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敦煌早一个世纪!
散落全球的绝美克孜尔壁画
曾有人说,克孜尔石窟是失落的“第二敦煌”。
这里比敦煌石窟的开凿还要早一个多世纪,许多人知道敦煌,但了解克孜尔的,要少得多。
克孜尔,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红色”。或许是却勒塔格山山色赭红,每当夕阳西下,辉映河水相衬如胭脂一般。
克孜尔石窟,就在这高耸的悬崖之上。
这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也是古代龟兹国最重要的文化遗存。
西汉时期,龟兹王国乃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绿洲王国,到唐代则是安西四镇之一。
季羡林先生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

克孜尔石窟外景
第17窟主室正壁
第188窟主室正壁
第175窟右甬道外侧壁
第4窟左甬道外侧壁被凿去的现状
大约公元10世纪之后,龟兹亡国便不复存在,石窟群落亦渐次湮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来到克孜尔石窟,将大批精美的壁画与雕塑从母体洞窟上分割下来,运往异国他乡,以致这些绝美的龟兹艺术散落全球各地。
如今,克孜尔石窟尚存洞窟345个、壁画近4000平方米,题材繁多、内容丰富,极具艺术魅力,是研究西域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菱格本生故事 克孜尔第17窟主室券顶
佛传故事“夜半逾城” 克孜尔第110窟主室右侧壁
第8窟右甬道外侧壁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飞天 第198窟后甬道顶部(中间)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金翅鸟 第198A窟主室券顶中脊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天人和比丘(因缘佛传图局部)第186窟主室右侧壁
佛传故事“天人供养” 第8窟后室左端壁上部前端
为了准确阐述新疆文物流失的事实真相,弥补历史造成的遗憾,新疆龟兹研究院承担了龟兹石窟文物流失的调查、研究与复原任务。
这其中,有一位研究员坚持了近三十年,只为让流散在全球各地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回家”——
赵莉,新疆龟兹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
经过近三十年调查研究,赵莉联合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海外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文博单位的专家,在充分占有文献、实物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壁画色彩、构图、内容、题材等深入研究,以严密的考证、数字化图像技术,对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现存及流失状况做了系统的梳理,并进行原位考证和复原研究,以准确而全面地呈现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整体面貌。
伎乐天人 第129窟主室穹窿顶
第129窟主室穹窿顶 复原图
第171窟后甬道右端壁(现状)
佛传故事“善爱乾闼婆王皈依”复原图
第171窟后甬道右端壁
第175窟右甬道外侧壁 禅定比丘复原图
第8窟后室左端壁佛传故事“天人供养”复原图
来源: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