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橫穿異義作同體,立取貴绶驅雄風——栾氏緩慢而堅定的興盛之路(上)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的被廬之蒐中,因為援救王室而獲得巨大回報、使得晉國實力大大擴張的晉文公将晉國軍隊從之前的左右二軍擴編為上、中、下三軍,分設六卿将佐,以統帥三軍,并輔佐自己施政、治理國家。

在心腹重臣趙衰的推薦下,晉文公采取了提拔國内舊貴族和追随自己的親信分别擔任六卿、以使利益配置設定相對平衡、團結更多的卿族支援自己的作法;在晉文公的安排下,國内舊貴族、郤氏老臣郤榖擔任中軍将,郤溱任中軍佐,追随自己多年的親信、舅舅狐毛為上軍将,舅舅狐偃為上軍佐,國内舊貴族栾枝為下軍将,親信先轸為下軍佐;趙衰則授予上卿之職,贊襄國政。就這樣,晉國國内老牌貴族家族的家主栾枝,因為晉文公的提拔,得以成為晉國第一批六卿成員。栾氏的真正興盛,也由此開端。

橫穿異義作同體,立取貴绶驅雄風——栾氏緩慢而堅定的興盛之路(上)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楚國出兵攻打宋國;晉文公因為當年流亡在外時,宋國國君宋襄公對自己以禮相待,态度很好,于是決定救宋,回報當年宋襄公給自己的恩德。當年正月,晉文公親率六卿出征,領兵攻打楚國的盟友衛國、曹國,先後将衛成公逼迫流亡,俘獲了曹共公。二月,晉國第一任中軍将、老臣郤榖在軍中去世,晉文公因為下軍佐先轸是追随自己多年的親信,且治軍嚴明、才華突出,是以越級擢拔其為中軍将,以親信胥臣接任下軍佐。在這一次人事調整中,栾枝依舊擔任下軍将不變。

原本晉文公攻打衛、曹兩國,是想迫使楚國放棄攻宋,北上救援盟友,然後以逸待勞、擊敗楚軍,解宋國之圍。但楚國沒有上當,繼續猛攻宋國,宋國堅持不住,再次向晉國告急,請求晉軍出兵直接救宋。

在新任中軍元帥先轸的策劃谏言下,晉文公以“喜賄怒頑”之計,巧妙地挑起了楚國和齊、秦兩大國之間的沖突,秦、齊兩國與晉國結成同盟,一起出兵攻擊楚國。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楚成王放棄了攻宋,下令撤退,以避免和晉、齊、秦三國聯軍直接交戰。

但楚國令尹子玉(成得臣)對晉國很不服氣,幾次三番向楚成王建議,要出兵和晉軍作戰。楚成王心裡對子玉這種不聽号令的行為很是不滿,但又不好直接回絕,于是勉強答應了子玉的請戰,将自己的王宮衛隊和附庸陳、蔡兩國及國内申、息兩地的軍隊指揮權交給他,授命子玉全權指揮作戰,迎擊晉軍。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春,子玉率領楚軍北上,并派使者前往晉軍的大營,和晉文公進行戰前交涉。在晉文公和先轸的精妙計劃下,原本楚國的盟友曹國、衛國都和楚國斷交,改投晉國。子玉在惱羞成怒之下,立即下令全軍出動,北上迎擊晉軍。

當年,晉文公在外流亡時,曾經被楚國收留過,受過楚成王的恩惠,是以對楚王鄭重承諾過——将來萬一兩國不幸在戰場上相見,晉國一定‘退避三舍’(就是主動後撤九十裡);是以,晉文公在面對楚軍時,兌現了當年的承諾,率軍後撤三舍,駐軍于城濮(山東省範縣),以待楚軍。

晉軍撤退後,子玉誤判晉軍是害怕楚軍,是以才不敢接戰,于是繼續率領楚軍尾随晉軍北上,在郄陵紮營,決心要和晉軍在戰場上一決勝負。

橫穿異義作同體,立取貴绶驅雄風——栾氏緩慢而堅定的興盛之路(上)

臨戰之前,子玉派楚右軍主将鬥勃往晉軍大營向晉文公遞交挑戰書:“外臣們向君上請命,請求和您的将士遊戲一番,請君上您扶着轼木觀看,外臣們也陪将您一起觀戰。”接到楚國的挑戰書後,晉文公命諸卿士起草回信,下軍将栾枝一蹴而就,寫出一封氣勢昂揚的回複戰書,交給鬥勃帶回去給子玉看:“我們寡君領受大夫您的指令了,楚君當年對我們寡君的恩惠,我們寡君時刻不敢忘記,是以我們才退到這裡。我們寡君原來以為大夫已經退兵了(但是沒有),臣子難道能抵擋國君嗎?既然大夫不肯退兵,那就煩請您對貴軍的将士們說:‘準備好你們的戰車,敬奉你們的君命,明天早晨見!’”晉軍和楚軍都走完了大戰之前的外交程式。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四月初六清晨,晉楚兩國之間的第一次大會戰——城濮之戰正式打響,開戰前,楚軍主帥子玉驕狂地誇下了海口:“今天一定讓晉軍全部消失!”

