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徐达凭什么跟天子称兄道弟?

在野史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记录了朱元璋杀徐达的经过。

当时徐达正在北京治军,背上生了疽疮,疽疮最忌讳吃鹅肉了,于是朱元璋知道此事后,赐了徐达一碗蒸鹅。

徐达明知不能吃,但又不得不领命,因此命丧黄泉。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要知道,朱元璋能打下天下,开国元勋徐达是首功之臣,他们做了15年的兄弟,18年的君臣。

如此深厚的情谊,当初朱元璋血洗朝堂的时候,真的把徐达也杀死了吗?

要说徐达认识朱元璋的时候已经22岁了,当时朱元璋跟随着汤和投奔了郭子兴,因为朱元璋骁勇善战,在军中又极会为人,所以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

1353年,朱元璋带着兵马回到家乡募兵,也就是在这时候,朱元璋认识了前来投军的徐达。

朱元璋发现徐达此人才能出众,胸有笔墨,很有领兵之才,所以逐渐对徐达委以重任,并且将其发展成了自己的心腹。

在这期间,仅仅一年的时间就让朱元璋对徐达信任有加,当初郭子兴在濠州受制于赵均用的时候,朱元璋见此地难成大事,于是带了24名大将南下了。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这24名大将中就包括汤和、常遇春等人,而徐达则是朱元璋定下的第一个人,由此可见,徐达比之发小汤和,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还要独特。

此后的徐达一路冲锋陷阵,在军中的地位已经不可忽视。

要说朱元璋什么时候开始跟徐达真正“过命兄弟”的,大概是1355年二月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朱元璋正带兵攻打和州,却不幸被郭子兴的仇家孙德崖抓走了,徐达毫不犹豫就提出用自己换朱元璋,这才化解了朱元璋的危难。

要知道,当初朱元璋带走的都是自己的心腹爱将,但是此时此刻却只有徐达愿意牺牲自己,所以在朱元璋的心中,自然是对徐达有了非同一般的感情。

在《明史》中就曾有记载:朱元璋每次让徐达进宫宴饮,都称呼他为“布衣兄弟”,这句称呼足以看出他对徐达的认可,因为就连汤和也没能让皇帝称他一声兄弟。

朱元璋占据应天府的时候,徐达的才华日渐显露。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徐达先是攻进池州,又乘胜攻进安庆,当时他的敌手是陈友谅手下大将赵普胜,赵普胜为人智勇双全,勇猛无敌,诸将花费数日都没能将他攻克。

于是徐达巧妙让陈友谅与赵普胜离间,让陈友谅亲手杀了赵普胜,随后率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此地。徐达与常遇春合作,对陈友谅进行内外夹击,使得陈友谅大败,杀敌万余人。

1363年,徐达跟随朱元璋渡江,陈友谅趁机进攻,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大战。

当时陈友谅的大军足足60万,但是朱元璋手中的兵马才只有20万,面对这样的悬殊,想要取胜万般艰难。

眼看着陈友谅使用的都是巨舰,但是朱元璋手中却只有寥寥几条小船,在这样的情况下,徐达率兵先行,竟然一举击溃了对方的先锋部队。

这一仗不但歼敌千余人,更是缴获了一支对方的巨舰,随后在徐达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高涨。

这场“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全面胜利,陈友谅的60万大军全军覆没,可以说,在朱元璋成就帝业的每一个环节,徐达都不可或缺。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多次试探,巧妙化解

徐达是朱元璋最有利的战刀,只要朱元璋战旗所指,徐达攻无不克!

朱元璋在应天府称王的时候,徐达就被封为左相国,他带领精兵马不停蹄地为朱元璋开疆辟土,别的将领攻克不下来的地区,只要徐达在,必定大胜。

要说徐达如此功高盖主,但是为什么最后没被朱元璋清理,原因是他不但会揣测圣意,还非常清楚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这份深谋远虑,在北伐元朝的时候就已经展露了。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之时,徐达还在领兵征战,当时北京的城池被攻破,元顺帝带着子女以及妃嫔一众人逃往塞外。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此时的徐达没有追赶出逃的元顺帝,只是将宫中封起来,俘虏来的宫人全部交给朱元璋处理。

