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自古忠孝难两全,战士决定踏上战场的那一刻,就要做好一生不再见血肉至亲的心理准备。

开国中将刘忠没能例外,他参军20余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回过一趟家。

通信不便的年代,他也无从获知家人的任何消息。建国之后,他曾托人寻找20余间杳无音信的母亲,希望能够将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好尽一尽这些亏欠下的孝心。不过那人没能如愿带来母亲的消息,说是不知其母踪迹……

岁月无情,阡陌人间。

刘忠不敢想象母亲的遭遇,甚至不敢确定母亲是否还无恙在世。

心急如焚的他以最快的速度向组织请了假,甚至来不及收拾行囊,揣上一些钱和必需品,便踏上了返乡寻母的路,日夜兼程地往回赶。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回到家中,看着熟悉又破败不堪的房屋,刘忠心中一股酸楚。寻找喊叫了一圈,果然没见母亲的踪影。刘忠决定去问一问街里乡亲,看是否有人知道母亲的下落,心里想着就夺步朝街上走。

半道上,刘忠不经意瞥见了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妇人正在沿街乞讨,而那老妇人的身形竟和自己的母亲十分相似!

刘忠来不及多想,大步流星地走近老妇人,只端详了一眼,眼泪就止不住地夺眶而出,

这位乞讨的老妇,正是刘忠时隔20余年未见的老母亲!

刘忠扑通一声,跪倒在老妇人面前,痛哭着喊

:”娘,我回来了,不孝儿回来了!”

他的母亲也认出了他,走上前紧紧地抱着跪在地上的刘忠。母子俩抱在一起痛哭不止,围观的乡亲们也止不住纷纷抹眼泪。

战火纷飞的时代,太多人流离失所,与家人阴阳两隔了,相隔20余年还能再相见的母子俩怎能不抱头痛哭?

生逢乱世,参军报国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英雄也会“扎堆”出。其实倒也顺理成章,

想要开拓和守护一块革命根据地,须得无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土地上,流汗、流血、流泪,

与其说这块革命根据地培养了他们这群英群人物,不如说是他们将革命的思想深深地植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刘忠就出生于一个英雄“扎堆”的地方——才溪。

上杭才溪是我国著名的将军之乡、英雄故里,后人所传颂的“九军十八师”就出在这里,这里是革命信念深深扎根的地方,也是刘忠将军革命思想萌芽的地方。

刘忠的小名叫“太平”,名字中饱含着家人最朴素的期盼,希望他能够在乱世之中,平安健康,无灾无难。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无私的爱的庇佑,刘忠才能够在枪林弹雨中,数次与死神擦肩,最终衣锦还乡。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但英雄总是在和磨难作斗争,和许多著名将领一样,刘忠出身贫苦,早早地便尝尽了生活的苦涩。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祖母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重病卧床。

为了生计,刘忠十二岁的时候就跟着泥瓦匠师傅学习做工了。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学徒普遍不好当,一开始的时候,师傅并不教做工技巧,每天就只是让刘忠做一些杂活。但刘忠踏实、勤快又聪明,知道多说无益,就只是将师傅安排的活儿干好。但即便是这样,刘忠还是免不了被师傅打骂,做活计的人也没什么道理,看着不顺眼了就是一顿打骂。

乐观、坚强的刘忠不觉得什么,但他的母亲却时常为他委屈、难过。

每每见到瘦的皮包骨的刘忠,他的母亲就会抱着他哭的泣不成声,缓了缓还会说

:“儿啊,都是因为咱们家太穷了,没有一点办法,只能叫我儿吃这样的苦。但是,娘相信,我儿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

被师傅打骂,刘忠尚能忍气吞声,最让他愤懑不平的是,地主的欺压。刘忠从小就没吃过一顿好饭菜,一家人拼死拼活的劳作,到了年底还是不够收的租,每年都是地主过年,穷人过难。

刘忠十分痛恨这些地主、财主,为富不仁,只会压迫、欺压穷苦百姓。

夜深时,刘忠会思考:为什么这个世界生来就不平等?为什么穷人就该天生被欺压?为什么穷人就没有出头之日,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此时的刘忠对革命思想尚不能领悟,他苦恼于这些问题,但始终没有答案。

直到1927年,南昌起义军经过了上杭,刘忠亲眼看到起义军战士们解救劳苦大众于水火之中。刘忠内心的革命火焰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虽然,这时的刘忠对于革命还是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对于我党更是不了解。

