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横穿异义作同体,立取贵绶驱雄风——栾氏缓慢而坚定的兴盛之路(上)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的被庐之蒐中,因为援救王室而获得巨大回报、使得晋国实力大大扩张的晋文公将晋国军队从之前的左右二军扩编为上、中、下三军,分设六卿将佐,以统帅三军,并辅佐自己施政、治理国家。

在心腹重臣赵衰的推荐下,晋文公采取了提拔国内旧贵族和追随自己的亲信分别担任六卿、以使利益分配相对平衡、团结更多的卿族支持自己的作法;在晋文公的安排下,国内旧贵族、郤氏老臣郤榖担任中军将,郤溱任中军佐,追随自己多年的亲信、舅舅狐毛为上军将,舅舅狐偃为上军佐,国内旧贵族栾枝为下军将,亲信先轸为下军佐;赵衰则授予上卿之职,赞襄国政。就这样,晋国国内老牌贵族家族的家主栾枝,因为晋文公的提拔,得以成为晋国第一批六卿成员。栾氏的真正兴盛,也由此开端。

横穿异义作同体,立取贵绶驱雄风——栾氏缓慢而坚定的兴盛之路(上)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晋文公因为当年流亡在外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对自己以礼相待,态度很好,于是决定救宋,回报当年宋襄公给自己的恩德。当年正月,晋文公亲率六卿出征,领兵攻打楚国的盟友卫国、曹国,先后将卫成公逼迫流亡,俘获了曹共公。二月,晋国第一任中军将、老臣郤榖在军中去世,晋文公因为下军佐先轸是追随自己多年的亲信,且治军严明、才华突出,所以越级擢拔其为中军将,以亲信胥臣接任下军佐。在这一次人事调整中,栾枝依旧担任下军将不变。

原本晋文公攻打卫、曹两国,是想迫使楚国放弃攻宋,北上救援盟友,然后以逸待劳、击败楚军,解宋国之围。但楚国没有上当,继续猛攻宋国,宋国坚持不住,再次向晋国告急,请求晋军出兵直接救宋。

在新任中军元帅先轸的策划谏言下,晋文公以“喜贿怒顽”之计,巧妙地挑起了楚国和齐、秦两大国之间的矛盾,秦、齐两国与晋国结成同盟,一起出兵攻击楚国。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楚成王放弃了攻宋,下令撤退,以避免和晋、齐、秦三国联军直接交战。

但楚国令尹子玉(成得臣)对晋国很不服气,几次三番向楚成王建议,要出兵和晋军作战。楚成王心里对子玉这种不听号令的行为很是不满,但又不好直接回绝,于是勉强答应了子玉的请战,将自己的王宫卫队和附庸陈、蔡两国及国内申、息两地的军队指挥权交给他,授命子玉全权指挥作战,迎击晋军。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春,子玉率领楚军北上,并派使者前往晋军的大营,和晋文公进行战前交涉。在晋文公和先轸的精妙计划下,原本楚国的盟友曹国、卫国都和楚国断交,改投晋国。子玉在恼羞成怒之下,立即下令全军出动,北上迎击晋军。

当年,晋文公在外流亡时,曾经被楚国收留过,受过楚成王的恩惠,所以对楚王郑重承诺过——将来万一两国不幸在战场上相见,晋国一定‘退避三舍’(就是主动后撤九十里);因此,晋文公在面对楚军时,兑现了当年的承诺,率军后撤三舍,驻军于城濮(山东省范县),以待楚军。

晋军撤退后,子玉误判晋军是害怕楚军,所以才不敢接战,于是继续率领楚军尾随晋军北上,在郄陵扎营,决心要和晋军在战场上一决胜负。

横穿异义作同体,立取贵绶驱雄风——栾氏缓慢而坚定的兴盛之路(上)

临战之前,子玉派楚右军主将斗勃往晋军大营向晋文公递交挑战书:“外臣们向君上请命,请求和您的将士游戏一番,请君上您扶着轼木观看,外臣们也陪将您一起观战。”接到楚国的挑战书后,晋文公命诸卿士起草回信,下军将栾枝一蹴而就,写出一封气势昂扬的回复战书,交给斗勃带回去给子玉看:“我们寡君领受大夫您的命令了,楚君当年对我们寡君的恩惠,我们寡君时刻不敢忘记,所以我们才退到这里。我们寡君原来以为大夫已经退兵了(但是没有),臣子难道能抵挡国君吗?既然大夫不肯退兵,那就烦请您对贵军的将士们说:‘准备好你们的战车,敬奉你们的君命,明天早晨见!’”晋军和楚军都走完了大战之前的外交程序。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四月初六清晨,晋楚两国之间的第一次大会战——城濮之战正式打响,开战前,楚军主帅子玉骄狂地夸下了海口:“今天一定让晋军全部消失!”

