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戰争一打好幾天,士兵如何吃飯如廁?“拉撒”其實大有講究

對大多數老百姓而言,“古裝戲”幾乎是他們了解古代世界的唯一方式。從早年間的武俠片到後來的古裝愛情片,宮鬥片,再到近些年大火的“曆史正劇”,古裝劇的熱度和靠譜程度在逐漸上升。但是直到今天,大多數古裝戲裡一直有一個硬傷,就是對戰場的描寫太過“寫意”。

在很多片子中,對戰場的描寫往往呈現碎片化和理想化。導演想用鏡頭語言展現戰争的殘酷和激烈,就隻能讓戰場變得混亂。戰場上塵土飛揚,喊殺震天,兩軍士兵刀矛弓弩炮齊上陣,騎兵步兵一起跑,像趕大集一樣熱鬧。

古代戰争一打好幾天,士兵如何吃飯如廁?“拉撒”其實大有講究

在這種戰場上“陣列”,“戰線”都模糊不清,一場仗從白天打到黑夜,最後留下滿地的傷兵和屍體。雖然那些兵器,血污,火焰,屍體都很真實,這種失去時間性和空間性的戰場描寫,其實跟真實的古戰場大相徑庭。

經過多年的耳濡目染,這些粗糙的戰場描寫讓大部分觀衆對戰争的認識完全跑偏,甚至會出現一些疑問:古代打仗這麼沒日沒夜?難道士兵們都不用休息嗎?他們怎麼吃飯上廁所呢?

一、打仗,人類社會最嚴肅的事

《左傳》有這麼一句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古人眼裡,祭祀和戰争是古代社會最重要的大事,因為這兩件事直接關系着統治階級的存亡。而且這兩件事還有一些共同點,一是都很講排場,二是都很講規矩。

要明白古人是怎麼打仗的,記住“排場”和“規矩”這兩個要點,才能往下研究。

了解軍事的人都知道,古代中國軍隊的靈魂是“陣”,從先秦到明清,行軍打仗都離不開陣。一支軍隊少則幾千人,多則上萬甚至幾萬,這些人排起隊來能蔓延幾裡地,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是個“管理災難”。為了讓軍隊有戰鬥力,自古以來的軍隊都是社會裡最高度規範化的組織。以中國為例,大軍從紮營到做飯、休息、進攻、撤退,都有規定,一進一退需要将官排兵布陣,曆代的兵書對此多有描寫。

古代戰争一打好幾天,士兵如何吃飯如廁?“拉撒”其實大有講究

在戰場上,軍隊接戰時士兵不能各自為戰,要在軍官的帶領下排列成方陣。

以戰國秦制為例:秦軍五人為伍,兩伍為什,五十人為一屯,有屯長,百人為一将,設将官。魏國情況與秦國相似:五人為伍,十人為什,五十為屬,百人為闾。戰場上的最小機關不是個人,而是伍,一“将”之下的上百人分成20伍,有序排列在一起,打仗時候同進同退,軍官在後面指揮。

古代戰場分為陣,“陣”前面都是長柄武器,士兵用戈,矛等武器互相刺殺。後面有弓箭手在射箭,投石車丢石,在戰況正常的情況下這個次序不會亂。

“陣”之嚴密,明代兵法家戚繼光曾這樣寫道:“堂堂之陣,千百隊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

在和敵人交戰的前鋒,一般有三個陣呈現“倒三角”排列,前面的陣在厮殺,後面的一個作為預備隊,目前鋒傷亡過大,或者交戰時間過長體力不支,軍官就會下令後陣頂上,讓前鋒陣下來休息補給。後陣頂上空缺後,一個新的預備隊就會出現在它背後,随時準備上陣。

古代戰争一打好幾天,士兵如何吃飯如廁?“拉撒”其實大有講究

二、人是鐵飯是鋼

明白了古人打仗的形式,再來看看古代軍隊的飲食。必須要确定一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士兵們殺得再昏天黑地,飯肯定是要吃的,不然人的體力會透支。