但他内心十分确信,革命会是照亮他,照亮万千贫苦百姓的光。共产党是解救老百姓的队伍,是革命的光源!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29年,刘忠的家乡爆发了农民运动,这次农民运动更让刘忠看到了主宰自己命运的希望。

恰逢起义军招募,于是他决定加入其中,勇敢的站起来反抗到底。

回家之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父母。

刘忠父母只有刘忠一个儿子,所以,刘忠的父亲反对他参加,担心他有个什么好歹。刘忠说道:

“咱们家祖祖辈辈都在受地主豪绅的压迫,这样的日子过的有什么意思?现在共产党可以领导咱们翻身抬头,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母亲虽然也舍不得这唯一的儿子,但她明白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她知道对于刘忠来讲,哪怕反抗历经千辛也好过一直过受压迫的屈辱日子。所以

她强忍着心中的不舍,告诉刘忠奔向自己选择的道路,十分值得,为国效力,在该站出来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才是好男儿该有的样子!

还帮助刘忠获得了他父亲的认可。

就这样,刘忠没有顾忌地自愿参加了革命。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投身革命不久之后,刘忠就成为了才溪乡农民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之一。后于1929年7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又加入了红军队伍,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蜕变在风起云涌时

因为有了母亲的鼓励和支持,再加上是自己所坚信的道路,加入的红军队伍的刘忠晋升速度很快,两年之后就已经升任为团级干部了。

1930年开始,对共产党势力越发忌惮的蒋介石,开始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

刘忠先后参加了龙岗、东韶、水口等反“围剿”战役,经过战场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战员。

曾在环境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不顾自己身负重伤,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

曾指挥战士击落了一架在我军上空盘旋的战机,并且是用机枪击落的。

并非夸张,事实的确如此,看着时常飞来侦查我军情况的敌机,时任红11军第33团政委的刘忠大为不悦,对我军战士下令:“将它打下来。”

战士们明白了,不是要打飞机,而是打驾驶员。于是我军战士开始不断尝试,敌军飞行员毕竟有着绝对优势,也没那么容易被击中,敌机飞行员也以为是要射击飞机,看着射击的我军战士,忍不住发笑,正在他洋洋自得的时候,一颗子弹冲着飞来了。最后,敌机驾驶员被打伤,只好将飞机降落在我军地盘上。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也曾担任先锋军,全面歼灭了国民党的一个师

之后,便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能力、善于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

被组织调任为红一军团司令部新成立的侦察科科长。

侦查科的侦查工作是专门为部队指挥官服务的,是决定一场战役是否可以取胜的重要因素,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较高的难度系数。这样重要的工作,党组织如此的信任的交到刘忠手里,让他的内心觉得十分骄傲。

虽然文化水平有限的刘忠,很是担心自己无法完全胜任这份工作,但面对这次的任命,他没有产生任何退缩的想法,

他决定边学边干,努力做到超出预期的成绩,不辜负上级给予的厚望。

接到命令后的第二天,刘忠就赶到了指挥部报到。直接负责侦查科的领导是左权,他告诉刘忠,因为侦查任务比较重,所以中央军团司令部才决定成立侦察科,又对刘忠鼓励道:

“你即当过团长,又当过政委,相信你一定能够漂亮的完成组织上交给你的侦查任务 。”

又问他,对于工作安排,是否有什么问题。

刘忠表示完全服从党和领导的安排,左权很是欣慰,当即吩咐给刘忠配备马匹和警务员,又让人为刘忠找来了相关的书籍供陈忠学习侦查知识,最后,将侦查资料和侦察队交到了陈忠的手上。

交给陈忠的这支侦察队里的成员,均非等闲之辈,是从各处调来的精英,不论是政治觉悟还是技术能力,亦或是各方面的知识储备都是出类拔萃的。

他们的任务安排是:将侦察来的敌情,进行融合、整理之后汇报给首长。

通常情况下,还要绘制作战用的地图,以及行军路线。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俘虏敌军,并从其嘴里打探出敌人的企图以及作战行动等相关。除此之外,还要负责掩护我军大大小小的行动。

侦查科每一项任务都至关重,同时难度不小,这对于缺乏侦察方面经验的刘忠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让边学边做的刘忠,更快速的成长,左权要求他每半个月上交一次《敌情通报》。

