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古装戏”几乎是他们了解古代世界的唯一方式。从早年间的武侠片到后来的古装爱情片,宫斗片,再到近些年大火的“历史正剧”,古装剧的热度和靠谱程度在逐渐上升。但是直到今天,大多数古装戏里一直有一个硬伤,就是对战场的描写太过“写意”。
在很多片子中,对战场的描写往往呈现碎片化和理想化。导演想用镜头语言体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就只能让战场变得混乱。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震天,两军士兵刀矛弓弩炮齐上阵,骑兵步兵一起跑,像赶大集一样热闹。

在这种战场上“阵列”,“战线”都模糊不清,一场仗从白天打到黑夜,最后留下满地的伤兵和尸体。虽然那些兵器,血污,火焰,尸体都很真实,这种失去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战场描写,其实跟真实的古战场大相径庭。
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这些粗糙的战场描写让大部分观众对战争的认识完全跑偏,甚至会出现一些疑问:古代打仗这么没日没夜?难道士兵们都不用休息吗?他们怎么吃饭上厕所呢?
一、打仗,人类社会最严肃的事
《左传》有这么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古人眼里,祭祀和战争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事,因为这两件事直接关系着统治阶级的存亡。而且这两件事还有一些共同点,一是都很讲排场,二是都很讲规矩。
要明白古人是怎么打仗的,记住“排场”和“规矩”这两个要点,才能往下研究。
了解军事的人都知道,古代中国军队的灵魂是“阵”,从先秦到明清,行军打仗都离不开阵。一支军队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甚至几万,这些人排起队来能蔓延几里地,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是个“管理灾难”。为了让军队有战斗力,自古以来的军队都是社会里最高度规范化的组织。以中国为例,大军从扎营到做饭、休息、进攻、撤退,都有规定,一进一退需要将官排兵布阵,历代的兵书对此多有描写。
在战场上,军队接战时士兵不能各自为战,要在军官的带领下排列成方阵。
以战国秦制为例:秦军五人为伍,两伍为什,五十人为一屯,有屯长,百人为一将,设将官。魏国情况与秦国相似: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五十为属,百人为闾。战场上的最小单位不是个人,而是伍,一“将”之下的上百人分成20伍,有序排列在一起,打仗时候同进同退,军官在后面指挥。
古代战场分为阵,“阵”前面都是长柄武器,士兵用戈,矛等武器互相刺杀。后面有弓箭手在射箭,投石车丢石,在战况正常的情况下这个次序不会乱。
“阵”之严密,明代兵法家戚继光曾这样写道:“堂堂之阵,千百队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
在和敌人交战的前锋,一般有三个阵呈现“倒三角”排列,前面的阵在厮杀,后面的一个作为预备队,当前锋伤亡过大,或者交战时间过长体力不支,军官就会下令后阵顶上,让前锋阵下来休息补给。后阵顶上空缺后,一个新的预备队就会出现在它背后,随时准备上阵。
二、人是铁饭是钢
明白了古人打仗的形式,再来看看古代军队的饮食。必须要确定一点,“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士兵们杀得再昏天黑地,饭肯定是要吃的,不然人的体力会透支。
正常人一天三顿饭,一些大体力的劳动者或者运动员甚至要吃四顿,才能补充一天需要的能量。古代在战场上打仗的士兵们,穿着甲,挎着刀,扛着矛,行军走路都是大体力消耗,更别说挥砍劈刺激烈搏杀了,他们需要的能量不亚于运动员,需要大量补充能量。
在古代战场上,士兵吃饭的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军营里统一埋锅造饭,这是军队的头等大事,一般由伙夫们统一制作,统一分发。为了方便做饭,军队一般会提前运送粮草,建立粮仓,在安营的时候要考虑取水问题,还要靠近山林以获取燃料。
不打仗时军队统一吃饭休息,古代食物较为单调,以补充碳水的主食为主,小米,大米,小麦甚至高粱,大豆都曾作为中国人的主食。普通军人吃主食,佐以腌菜,酱汁,军官会得到少量肉食。
第二种方式是士兵在战斗间隙紧急补充能量,此时吃的食物俗称“干粮”。这种食物类似于朝鲜战争时期我军的“炒面”,都是些炒熟的粟米,烤好的大饼,豆饼,在炒熟加盐后可随身携带,匆忙吞几口就能解决解饿问题。
当战况很激烈的时候,古代士兵想回营地吃饭是不可能的。就像现在的士兵吃战地口粮一样,他们拿出炒粟米和大饼,再有点水就是一顿饭。受伤的士兵去后面治疗,没受伤或者轻伤的士兵不下火线,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三、最讲卫生的群体:军队
除了“吃喝“,古代军队的”拉撒“也很讲究。
在现代人眼里,古代的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在“方便”这方面古人一直不太讲究,挖个坑,埋点土,就是个厕所。
但在军队之中,几千人,甚至几万人怎么上厕所可是个大问题。军队的排泄物处理不好,很可能引起疾病的流行,直接摧垮一支军队。而敌人也能通过研究敌人的排泄物,来判断这支军队的人数多少,粮草是否充足。
所以在扎营之前,粮仓和厕所位置就要划分出来,这两个施舍不能离得太近,厕所一般在大营下风口的位置,要远离水源,以免造成污染,地势也不能太高,不然下雨的时候会冒出来。军队分营驻扎,也分营修建厕所,工兵挖出大大小小的深坑作为茅坑,有条件的会修个棚子遮风避雨。
茅坑不会离大营太远,让军人来去更方便,但也不会太近,以免臭气影响军中生活。在开战前,军人上厕所一般是成群结伴,如果是在半夜,则需要向上级申请,然后有人陪伴前去,防止有奸细通风报信,或者有逃兵临阵脱逃。军营的厕所定期有人清理,用土掩埋或者投放石灰,防止滋生太多苍蝇,传染疾病。
在上战场前,士兵会饱餐一顿,也有时间顺便解决一下方便问题,但是上战场后就没那个空了,除非被换下来,否则只能憋着。
粪便在战争中很有用处,是简易版的生化武器。弓箭手会把箭头泡在粪水里,杀伤敌人后造成伤口感染;如果是“守城战”,守军极有可能直接朝楼下泼洒粪水,这些粪水往往经过烹煮,浇下去又是烫伤加感染,对攻城军队心里冲击极大。
在战争结束后,军队的厕所可能会成为农民的“宝藏”,大量的粪便可以用来浇田,这些资源一点都不会被浪费。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论古代军营的来源及形成》 ,贺占永
2、《中国古代的军粮》,夔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