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承五千年,历代“奇学异术”层出不穷,尤为著名的就是“奇门遁甲、九宫八卦”之术;当然,奇门、九宫包罗外象,军事可用,“寻龙点穴”亦有涉及。

对传统文化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寻龙点穴”中又有一门奇术,叫“望气”;据传说,有高人可以通过“望气”辨识帝王之居,当然也可以寻找古墓(奇珍异宝)的位置。
《晋书》有载,说东晋有个叫“张华”的人,其夜观天象,隐见斗、牛两星之间有“紫气”;于是又请来同是能人的“雷焕”,两人随着“紫气”指引,在丰城找到了两把宝剑,竟然是鼎鼎大名的“干将、莫邪”。
当然,这则故事仅能当“传说”来看。以今天的科学来判断,所谓的“天生异象”不过是某种环境下生成的自然现象而已,当不得真;话虽这么说,传说中的“天生异象”,竟然对如今的考古专家有用,在云南就曾发生过类似的事。
云南有个抚仙湖,其西面还有个不起眼的小镇,叫“李家山”。乍一看,华夏地大物博,类似“李家山”的村镇太多了,本来没什么稀奇的;怪就怪在“李家山”平时没什么异象,一到下雨天就遭殃了。
说来也怪,同是一片天,别的地方下雨就下雨,唯独“李家山”一下雨就打雷;打雷似乎也没什么,关键是这地方容易招雷击,数十年来被雷击中的树木、房屋等不计其数。
时间久了,各种谣言蜚语时有出现,诸如:“李家山”出了恶人,这才招来“天打雷劈”;渐渐地,“李家山”出现人口外流,当地领导自然也着急了,赶紧向上级反映。
各路“专家”来了不少,但“打雷下雨”本就是自然现象,唯一的解释是这一带土壤中金属含量比较高;“专家”虽然做出了解释,但基本跟没说一样,怎么解决“李家山”频繁被雷击的问题?总不能把小镇整体搬迁了吧。
说来也巧,这消息被一位老考古专家知道了,随后还亲自到“李家山”进行实地考察;实事求是地说,这位“老专家”对考古在行,但对“打雷下雨”依然解释不了。
“老专家”给出的解释和其他专家差不多,也说:土壤中有金属;奇怪的是,这位专家不以为忧,反以为喜,他判断抚仙湖或“李家山”附近的地下一定有古墓,最后还将范围锁定在了小镇方圆2.5公里内。
毕竟“术业有专攻”,考古专家说有古墓也在情理之中,随后还申请了考古发掘,并在1972年正式进驻“李家山”;听起来像笑话,谁也没想到,1972年第一次对“李家山”进行发掘,考古队就找到了27座古墓,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尤其是战国时代的1000多件青铜器。
这其中还有一件瑰宝“牛虎铜案”,对国宝文物有研究的朋友或许不会陌生。概括来讲,“牛虎铜案”是古滇战国时期,以青铜铸成的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的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
还不止,另有一只猛虎扑于(大牛)尾,四爪紧蹬牛身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还有一只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其整体造型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保护小牛犊。
此案是“古滇”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也因其造型奇特,构思新颖,既有中原特征,又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是我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稀世珍品。
之后,这件“牛虎铜案”代表我国多次赴海外巡回展出;暂且不说“牛虎铜案”的价值,仅其保险费就高达1个亿。这还没完,1991年至1997年,“李家山”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这次又清理出58座古墓,出土文物就更多了;概括来讲,这次出土的不仅有3000余件各类古滇青铜器,还有6600件各类金银器皿,诸如金钏、金腰带、金扣饰等,无不精美绝伦。
当然,除了金银器,古墓群中也不乏出现各类玛瑙、绿松石等宝石;令人意外的是,这次发掘竟然还出现了340余件铁器、铜铁合金器等。
之所以“意外”,主要指的是考古专家鉴定此处古墓多为战国至东汉的产物,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连中原地区都还没有铁器(或合金)。
“铁器”到西汉武帝时才正式被运用于战争。到了东汉,“铁器”虽然早已出现,但仍主要运用于战争,民间依然少见;再说那时候的云南“古滇”,说这里是“边陲蛮荒”也不为过,甚至当时的中原人都未必知道“古滇”的存在。
按今天的史料,专家们分析农耕技术、包括“青铜铸造”都是自中原传到各地的,其中自然也包括“古滇”;但如今出土的各类铁器、合金器等文物就摆在眼前,难道早在2000多年前,“古滇人”就已经有了青铜铸造技术?诸如铁器、合金等技艺,难不成还要早于中原?
当然,这些都是专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单就“李家山”来说,或许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一座经济发达、物富民丰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