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昭宣中興:西漢的巅峰時期,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可惜宣帝遠見不足

論起西漢,言必談高祖漢武、文景之治,大家所詳熟的漢朝明星無不出這幾位皇帝,尤其是漢武征戰揚我國威,這恐怕是漢朝被稱贊最多的盛世景象。然而西漢的巅峰,卻不在漢武之時,而是在漢武之後,昭帝和宣帝在位期間,被史家稱頌的“昭宣中興”。

一、窮兵黩武—禍起漢武之時

中興,通常意味着在這之前王朝有衰敗之象。這用來形容漢武帝晚年朝政特别應景,這時候國内出現了一系列的統治和社會危機。雖說武帝對國家進行了各種改革,對外擴張疆域,對内中央集權,漢朝的名聲遠傳到了羅馬。然而武帝的窮兵黩武給國家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漢匈戰争把文景之治的家底都耗光了,漢室國庫見底,經濟危機疊起。

昭宣中興:西漢的巅峰時期,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可惜宣帝遠見不足

為了支援朝廷開支,武帝開始各種強征賦稅,百姓被壓迫得過于厲害,這導緻了社會沖突越來越激烈。同時,戰争導緻的人口銳減又使經濟問題進一步惡化,耕地的人越來越少,勞役賦稅越來越重,這逼得農民往起義的方向發展。而且武帝窮奢極欲,人到老年到處巡遊找長生不老藥,這跟秦始皇晚年挺像,西漢開始有了一絲“亡秦之際”。

接下來這幕更逼真,漢武帝最寵愛的太子——劉據被武帝在“巫蠱之禍”中親手除掉,這跟扶蘇的下場沒差多少,更慘的是劉據全家被滅,唯一留下的後裔宣帝,還是因為在監獄中幸免于難。這個事件順手導緻了抗匈前線的崩潰,然而最壞的後果是,太子挂了,西漢沒了能救國的皇位接班人。

昭宣中興:西漢的巅峰時期,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可惜宣帝遠見不足

西漢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幸好武帝自己踩住了刹車,借“輪台诏”好好認錯,宣布不再打仗擾民,也不追求神仙之道以身作則,幾近要崩的民心開始被穩下來,這個诏令成了西漢的續命之藥。然而武帝駕崩後朝政還是不穩,诏令隻是勉強收拾住殘局,但是給後代做了個很好的榜樣,昭宣才有機會“中興”。

二、昭宣二帝—西漢一絲希望

漢武帝識人眼光非常好,一方面表現在他選了霍光、上官桀等人做了“顧命大臣”,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霍光不太出名,因為他哥哥霍去病太出名了;另一方面,他給漢室留了弗陵、病已兩人,這就是之後的昭宣二帝。武帝晚年猶豫了很久才立弗陵為太子,由于放心不下,還命畫工繪一幅“周公輔成王”的畫給霍光,這用意昭然若揭。

昭宣中興:西漢的巅峰時期,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可惜宣帝遠見不足

昭帝從小在宮中長大,他即位的時候也非常小,隻有8歲,朝政就暫時交給霍光代理,因為霍光和上官桀關系不太好。昭帝在位時,還短暫發生了幾次如燕蓋之亂的風波,幸好昭帝和霍光配合着把這些壓下。可惜昭帝18歲後親政不久,沒過3年就病倒在未央宮了,霍光哭喪一番後還得幫忙物色新皇帝的候選人。

相比起來,宣帝的童年堪比“趙氏孤兒”,宣帝剛出生時家裡被滿門抄斬,躲過一劫的他被收留到牢獄裡。由于獄裡條件太惡劣,宣帝還嚴重體弱多病,在牢獄生活了5年後又被送到外祖母家撫養長大。

《漢書》記載,小時候的宣帝最喜歡“鬥雞走馬”,并且走訪“民生疾苦”,這樣的條件放到今天那也稱得上體恤民情。宣帝在18歲時被慧眼識人的霍光相中,于是繼昌邑王後走馬上任,就是他在位期間,西漢國力達到最盛。