最开始,刘忠上交的报告写的十分混乱、漏洞百出,

他原以为肯定少不了一顿严肃的批评。但没想到的是,左权并有指责他,反而很耐心地将问题所在在通报上标注了出来,一份份密密麻麻的通报,使刘忠备受鼓舞,他学起来也更加努力了。

很快,努力就有了显著的成效,刘忠的《敌情通报》写的优秀极了。

左权没想到刘忠的进步这样迅速,很是感慨:“你现在写的通报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基本上不用我再帮忙批改了,不知道你第一次写的稿子还在不在了,可以找出来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自己的进步非常大了。”面对领导的肯定,刘忠很开心,也更加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侦察素养。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刘忠带领侦察队迅速摸清了敌军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帮助我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又带领侦察队一路北上,深入敌军内部,将一个个敌情交给了上级,让我军能够知己知彼,从容面对敌人。还带领部队 炸了敌人的碉堡,截获了敌军的许多运输物资,用尽各种办法让敌军的活动难以展开等。

军旅生涯,大放异彩

侦察队在刘忠的带领下,成长迅速,表现突出,被称为长征队伍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得到了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我们都知道,行军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红军的漫漫万里长征路,并没有充足后勤保障,红军战士一路上吃饭始终是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无可避免的大问题,刘忠带领的侦查部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负责给大部队

找粮食

当时的红一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罗瑞卿这样对刘忠说:“我军通过大草地前后要花十几天的时间,面临的是荒无人烟、一口粮、一口水都没有的艰苦困境,所以,你们侦查队还要负责寻找能吃的任何口粮。可能整片大草地能吃的只有草,那你们就侦查出来能吃的草,请务必仔细、认真的寻找,越多越好,这将是我军通过草地的关键所在。”

于是,刘忠就带领着队员和其他战士们,不停的挖草根、尝各种野草,寻找水源等。虽然大草地遍地是草,但能够吃的却少之又少,苦涩难以下咽都不算是问题,可怕的是,很多野草能够使人中毒。

可以说,刘忠和其队伍为红军大部队尝遍了百草。

长征接近尾声的时候,刘忠在六盘山抓到了敌军的骑兵探子,又从他们口中得知,东北军的骑兵连正在附近休息,这个消息对我军来说,简直是值得拍手称快的事。毛主席和彭老总当即命令红军部队奇袭骑兵连,瞬间敌军被风卷云残。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被缴获的马匹,被分给了侦察连的战士,侦察部队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

随着发展,我军第一军团骑兵团特别支队在侦察连的基础上,慢慢成立了起来。

至1936年7月,已经有了4个骑兵连,刘忠被任为骑兵团特别支队的司令员兼政委。

这支骑兵部队后来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山城堡战役、东渡黄河等著名战役。西安事变时,是这支骑兵队伍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信件转交给彭老总的,并且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军部队的后盾。

除了负责带领侦察部队和骑兵团之外,刘忠还发挥了他的老本行,泥瓦工的本领。

那是长征之后,为了更好的完成革命事业,大批的高中级干部被抽调出来,到延安的抗大学习。刘忠也在其中,并且因为优异的成绩被留校任教了。在留校工作期间,他还帮助学校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

学生太多了,住宿成了一个问题,这让时任副校长的罗瑞卿有些头疼。在听说了刘忠曾经做过泥瓦匠时,便赶紧找来了他,商讨挖窑洞增加宿舍一事。刘忠没有多余的言语,直接将此事承接了下来。他带领学员们仅用10天的时间,就挖出了30个窑洞。学员住宿问题解决了之后,

罗瑞卿直夸他:

“刘忠同志,你真有两下子。”

不负期许,满身荣光

1942年5月,时任豫晋联防军区司令的刘忠,接到了护送邓小平同志前去中条山开辟根据地的命令

。而这时在晋豫边地区展开“五月大扫荡”的日伪军,正在企图向腹地合击而来,捕袭晋豫期的首脑机关。

5月9日晚,开完会之后,邓小平、刘忠一行人就早早睡下了。午夜时分,刘忠的妻子察觉到周围有细微的动静,便急忙去侦察了一番,这才发现,他们已经落入了日寇的包围圈中了。察觉到情况不对的她,将情况汇报给了刘忠,

刘忠一听,赶紧找到邓小平同志,带着他一起转移。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辗转了二十多天,翻山越岭,中途还和日寇火拼了几次,最后终于冲出了重围,邓小平同志也由此转危为安。脱险之后,