但在作戰中,晉軍機動靈活、計謀百出,而楚軍則一味蠻幹,是以戰場的态勢很快朝着晉軍一方傾斜;楚右軍、左軍在晉下軍将栾枝的曳枝揚塵、假裝敗退的誘敵之計欺騙下,先是輕易出擊,又被晉下軍佐胥臣的“戰車蒙虎皮”計策突襲,紛紛潰敗,晉中軍元帥先轸又親率晉中軍突然出動,攔腰截擊楚軍,佯裝撤退的栾枝也調頭夾攻,楚軍是以三面被圍,左右兩軍損失慘重,子玉無奈之下,隻得率尚未遭到攻擊的楚中軍掩護左右兩軍撤退,主動撤出戰場,楚軍才不至于全軍覆滅。

楚軍撤兵之後,晉文公下令晉軍乘勝進兵,占領楚軍的營地,并在這裡休整三日、食用了楚軍的軍糧後,才勝利班師回國。五月,晉文公以城濮之戰大勝而向天子周襄王獻俘,周襄王則以大享禮慰勞晉文公,賜晉文公九錫。晉文公退回弓矢、車馬、斧钺、秬鬯四樣賜禮,表示隻敢接受五錫。此後,晉國名正言順地繼齊國之後,成為諸侯中的新一代霸主,晉文公的霸業由此正式建立。而下軍将栾枝,也在晉國争奪霸主位置的關鍵時刻,有力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和智謀。

橫穿異義作同體,立取貴绶驅雄風——栾氏緩慢而堅定的興盛之路(上)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年)夏,晉文公奉天子之令(其實是自行其是),命狐偃為自己的代表,在翟泉(河南孟津)召開會盟,并主持盟會,宋國大夫公孫固、齊國大夫歸父、陳國大夫轅濤塗、秦國宗室憖都應邀出席,王室大臣王子虎也代表天子出席,給晉國背書;晉文公此舉,是鞏固踐土之盟、重申“尊王攘夷”的大志,并取得諸侯盟國的支援,然後暗中謀劃,準備出兵讨伐不臣服晉國、且和楚國勾勾搭搭的鄭國,趁機降服這個地處中原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諸侯國。

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春,晉文公聯合秦穆公,以“鄭國背棄天子、投靠楚國伐同宗”,及“晉君當年流亡鄭國時,被鄭君傲慢無禮對待”這兩條理由為借口,親自率軍出兵攻鄭,占據了鄭國境内的要地函陵(河南新鄭北)、汜南(河南中牟南),夾擊鄭國都城。

在晉秦聯軍的進攻下,鄭都城内一片惶恐不安,鄭文公面對強敵無計可施,幾乎要親自到晉軍軍營中去請降。危難之際,是鄭國圉正(養馬官)燭之武,為了鄭國宗廟百姓的安全,毅然決定冒着風險出城,秘密拜見秦軍統帥秦穆公,向秦穆公詳細說明晉、秦、鄭三國之間的複雜得失、及切身厲害關系,這才說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鄭國之圍。這就是現在高中國文教科書中的經典的古文散文——《左傳-燭之武退秦師》的内容。

秦國退兵後,包括栾枝在内的晉國大夫們氣憤不已,都請求晉文公立即發兵,追擊秦軍,以教訓秦國的背盟。但晉文公沒有同意大夫們的意見,還主動幫秦穆公開脫,解釋說自己不做過河拆橋的事情(晉文公是在秦國支援下才繼位的)。于是,晉軍也随之解除了對鄭國的包圍,班師回國,鄭國社稷轉危為安。

周襄王二十三年(前629年)春,因為城濮之戰獲勝以及圍鄭之役成功,晉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晉文公于是在清原(山西聞喜)舉行了閱兵大蒐禮,在原有的上中下三軍之外,再設立新上軍、新下軍,合計五軍(名義上,僅次于天子的六軍,但周天子此時連一軍都湊不出,是以晉國軍隊現在已經是天下最強的軍事存在了)。

橫穿異義作同體,立取貴绶驅雄風——栾氏緩慢而堅定的興盛之路(上)

因為晉文公的第一心腹、連襟、晉國上卿趙衰曾多次謙讓推辭卿位、并舉薦其他人擔任了軍佐,晉文公心裡過意不去,便在這一次舉行蒐禮時,強行将趙衰任命為新上軍将。另外,因為原上軍将、晉文公的舅舅狐毛在這一年病逝,是以晉文公提拔中軍将先轸的兒子先且居為上軍将。

此時,晉國五軍十卿的位置分别為:中軍将先轸、中軍佐郤溱、上軍将先且居、上軍佐狐偃、下軍将栾枝、下軍佐胥臣、新上軍将趙衰、新上軍佐箕鄭父、新下軍将胥嬰、新下軍佐先都。新一輪人事調整中,栾枝依舊擔任下軍将。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十二月,第二位諸侯霸主晉文公去世,晉太子驩在晉國大夫們的支援擁戴下,繼承了晉文公留下的大國基業,成為晉國第二十三代晉侯——晉襄公。