正常人一天三頓飯,一些大體力的勞動者或者運動員甚至要吃四頓,才能補充一天需要的能量。古代在戰場上打仗的士兵們,穿着甲,挎着刀,扛着矛,行軍走路都是大體力消耗,更别說揮砍劈刺激烈搏殺了,他們需要的能量不亞于運動員,需要大量補充能量。

古代戰争一打好幾天,士兵如何吃飯如廁?“拉撒”其實大有講究

在古代戰場上,士兵吃飯的方式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軍營裡統一埋鍋造飯,這是軍隊的頭等大事,一般由夥夫們統一制作,統一分發。為了友善做飯,軍隊一般會提前運送糧草,建立糧倉,在安營的時候要考慮取水問題,還要靠近山林以擷取燃料。

不打仗時軍隊統一吃飯休息,古代食物較為單調,以補充碳水的主食為主,小米,大米,小麥甚至高粱,大豆都曾作為中國人的主食。普通軍人吃主食,佐以腌菜,醬汁,軍官會得到少量肉食。

第二種方式是士兵在戰鬥間隙緊急補充能量,此時吃的食物俗稱“幹糧”。這種食物類似于北韓戰争時期我軍的“炒面”,都是些炒熟的粟米,烤好的大餅,豆餅,在炒熟加鹽後可随身攜帶,匆忙吞幾口就能解決解餓問題。

當戰況很激烈的時候,古代士兵想回營地吃飯是不可能的。就像現在的士兵吃戰地口糧一樣,他們拿出炒粟米和大餅,再有點水就是一頓飯。受傷的士兵去後面治療,沒受傷或者輕傷的士兵不下火線,随時準備投入戰鬥。

古代戰争一打好幾天,士兵如何吃飯如廁?“拉撒”其實大有講究

三、最講衛生的群體:軍隊

除了“吃喝“,古代軍隊的”拉撒“也很講究。

在現代人眼裡,古代的衛生條件非常落後,在“友善”這方面古人一直不太講究,挖個坑,埋點土,就是個廁所。

但在軍隊之中,幾千人,甚至幾萬人怎麼上廁所可是個大問題。軍隊的排洩物處理不好,很可能引起疾病的流行,直接摧垮一支軍隊。而敵人也能通過研究敵人的排洩物,來判斷這支軍隊的人數多少,糧草是否充足。

是以在紮營之前,糧倉和廁所位置就要劃分出來,這兩個施舍不能離得太近,廁所一般在大營下風口的位置,要遠離水源,以免造成污染,地勢也不能太高,不然下雨的時候會冒出來。軍隊分營駐紮,也分營修建廁所,工兵挖出大大小小的深坑作為茅坑,有條件的會修個棚子遮風避雨。

古代戰争一打好幾天,士兵如何吃飯如廁?“拉撒”其實大有講究

茅坑不會離大營太遠,讓軍人來去更友善,但也不會太近,以免臭氣影響軍中生活。在開戰前,軍人上廁所一般是成群結伴,如果是在半夜,則需要向上級申請,然後有人陪伴前去,防止有奸細通風報信,或者有逃兵臨陣脫逃。軍營的廁所定期有人清理,用土掩埋或者投放石灰,防止滋生太多蒼蠅,傳染疾病。

在上戰場前,士兵會飽餐一頓,也有時間順便解決一下友善問題,但是上戰場後就沒那個空了,除非被換下來,否則隻能憋着。

糞便在戰争中很有用處,是簡易版的生化武器。弓箭手會把箭頭泡在糞水裡,殺傷敵人後造成傷口感染;如果是“守城戰”,守軍極有可能直接朝樓下潑灑糞水,這些糞水往往經過烹煮,澆下去又是燙傷加感染,對攻城軍隊心裡沖擊極大。

在戰争結束後,軍隊的廁所可能會成為農民的“寶藏”,大量的糞便可以用來澆田,這些資源一點都不會被浪費。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論古代軍營的來源及形成》 ,賀占永

2、《中國古代的軍糧》,夔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