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前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后,曹操退守北方,刘备占据荆、益二州后雄霸一方,孙权巩固江东实力,华夏大地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形势。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诸葛亮毕生的夙愿,当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的时候,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
两军对阵之际,诸葛亮与魏国大司马王朗对骂于两军阵前,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气死了王朗,可是王朗所说句句在理,为何还是败于诸葛亮?
诸葛亮辩论的艺术
在小说《三国演义》之中,早在赤壁之战之前,面对江东群臣诸葛亮就已经凭借着自身高超的辩论才能大展身手了。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江东准备一统天下。
刘备得知此消息后,弃城率领百姓逃往江夏,此时曹操的大军已经向江东靠近,在江东的朝堂之上,孙权的手下为谋求自保,纷纷劝谏孙权向曹操投降,让江东免于战乱,然而只有鲁肃一人主张联刘抗操。
鲁肃将诸葛亮请到了江东,希望诸葛亮可是说服江东君臣,联手刘备一同抵抗曹操。江东的群臣很蔑视诸葛亮,在他与孙权见面之前,群臣先与诸葛亮见面,他们要杀杀诸葛亮的威风,于是就有了“舌战群儒”的典故。
诸葛亮在面对江东群臣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下,神态自若。先是以“防守”回答了群臣提出的问题,进而以守为攻,面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逐一击破他们。
诸葛亮气宇轩昂、语势磅礴,运用他清晰的思路以及卓越的口才使江东群臣哑口无言、有口难辩,并且强有力的说出了联刘抗操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诸葛亮在这场辩论之中赢得了胜利,他将辩论的艺术运用得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而后便是世人熟知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之战了。
诸葛亮与王朗辩论之争
在小说《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与王朗的对骂也堪称是其中的经典。两军交战之际,王朗与诸葛亮来到两军阵前,二人打算杀杀对方威风提升彼此军队的士气,借此机会王朗率先开口。
首先,王朗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自从桓、灵二帝以来,农民起义不断、各地诸侯之间兵刃相向,朝廷之内更是外戚宦官把持朝政,江山社稷已是岌岌可危。这个观点是王朗与诸葛亮的共识。
王朗的第二步便是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以及客观事实,他说道:我太祖武皇帝,就是曹操,在天下大乱之际兴兵讨贼,凭借着优越的实力消灭了北方诸多割据的势力,“扫清六合、席卷八方”,使北方重新走向统一。
王朗认为曹操的成功并不是靠着权势而是天命所归,紧接着王朗先是夸赞下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劝说诸葛亮应该顺应天命,不要出师无名,退兵投降,魏国还能给他高官厚禄,这样便可以国泰民安,岂不美哉。
王朗又说道,魏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良将千员,诸葛亮的蜀军则是不堪一击,王朗这句话无疑是大大增强了魏军的气势。此举做法便是王朗的第三步,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臆想。
听完王朗的发言后,诸葛亮仰天大笑之后便开始了对王朗的反击,诸葛亮原以为王朗是汉朝老臣,说出去的话会有所不同,但是此时诸葛亮认为王朗是一个粗鄙之人。
首先诸葛亮也阐述了客观原因,那便是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其次,诸葛亮问道:国难当头,王司徒有什么作为?又说道:“王司徒举孝廉成为朝廷官员,应当辅佐朝政,为什么投靠曹操共谋篡位之事。
诸葛亮对王朗进行了一系列的人身攻击后,王朗一时间哑口无言,被气得面红耳赤。而诸葛亮这时便要反驳王朗认为的“天命”,诸葛亮认为刘备身为汉室正统,继承了皇室的意志,兴兵讨贼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王朗身为汉臣却帮助汉贼,入土之后有何颜面去面对汉朝的二十四位先帝。
诸葛亮说罢,王朗便怒火攻心,口吐鲜血落马而死。这场辩论诸葛亮又赢得了胜利,双方站在各自利益的角度上,各为其主,阐明了各自的观点。
王朗失败的原因
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正是元末明初的时代,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基于时代的背景,罗贯中将蜀汉作为是汉族的象征是正统地位,因此他拥护汉族的政权,而这也衬托出罗贯中先生的爱国情怀,忠于国家和民族。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王朗则是魏国的司徒,尽管王朗的话句句在理,但他曾经身为汉臣竟然倒戈投靠魏国,食汉禄、为汉官,却没有为汉朝效力,身处魏国阵营的他毕竟不是正统,失败也是意料之中。
其次,诸葛亮善于辩论,逆转乾坤,在辩论中灵活变通寻找突破口,步步紧逼,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最终赢得辩论。
《三国演义》是特定时期特地的历史产物,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对政治以及政治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