晉襄公繼位前,因為當初晉秦攻鄭時,秦國私自撤兵,是以導緻了晉秦兩國的龃龉和不信任,随後晉秦兩國之間這種互相猜忌提防、乃至于貌合神離的情況愈發嚴重,為了争奪中原霸權,兩國間甚至開始暗地裡整軍備戰,預備以武力一決勝負。晉文公去世、晉襄公繼位後,晉秦兩國更是從表面上都無法維護正常的關系了。

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春正月,因為晉文公、鄭文公先後去世,早就觊觎晉國霸主地位的秦穆公下定決心,趁着這個好機會出兵偷襲鄭國,同時擊敗晉國,成就秦國的霸業。随後,秦穆公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率秦軍從雍城(陝西鳳翔)出發,長途跋涉,偷襲擊新喪國君的鄭國。

橫穿異義作同體,立取貴绶驅雄風——栾氏緩慢而堅定的興盛之路(上)

秦軍出兵的消息,很快被晉國得知,此時晉襄公剛剛繼位,還在為晉文公服喪,得知秦國居然趁着晉國和鄭國都有國喪時出兵偷襲、意圖動搖晉國的霸業時,晉襄公立即召集先轸、栾枝、趙衰等卿士,商讨對策,以及安排對秦軍無禮冒犯的反擊。

商讨中,下軍将栾枝向晉襄公回奏說,是秦國當初出兵平定的晉國内亂,又擁立了先君文公繼位,晉國這才能恢複中衰的霸業,秦國曾經給了晉國莫大的恩惠。現在先君文公去世不久,晉國就馬上出兵攻打秦軍,這樣做會讓天下諸侯認為我們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晉國霸主的名聲将大大受損,生前一直努力維護晉秦關系的先君文公在地下也會不安。對于這一次紛争,栾枝建議還是用外交手段解決的好。

但中軍将先轸不同意栾枝的建議,他強調是秦國不義在先,秦君不聽忠言貪婪興師,擅自越境晉國的崤函之地,其所作所為狂悖無禮、是對晉國的公開冒犯。先轸從禮法、國患、後世三方面向晉惠公力谏,勸晉襄公要在秦國野心初現、還沒有強大之前,抓住機會狠狠對其加以打擊,徹底挫敗秦國東進中原、觊觎晉國霸主之位的企圖。

在先轸的不懈勸谏之下,為人寬厚的晉襄公也改變了主意,決心動員五軍出動,發兵伏擊秦軍,維護晉國的霸業和中原諸侯霸主之位。

為了麻痹秦國軍隊、更好地取得作戰優勢,晉襄公沒有在秦軍經過崤山、東出中原的時候公開出兵阻擋,而是等秦軍通過之後,才率大軍埋伏在殽山的兩側,以待秦軍伐鄭傳回時,出其不意、圍而殲之。

橫穿異義作同體,立取貴绶驅雄風——栾氏緩慢而堅定的興盛之路(上)

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四月,長途跋涉偷襲鄭國、卻因為鄭國商人弦高的計謀無功而返的秦軍沒有達成預定襲鄭的目标,隻能帶着順手破滑所獲得的大量戰利品,人困馬乏地班師,從崤山的東邊緩緩的進入了山谷之間的隘道中,早就埋伏多時的晉軍和仆從軍姜戎當即發起兩面夾擊,秦軍猝不及防之下,被打得全軍覆沒,匹馬隻輪都不曾走脫,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主将全部被俘。這就是現在高中三年級上學期的國文課本中的“崤之戰”所講述的内容。栾枝作為下軍主将,也率軍參與了此次作戰,并立下了不小的戰功。

崤之戰獲勝後,居功至偉的中軍将先轸因為對晉襄公私自放走了被俘的秦國三将,而不能控制憤怒的情緒,在朝堂上怒斥了晉襄公。事情過後,深感後悔愧疚的先轸決心以死謝罪,于是在讨伐白狄的箕之戰中主動解下甲胄、沖入敵陣、自殺殉國,中軍将位置就此空缺。而晉襄公繼位的前後,晉中軍佐郤溱、上軍佐狐偃也先後病逝(由先且居、趙衰繼任),晉國朝堂卿位急需調整補充。

晉襄公為激勵晉國軍民、褒獎忠君勇士,于是提拔先轸的兒子先且居為中軍将,原上軍佐趙衰升為中軍佐,其他卿位也增添了新人。在這次朝堂卿位更替中,栾枝從下軍将晉升為上軍将,位置更加重要。

此後,栾枝随中軍将先且居指揮晉軍,參與彭衙之戰,在反擊秦國的進攻作戰中大獲全勝。一年後,秦國再次來襲,栾枝附和趙衰的“堅壁清野、不與秦軍對戰”建議,使秦軍勞師無功、悻悻撤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