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華夏傳承五千年,曆代“奇學異術”層出不窮,尤為著名的就是“奇門遁甲、九宮八卦”之術;當然,奇門、九宮包羅外象,軍事可用,“尋龍點穴”亦有涉及。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對傳統文化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尋龍點穴”中又有一門奇術,叫“望氣”;據傳說,有高人可以通過“望氣”辨識帝王之居,當然也可以尋找古墓(奇珍異寶)的位置。

《晉書》有載,說東晉有個叫“張華”的人,其夜觀天象,隐見鬥、牛兩星之間有“紫氣”;于是又請來同是能人的“雷煥”,兩人随着“紫氣”指引,在豐城找到了兩把寶劍,竟然是鼎鼎大名的“幹将、莫邪”。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當然,這則故事僅能當“傳說”來看。以今天的科學來判斷,所謂的“天生異象”不過是某種環境下生成的自然現象而已,當不得真;話雖這麼說,傳說中的“天生異象”,竟然對如今的考古專家有用,在雲南就曾發生過類似的事。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雲南有個撫仙湖,其西面還有個不起眼的小鎮,叫“李家山”。乍一看,華夏地大物博,類似“李家山”的村鎮太多了,本來沒什麼稀奇的;怪就怪在“李家山”平時沒什麼異象,一到下雨天就遭殃了。

說來也怪,同是一片天,别的地方下雨就下雨,唯獨“李家山”一下雨就打雷;打雷似乎也沒什麼,關鍵是這地方容易招雷擊,數十年來被雷擊中的樹木、房屋等不計其數。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時間久了,各種謠言蜚語時有出現,諸如:“李家山”出了惡人,這才招來“天打雷劈”;漸漸地,“李家山”出現人口外流,當地上司自然也着急了,趕緊向上級反映。

各路“專家”來了不少,但“打雷下雨”本就是自然現象,唯一的解釋是這一帶土壤中金屬含量比較高;“專家”雖然做出了解釋,但基本跟沒說一樣,怎麼解決“李家山”頻繁被雷擊的問題?總不能把小鎮整體搬遷了吧。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說來也巧,這消息被一位老考古專家知道了,随後還親自到“李家山”進行實地考察;實事求是地說,這位“老專家”對考古在行,但對“打雷下雨”依然解釋不了。

“老專家”給出的解釋和其他專家差不多,也說:土壤中有金屬;奇怪的是,這位專家不以為憂,反以為喜,他判斷撫仙湖或“李家山”附近的地下一定有古墓,最後還将範圍鎖定在了小鎮方圓2.5公裡内。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畢竟“術業有專攻”,考古專家說有古墓也在情理之中,随後還申請了考古發掘,并在1972年正式進駐“李家山”;聽起來像笑話,誰也沒想到,1972年第一次對“李家山”進行發掘,考古隊就找到了27座古墓,還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尤其是戰國時代的1000多件青銅器。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這其中還有一件瑰寶“牛虎銅案”,對國寶文物有研究的朋友或許不會陌生。概括來講,“牛虎銅案”是古滇戰國時期,以青銅鑄成的祭禮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組合而成,以一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的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還不止,另有一隻猛虎撲于(大牛)尾,四爪緊蹬牛身咬住牛尾,“虎視眈眈”于案盤面;大牛腹下還有一隻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其整體造型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保護小牛犢。

此案是“古滇”青銅器中較大的一件,其特殊造型使整個銅案重心平穩,大小和諧;也因其造型奇特,構思新穎,既有中原特征,又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是我國青銅藝術品的傑作,更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稀世珍品。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之後,這件“牛虎銅案”代表我國多次赴海外巡回展出;暫且不說“牛虎銅案”的價值,僅其保險費就高達1個億。這還沒完,1991年至1997年,“李家山”又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這次又清理出58座古墓,出土文物就更多了;概括來講,這次出土的不僅有3000餘件各類古滇青銅器,還有6600件各類金銀器皿,諸如金钏、金腰帶、金扣飾等,無不精美絕倫。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當然,除了金銀器,古墓群中也不乏出現各類瑪瑙、綠松石等寶石;令人意外的是,這次發掘竟然還出現了340餘件鐵器、銅鐵合金器等。

之是以“意外”,主要指的是考古專家鑒定此處古墓多為戰國至東漢的産物,距今有2000多年的曆史;對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那時連中原地區都還沒有鐵器(或合金)。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鐵器”到西漢武帝時才正式被運用于戰争。到了東漢,“鐵器”雖然早已出現,但仍主要運用于戰争,民間依然少見;再說那時候的雲南“古滇”,說這裡是“邊陲蠻荒”也不為過,甚至當時的中原人都未必知道“古滇”的存在。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按今天的史料,專家們分析農耕技術、包括“青銅鑄造”都是自中原傳到各地的,其中自然也包括“古滇”;但如今出土的各類鐵器、合金器等文物就擺在眼前,難道早在2000多年前,“古滇人”就已經有了青銅鑄造技術?諸如鐵器、合金等技藝,難不成還要早于中原?

小鎮屢遭雷擊,專家卻說:地下有墓,還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文物

當然,這些都是專家需要考慮的問題,單就“李家山”來說,或許早在2000多年前,這裡就是一座經濟發達、物富民豐的“大城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