昭宣中興:西漢的巅峰時期,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可惜宣帝遠見不足

“昭宣中興”更偏向于宣帝的說法,一方面昭帝主政時間才3年實在太短,另一方面宣帝在霍光後有20年都是他治國,是以也有說法為“孝宣中興”。曆史上宣帝的聲譽也是非常之高,西漢200年中,他是僅有廟号的四位皇帝之一,連高祖漢武都搞不定的匈奴在宣帝時期也對漢朝低頭,單于親自帶家屬來朝貢,東漢也把昭宣時期的政治視為典範。

三、國運轉機—中興力挽狂瀾

在公元前81年,霍光用昭帝的名義召集賢良文士開了一次“鹽鐵會議”,基本上确定了沿用武帝晚期的政策方針,稍稍把武帝的“霸道之術”改了一下,對民生和外族問題不直接上大棒,而是輔以蘿蔔;昭宣都是皇帝裡的“勤政模範”,尤其是宣帝事事躬親過問民生,畢竟像他這種有民間經曆的皇帝在曆史上屈指可數。

昭宣中興:西漢的巅峰時期,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可惜宣帝遠見不足

對于恢複生産的政策,昭宣帝都非常積極推行,并且頻繁下诏減免租賦,使勁輕徭薄賦,武帝時期額外的苛捐雜稅一律廢除,并且抑制土地兼并,保證大家都有田可耕,同時讓流民們都各回各家,鼓勵農民回到地裡耕田。宣帝聽大司農的建議,開始在國内普遍設定常平倉,用“看不見的手”穩定物價,國家的生産力慢慢得到恢複。

昭帝年幼,這時期基本是霍光主政,等宣帝即位後,霍光一走宣帝就親政攬權,把尚書晾在一邊。他非常重視地方官吏的選舉,《漢書》說宣帝認為“有好的郡令太守,國家才能興盛”,是以宣帝在位時幾乎天天有“殿試”。在霍光主政期間,武帝末年的“酷法吏”風氣仍然延續多時,宣帝也直接把這些酷法都廢掉了,對遺留的貪腐現象也大力懲治,社會沖突自此沒有以前那麼重了,人民的生活、政府的支援率也漸漸好了起來。

昭宣中興:西漢的巅峰時期,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可惜宣帝遠見不足

宣帝在處理邊境和遊牧民族的關系問題上,用的是合縱連橫的政策,同時加上羁縻政策,能招安的就招安,不能的就用兵打壓。宣帝就聯合烏孫打擊匈奴,又趁匈奴内亂之際拉攏單于,使得從西域的日逐王到匈奴的呼韓耶都受封為漢侯,邊境自此漸漸平息下來。在公元前60年,更是設定西域都護府,使大漢的疆域得到大大擴張,昭宣時期的漢朝可謂完成了漢武帝傾國之力而未竟的事業。

四、西漢暮年—中興之後光景

昭宣帝治理下的漢朝出現了一片經濟複蘇的景象,國家的統一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資治通鑒》把昭宣的政績比拟文景,而西漢在這個巅峰之後再次走向滑坡。宣帝以後,從元帝朝開始,朝綱就幾乎完全廢掉,“王霸之道”治國方略傳到宣帝這裡就沒有下一代了,自此德教興盛,宦官借機當政,西漢從元帝開始就走向了外戚和宦官的時代。

昭宣中興:西漢的巅峰時期,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可惜宣帝遠見不足

宣帝童年的悲慘經曆雖然使他擁有豐富的民生閱曆,但是他缺乏像漢武帝一樣的宏圖遠景。宣帝是守成和和平時代的明君,但不是一個有遠見的明君,昭帝在位的朝政環境掣肘着他的作為。昭宣之際的社會沖突得以緩解,然而根本的土地兼并問題等并沒有得到解決。中興之後,西漢的禍根再難以被壓制。

昭宣中興意味着西漢的巅峰,也意味着盛世的尾聲。

參考資料:

1、《漢書》

2、《史記》

3、《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