但在作战中,晋军机动灵活、计谋百出,而楚军则一味蛮干,所以战场的态势很快朝着晋军一方倾斜;楚右军、左军在晋下军将栾枝的曳枝扬尘、假装败退的诱敌之计欺骗下,先是轻易出击,又被晋下军佐胥臣的“战车蒙虎皮”计策突袭,纷纷溃败,晋中军元帅先轸又亲率晋中军突然出动,拦腰截击楚军,佯装撤退的栾枝也调头夹攻,楚军因此三面被围,左右两军损失惨重,子玉无奈之下,只得率尚未遭到攻击的楚中军掩护左右两军撤退,主动撤出战场,楚军才不至于全军覆灭。

楚军撤兵之后,晋文公下令晋军乘胜进兵,占领楚军的营地,并在这里休整三日、食用了楚军的军粮后,才胜利班师回国。五月,晋文公以城濮之战大胜而向天子周襄王献俘,周襄王则以大享礼慰劳晋文公,赐晋文公九锡。晋文公退回弓矢、车马、斧钺、秬鬯四样赐礼,表示只敢接受五锡。此后,晋国名正言顺地继齐国之后,成为诸侯中的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霸业由此正式建立。而下军将栾枝,也在晋国争夺霸主位置的关键时刻,有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智谋。

横穿异义作同体,立取贵绶驱雄风——栾氏缓慢而坚定的兴盛之路(上)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年)夏,晋文公奉天子之令(其实是自行其是),命狐偃为自己的代表,在翟泉(河南孟津)召开会盟,并主持盟会,宋国大夫公孙固、齐国大夫归父、陈国大夫辕涛涂、秦国宗室憖都应邀出席,王室大臣王子虎也代表天子出席,给晋国背书;晋文公此举,是巩固践土之盟、重申“尊王攘夷”的大志,并取得诸侯盟国的支持,然后暗中谋划,准备出兵讨伐不臣服晋国、且和楚国勾勾搭搭的郑国,趁机降服这个地处中原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诸侯国。

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以“郑国背弃天子、投靠楚国伐同宗”,及“晋君当年流亡郑国时,被郑君傲慢无礼对待”这两条理由为借口,亲自率军出兵攻郑,占据了郑国境内的要地函陵(河南新郑北)、汜南(河南中牟南),夹击郑国都城。

在晋秦联军的进攻下,郑都城内一片惶恐不安,郑文公面对强敌无计可施,几乎要亲自到晋军军营中去请降。危难之际,是郑国圉正(养马官)烛之武,为了郑国宗庙百姓的安全,毅然决定冒着风险出城,秘密拜见秦军统帅秦穆公,向秦穆公详细说明晋、秦、郑三国之间的复杂得失、及切身厉害关系,这才说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郑国之围。这就是现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的古文散文——《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

秦国退兵后,包括栾枝在内的晋国大夫们气愤不已,都请求晋文公立即发兵,追击秦军,以教训秦国的背盟。但晋文公没有同意大夫们的意见,还主动帮秦穆公开脱,解释说自己不做过河拆桥的事情(晋文公是在秦国支持下才继位的)。于是,晋军也随之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班师回国,郑国社稷转危为安。

周襄王二十三年(前629年)春,因为城濮之战获胜以及围郑之役成功,晋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晋文公于是在清原(山西闻喜)举行了阅兵大蒐礼,在原有的上中下三军之外,再设立新上军、新下军,合计五军(名义上,仅次于天子的六军,但周天子此时连一军都凑不出,所以晋国军队现在已经是天下最强的军事存在了)。

横穿异义作同体,立取贵绶驱雄风——栾氏缓慢而坚定的兴盛之路(上)

因为晋文公的第一心腹、连襟、晋国上卿赵衰曾多次谦让推辞卿位、并举荐其他人担任了军佐,晋文公心里过意不去,便在这一次举行蒐礼时,强行将赵衰任命为新上军将。另外,因为原上军将、晋文公的舅舅狐毛在这一年病逝,所以晋文公提拔中军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为上军将。

此时,晋国五军十卿的位置分别为:中军将先轸、中军佐郤溱、上军将先且居、上军佐狐偃、下军将栾枝、下军佐胥臣、新上军将赵衰、新上军佐箕郑父、新下军将胥婴、新下军佐先都。新一轮人事调整中,栾枝依旧担任下军将。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十二月,第二位诸侯霸主晋文公去世,晋太子驩在晋国大夫们的支持拥戴下,继承了晋文公留下的大国基业,成为晋国第二十三代晋侯——晋襄公。

