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城内外曾经有许多虎,不信,请到国家博物馆来看展

虎年就要到了,各家博物馆都在筹备与虎有关的展览。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是9月28日开展的,展览分“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民族交融”和“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三个部分,系统揭示了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和升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过程。

从发表的多篇文章,策划人的采访和观众的感觉来说,都是一次与虎年文化无关的展览。但在240多件(套)文物中,与虎有关的就有很多件,我非有意也拍到了六七件之多。比如“虎纹青铜牌饰”“虎咬兽纹青铜饰牌”“虎衔羊青铜饰牌”“虎咬羊青铜饰牌”“虎头形银节约”等,宣传海报的封面上的那只金虎就是来自“立虎形金饰牌”。

在虎年来临之际,我将这些虎展示给大家,祝大家虎年吉祥。

长城内外曾经有许多虎,不信,请到国家博物馆来看展
长城内外曾经有许多虎,不信,请到国家博物馆来看展

海报上的“立虎形金饰牌”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塔拉壕乡碾房社窑藏出土的战国文物,收藏于鄂尔多斯市博物馆。它是一件模铸的带饰,整体造型是一只浮雕的伫立猛虎。昂头、弓背、垂尾,采用局部镂空的手法表现虎的面部、爪部等细部特征。在虎的头部与前肢之间还连接一个表现手法相同的小动物。

长城内外曾经有许多虎,不信,请到国家博物馆来看展
长城内外曾经有许多虎,不信,请到国家博物馆来看展
长城内外曾经有许多虎,不信,请到国家博物馆来看展

“虎咬羊青铜饰牌” “虎咬兽纹青铜饰牌”“虎衔羊青铜饰牌”等均为腰带饰,表现出游牧民族生活中虎与羊争斗场面,也体现出游牧民族好斗、彪悍的民风。

长城内外曾经有许多虎,不信,请到国家博物馆来看展

虎豕咬斗纹金带饰牌,收藏于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饰牌整体略呈长方形,周边饰一周绳索纹,主题图案为浅浮雕的猛虎与野猪缠绕咬斗的场面,猛虎在下,腹部着地,前肢极力撑起上躯,昂头张口狠狠咬住野猪的后大腿根,后肢翻转朝天蹬踏野猪,虎尾下垂经裆部由后向前弯卷至背部;野猪在上,虽处于劣势,但仍死死咬着猛虎的一条后肢,奋力反抗,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原为两块,此次只展出了一块,但用线描图片展现了两块牌的内容。

长城内外曾经有许多虎,不信,请到国家博物馆来看展

虎头形银节约,长5.5~6厘米,宽2.6~2.9厘米。“节约”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节省的意思,而是一种古代马具,主要用途是归拢收齐马的缰绳或皮条。展出的两件“节约”造型独特、制作精美,背面上部有十字形穿纽,出土时穿纽内保留有相互交叉的皮条朽痕。下部分别刻有“少府二两十四朱”“□工二两二朱”等铭文,为确定墓葬年代提供了直接依据。刻款中的“两”字,字体与战国时期铸造的布上的“两”字相同。该节约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度量衡制度、书法以及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交往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虎乃百兽之王,在国人心中是威严与权力的象征。古人常借虎的形象彰显权力,崇虎习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印记。从“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中出现如此多的虎形文物,也与当地曾经有大量虎存在有关。早期北方民族对老虎的崇尚、仰慕、眷恋之情根深蒂固,他们在观察自然界弱肉强食现状的过程中,对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老虎,极力去效法。于是,他们在日常生活、祭祀、战争中佩戴猛虎捕食图案的饰品,将白虎星视为精神寄托,将崇虎情结发展到极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