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有一个特殊的衙门,名叫内务府,内务府设有三旗包衣,是专门为皇室服务的奴才。其中,身份相对较低的是包衣管领,即我们常说的辛者库人。不过,辛者库人大多并不是缘罪入籍,很多都是原生辛者库人,有些家族还深受皇帝器重,担任一些比较高的官位。

今天本文要讲的是清朝第一位辛者库出身而得封妃位的妃子,她就是良妃。
在一些诸如《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类的影视剧中,都一致认为良妃是出身非常低的,其实并非如此。据史料记载,良妃的曾祖父名叫瑚柱,在皇太极执政时期归顺朝廷,被编入了内务府正黄旗包衣管领,并担任膳房总管。
而且,良妃家族的很多成员也有在宫中担任侍卫的履历,从这一点来看,良妃与德妃、敏妃并无太大区别。也就是说,良妃出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康熙十四年,年仅13岁的卫氏(良妃)参加了宫女选秀,相貌出众的她被顺利选中,成为后宫的一名宫女。清朝宫女除了要相貌出众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刺绣技巧和读书识字能力,如若不然,便只能去做一些粗活。很明显,卫氏是一个国色天香、聪明伶俐的女子,因此她才会在万花丛中被康熙看中。
在卫氏19岁那一年,她为当朝天子生下了一位小皇子,排行第八,取名为胤禩。不过,在当年康熙的册封典礼上并没有卫氏的名字,被册封为妃的是惠、宜、德、荣四妃。很明显,这四位是当时大清后宫最为风光的女人。
而且,按照当时宫规,卫氏也没有抚养生子的权力,胤禩生下来后就被送给了惠妃那拉氏抚养,纵然有万千舍不得,卫氏也不得不眼看着儿子的离去,她只希望儿子能够平安的长大,别无他求。
事实证明,胤禩远远超出了母亲卫氏的预期,他聪明伶俐,深受父亲康熙疼爱,15岁便跟随父亲征战准噶尔,更在18岁时被封为贝勒,成为当时受封爵位最年轻的皇子,可谓是意气风发。母以子贵之下,卫氏也得以在康熙二十八年被诏封为良嫔,并在康熙三十九年举行了册封礼。
在卫氏被册封为良嫔之后,她应该还有一次册封的经历,但这次却没有留下记载,有可能是被人为删减。不过,卫氏成为良妃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她也成为清朝第一位辛者库出身而被封为妃的女人。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到了康熙中晚期,卫氏的儿子胤禩却在自己周边聚集了一大批支持者,形成八爷党,对太子产生了巨大威胁。虽然太子胤礽两次被康熙废黜,但胤礽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终被康熙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列。
儿子争位无望,母亲却帮不上任何忙,毕竟卫氏家族与那些八旗勋贵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此之下,卫氏精神抑郁,最终于康熙五十年病逝,享年50岁。
不过,康熙并没有因为对胤禩的不满而冷落卫氏,他亲自主持了良妃的初满月礼祭祀典礼,这对于康熙妃嫔来说是十分难得的,这说明卫氏在康熙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然而,斯人已逝,一切终将成为过去,随后良妃卫氏被葬入康熙景陵妃园寝。
至于卫氏的生子胤禩,就比较惨了,他不但争位失败,后来更是被雍正幽禁致死,成为名副其实的落难皇子。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熙皇帝起居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