早,九月底就有可能大雪纷纷,进入十月份气温就会到达零下二、三十度(夜间)。180师的将士没有棉衣,更缺少能避寒的住处。朝鲜的很多大山由半山半土组成,尽管这在客观上为志愿军挖洞避避寒提供了可能,可仍然困难重重。
藏身的地点被安置在不同的山坡上,既可以互相策应,又避免被敌人同时发现。将士们用枪代镐,用刺刀代锹,没有枪的人就用手和树支。最危险的是挖出的土如何处理?
如果让敌人发现大量的“新土”出现,那势必会产生警觉。
于是,将士们被分成两组,一组人在白天挖,另一组人在夜间将土运至三、四百米外的各个地点,并加以掩盖不留痕迹。
180师的将士还为每个山洞挖了三个出口,两个为预备出口,平时不用并加以伪装。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从预备出口转移。除此之外,他们还解决了炊烟问题。美军经常感慨志愿军优秀的土工作业技能,无论是云山战役中39军挖的防火沟,还是后来的坑道战,都让他们赞叹不已。
对于志愿军来说,“土工作业”是和射击、拼刺、投弹和爆破同样重要的单兵作战技能。
在缺衣少粮、群众基础差,又有日本人从中出谋划策的朝鲜敌后战场中,180师的将士能坚持3个月、5个月并最终成功地突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能发生一方面代表了志愿军优秀的作战技能,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战士不屈服、不放弃的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