晋襄公继位前,因为当初晋秦攻郑时,秦国私自撤兵,因此导致了晋秦两国的龃龉和不信任,随后晋秦两国之间这种相互猜忌提防、乃至于貌合神离的情况愈发严重,为了争夺中原霸权,两国间甚至开始暗地里整军备战,预备以武力一决胜负。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继位后,晋秦两国更是从表面上都无法维护正常的关系了。

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春正月,因为晋文公、郑文公先后去世,早就觊觎晋国霸主地位的秦穆公下定决心,趁着这个好机会出兵偷袭郑国,同时击败晋国,成就秦国的霸业。随后,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率秦军从雍城(陕西凤翔)出发,长途跋涉,偷袭击新丧国君的郑国。

横穿异义作同体,立取贵绶驱雄风——栾氏缓慢而坚定的兴盛之路(上)

秦军出兵的消息,很快被晋国得知,此时晋襄公刚刚继位,还在为晋文公服丧,得知秦国居然趁着晋国和郑国都有国丧时出兵偷袭、意图动摇晋国的霸业时,晋襄公立即召集先轸、栾枝、赵衰等卿士,商讨对策,以及安排对秦军无礼冒犯的反击。

商讨中,下军将栾枝向晋襄公回奏说,是秦国当初出兵平定的晋国内乱,又拥立了先君文公继位,晋国这才能恢复中衰的霸业,秦国曾经给了晋国莫大的恩惠。现在先君文公去世不久,晋国就马上出兵攻打秦军,这样做会让天下诸侯认为我们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晋国霸主的名声将大大受损,生前一直努力维护晋秦关系的先君文公在地下也会不安。对于这一次纷争,栾枝建议还是用外交手段解决的好。

但中军将先轸不同意栾枝的建议,他强调是秦国不义在先,秦君不听忠言贪婪兴师,擅自越境晋国的崤函之地,其所作所为狂悖无礼、是对晋国的公开冒犯。先轸从礼法、国患、后世三方面向晋惠公力谏,劝晋襄公要在秦国野心初现、还没有强大之前,抓住机会狠狠对其加以打击,彻底挫败秦国东进中原、觊觎晋国霸主之位的企图。

在先轸的不懈劝谏之下,为人宽厚的晋襄公也改变了主意,决心动员五军出动,发兵伏击秦军,维护晋国的霸业和中原诸侯霸主之位。

为了麻痹秦国军队、更好地取得作战优势,晋襄公没有在秦军经过崤山、东出中原的时候公开出兵阻挡,而是等秦军通过之后,才率大军埋伏在殽山的两侧,以待秦军伐郑返回时,出其不意、围而歼之。

横穿异义作同体,立取贵绶驱雄风——栾氏缓慢而坚定的兴盛之路(上)

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四月,长途跋涉偷袭郑国、却因为郑国商人弦高的计谋无功而返的秦军没有达成预定袭郑的目标,只能带着顺手破滑所获得的大量战利品,人困马乏地班师,从崤山的东边缓缓的进入了山谷之间的隘道中,早就埋伏多时的晋军和仆从军姜戎当即发起两面夹击,秦军猝不及防之下,被打得全军覆没,匹马只轮都不曾走脱,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主将全部被俘。这就是现在高中三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的“崤之战”所讲述的内容。栾枝作为下军主将,也率军参与了此次作战,并立下了不小的战功。

崤之战获胜后,居功至伟的中军将先轸因为对晋襄公私自放走了被俘的秦国三将,而不能控制愤怒的情绪,在朝堂上怒斥了晋襄公。事情过后,深感后悔愧疚的先轸决心以死谢罪,于是在讨伐白狄的箕之战中主动解下甲胄、冲入敌阵、自杀殉国,中军将位置就此空缺。而晋襄公继位的前后,晋中军佐郤溱、上军佐狐偃也先后病逝(由先且居、赵衰继任),晋国朝堂卿位急需调整补充。

晋襄公为激励晋国军民、褒奖忠君勇士,于是提拔先轸的儿子先且居为中军将,原上军佐赵衰升为中军佐,其他卿位也增添了新人。在这次朝堂卿位更替中,栾枝从下军将晋升为上军将,位置更加重要。

此后,栾枝随中军将先且居指挥晋军,参与彭衙之战,在反击秦国的进攻作战中大获全胜。一年后,秦国再次来袭,栾枝附和赵衰的“坚壁清野、不与秦军对战”建议,使秦军劳师无功、悻悻撤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