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城内外曾經有許多虎,不信,請到國家博物館來看展

虎年就要到了,各家博物館都在籌備與虎有關的展覽。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長城内外皆故鄉—内蒙古文物菁華展”是9月28日開展的,展覽分“農牧結合的早期形态”“長城的修建與民族交融”和“長城沿線多元文化的交融”三個部分,系統揭示了内蒙古地區幾千年來農耕與遊牧文化交流融合和升華的曆史脈絡,展現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過程。

從發表的多篇文章,策劃人的采訪和觀衆的感覺來說,都是一次與虎年文化無關的展覽。但在240多件(套)文物中,與虎有關的就有很多件,我非有意也拍到了六七件之多。比如“虎紋青銅牌飾”“虎咬獸紋青銅飾牌”“虎銜羊青銅飾牌”“虎咬羊青銅飾牌”“虎頭形銀節約”等,宣傳海報的封面上的那隻金虎就是來自“立虎形金飾牌”。

在虎年來臨之際,我将這些虎展示給大家,祝大家虎年吉祥。

長城内外曾經有許多虎,不信,請到國家博物館來看展
長城内外曾經有許多虎,不信,請到國家博物館來看展

海報上的“立虎形金飾牌”是在内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塔拉壕鄉碾房社窯藏出土的戰國文物,收藏于鄂爾多斯市博物館。它是一件模鑄的帶飾,整體造型是一隻浮雕的伫立猛虎。昂頭、弓背、垂尾,采用局部镂空的手法表現虎的面部、爪部等細部特征。在虎的頭部與前肢之間還連接配接一個表現手法相同的小動物。

長城内外曾經有許多虎,不信,請到國家博物館來看展
長城内外曾經有許多虎,不信,請到國家博物館來看展
長城内外曾經有許多虎,不信,請到國家博物館來看展

“虎咬羊青銅飾牌” “虎咬獸紋青銅飾牌”“虎銜羊青銅飾牌”等均為腰帶飾,表現出遊牧民族生活中虎與羊争鬥場面,也展現出遊牧民族好鬥、彪悍的民風。

長城内外曾經有許多虎,不信,請到國家博物館來看展

虎豕咬鬥紋金帶飾牌,收藏于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飾牌整體略呈長方形,周邊飾一周繩索紋,主題圖案為淺浮雕的猛虎與野豬纏繞咬鬥的場面,猛虎在下,腹部着地,前肢極力撐起上軀,昂頭張口狠狠咬住野豬的後大腿根,後肢翻轉朝天蹬踏野豬,虎尾下垂經裆部由後向前彎卷至背部;野豬在上,雖處于劣勢,但仍死死咬着猛虎的一條後肢,奮力反抗,雙方厮殺得難解難分。原為兩塊,此次隻展出了一塊,但用線描圖檔展現了兩塊牌的内容。

長城内外曾經有許多虎,不信,請到國家博物館來看展

虎頭形銀節約,長5.5~6厘米,寬2.6~2.9厘米。“節約”并非我們現在所說的節省的意思,而是一種古代馬具,主要用途是歸攏收齊馬的缰繩或皮條。展出的兩件“節約”造型獨特、制作精美,背面上部有十字形穿紐,出土時穿紐内保留有互相交叉的皮條朽痕。下部分别刻有“少府二兩十四朱”“□工二兩二朱”等銘文,為确定墓葬年代提供了直接依據。刻款中的“兩”字,字型與戰國時期鑄造的布上的“兩”字相同。該節約對研究戰國時期的度量衡制度、書法以及北方草原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的文化交往等諸多領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虎乃百獸之王,在國人心中是威嚴與權力的象征。古人常借虎的形象彰顯權力,崇虎習俗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印記。從“長城内外皆故鄉—内蒙古文物菁華展”中出現如此多的虎形文物,也與當地曾經有大量虎存在有關。早期北方民族對老虎的崇尚、仰慕、眷戀之情根深蒂固,他們在觀察自然界弱肉強食現狀的過程中,對處于食物鍊頂端的老虎,極力去效法。于是,他們在日常生活、祭祀、戰争中佩戴猛虎捕食圖案的飾品,将白虎星視為精神寄托,将崇虎情結發展到極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