按理说此时的徐达已经贵为左相,这点小事完全可以做主处理了,但是他却将大权交到了朱元璋的手中,以表示生杀大权的拥有者必须是君王。

果不其然,朱元璋对徐达的处理非常满意。

在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在南京稳坐皇位,而此时南征北战,四处平定的却是徐达,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帝位,是徐达帮他坐踏实的。

朱元璋称帝之前,徐达与他做了15年的过命兄弟,朱元璋坐上皇位以后,徐达一没有自恃身份,二没有得意洋洋,反而正视自己与朱元璋的君臣关系,兢兢业业辅佐他18载。

朱元璋的皇位坐稳以后就在朝中大开杀戒,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要说对于徐达,朱元璋也不是没有过怀疑。

在《明史》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故事: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有一天,朱元璋召徐达入宫喝酒,朱元璋故意将徐达灌醉后,命人将他安置在吴王府。

吴王是朱元璋称帝前的称呼,那么吴王府自然是天子旧居了,也就是说,这间屋子的一桌一椅都是天子曾经使用过的,就连地砖也是天子踩踏过的,这间房子非同寻常。

徐达酒醒以后,看到陌生的场景,于是就问侍从:“这里是何处?”

侍从回答:“吴王府”。

徐达听到以后大惊失色,连忙下榻,冲着北面三拜首之后才离去,朱元璋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高兴,认为徐达对自己忠贞不二。

随后朱元璋命人在自己的旧居前面重新盖了一座府邸,命名为“大功坊”奖励给徐达,但是徐达最终还是没有住进这座宅子,毕竟毗邻天子旧居,非同寻常,他并没有功高盖主之心。

这件事情,无疑不是朱元璋的试探,很多人都说,凭徐达的才智,一定知道了是天子在试探自己,所以才会故意三叩首。

其实与其说他有才智,更不如说他早已把君臣之分放进心里,不僭越、不逾矩、谨小慎微就是徐达对待朱元璋的方式。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野史传闻“赐蒸鹅”是真是假?

徐达与朱元璋做了18年的君臣,哪怕朱元璋多次试探,他都始终谨记自己的身份。

徐达是个下棋高手,朱元璋时常邀徐达一起下棋,但是不管怎么下,徐达最终以失子告终,后来朱元璋怀疑这是徐达唯恐胜君,故意让着自己。

于是有一次,朱元璋命令徐达不能相让,务必拿出全部的本事,这场棋整整下了一天才分出胜负。

徐达赢了以后,原本朱元璋非常不喜,这不就是做实了徐达之前故意相让一事,若是往重了说,那就是妥妥的欺君之罪。

然而还没等朱元璋发火,他竟然惊奇地发现,棋盘上的棋子竟然走成了“万岁”二字,这顿时让朱元璋龙心大悦,所有的不快与猜忌一扫而光。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面对天子的试探,徐达不但成功化险为夷,还化解了皇帝的猜忌,他的智谋可见一斑。

那么说到这里问题来了,在《明史》中记载徐达是病逝,但是野史中却说他是被朱元璋赐了一晚蒸鹅后死的。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或者说,朱元璋真的有这样做的必要吗?

《明史》中记载: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京治军时染上了疽疮,此时的朱元璋还在南京,他听说此事以后心急如焚,于是派了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去慰问。

这一年原本已经见好,但是谁知第二年病情又突然恶化,并且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

徐达去世以后,朱元璋悲痛异常,他不仅追封徐达为中山王,三代世袭,还亲至葬礼,把他列为第一开国功臣。

徐达死后,朱元璋对其评价亦是赞誉有加:“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恋女色,无过失,当时有此美德者唯徐达一人。”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光是这句话,就能看出朱元璋对于徐达的态度是非常正面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徐达晚年已然疾病缠身,若是朱元璋真的忌惮他,又怎么会把他留到将死之时才动手,更不会在他死后又封了三代世袭爵位。

换句话说,朱元璋根本没有这么做的必要。

当然,人们都说“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野史中的传闻定不是空穴来风。当时的“疽最忌鹅,赐以蒸鹅”出自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更主要的是,时至今日,人们并没有发现生了疽疮不能吃鹅的科学依据,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非常非常小了。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堂,他凭什么能得善终?

徐达是明初时期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臣子之一,都说伴君如伴虎,徐达助朱元璋打下江山,此后又甘心俯首称臣,他的心中才是真是藏有丘壑。

贵在自知就是真正的大智慧,这样的人,不管历经几朝几代,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