邓小平同志紧握着刘忠的手说:

“这次,真的多亏有你了。”

解放战争时期,刘忠参加了上党战役,并在这场战役中出任386旅旅长。

他率领着主力部队,采用他首创的“一瓢水”的打法,仅用了10分钟就拿下了长子城。

这场在我军缺弹缺粮情况下反败为胜的战斗,对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临汾战役期间,刘忠担任四纵参谋长,亲自到前线的指挥。这场战役三战三捷,直接俘虏了蒋军的“天下第一旅”旅长黄正诚。

1946年10月,刘忠在山西沁源县召开的表彰大会上,被五个旅一致推举,最终获得了“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解放之后,刘总被任命为川西军区的司令员。

1955年,战功赫赫的刘忠在北京被授予了中将的军衔。

回乡寻母,忠孝两全

如文章开头所述,一身荣光终于可以荣归故里的刘忠,决定将老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派人问询无果之后,自己赶回老家寻找下落不明的母亲。

终于,他在街上找到了正在乞讨的母亲,母子俩抱头痛哭,刘忠还不停的说着:“儿不孝啊,儿子大不孝啊!”

找到了多年未见的母亲,刘忠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了地,他对着老母亲发誓:

“剩下的日子,我一定会亲自侍奉母亲您,不再让您吃苦受累了。”

刘忠母亲看着他认真的模样,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坚持要参军报国的年轻刘忠的影子,她知道儿子这幅神情说出的话,便是决心了。她抚摸着刘忠的脸说:“我儿一点没变,还跟从前一样,但是娘老了,娘给你丢人了。”

闻言,刘忠的眼泪又止不住地掉,他难以想象这些母亲是怎么生活的。看到母亲爬满皱纹,满经风霜的面容,刘忠知道母亲这些年一定没少吃苦,他的内心五味杂陈,又暗暗发誓,一定一定要好好地孝敬母亲,再不让她为生活为自己担惊受怕。

之后,刘忠将20多年没见的老母亲接到了自己的身边。不管平时工作有多忙,刘忠都会抽出时间去陪一陪母亲,和她一起吃饭,说一说这些年的经历,听母亲说一说这些年的遭遇。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还会在空闲的时间,陪着母亲一起去周围走走转转。

刘忠的母亲看着儿子如今大有作为又将自己挂在心上,很是欣慰,但逐渐地她竟不想留在儿子的身边了。

爱子心无尽,她开始心疼儿子,不想让工作繁忙的儿子因为自己再多劳累,她决定回到上杭老家去。

这天,刘忠又来陪母亲吃饭,饭桌上,刘忠跟母亲正商量下次有空去哪里陪母亲散心。刘忠母亲却慢慢放下自己的碗筷,试探地跟刘忠说:

“娘想着,要不娘回老家生活吧?”

刘忠母亲问的小心翼翼,因为儿子一再告诉她,要留在他的身边安享晚年。

果然,听到母亲要回老家,刘忠一脸惊愕,也很失落,他急切的问:“是不是我陪您的时间太少了?”母亲摇头,“那是觉得住的不舒服吗?”母亲还是摇头。刘忠看着频频摇头的母亲,就知道了,母亲是觉得自己成为儿子的累赘了。

刘忠跟他母亲说:“娘不是自己说,从今往后要守着儿子过的吗?”企图挽留想要回老家的母亲。

刘忠母亲不再言语,她心里也很矛盾,刘忠见母亲犹豫,就连忙说:“娘就放心呆在儿的身边,儿守着娘,儿才踏实。”刘忠母亲只好点头,答应继续留下来。

但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才只是开始,之后时不时地刘忠母亲就会表达自己想要回老家的想法,刘忠都没有答应。

直到一天,刘忠工作结束的稍早一点,他在街上给母亲买了些糕点,就急匆匆的回了家。推开家门,他发现,母亲一个人坐在窗边,眼睛看着远方。天色已经不算亮了,刘忠母亲面迎着光亮,背影便是一大团黑色,仿佛被孤独紧紧笼罩,刘忠看着母亲的背影,心里泛起了无限的苦楚。

他才明白,他不再的时候,母亲一个人在屋里毫无生气。

刘忠强忍哽咽,喊道:“娘,我回来了!”

晚上睡觉之前,刘忠来到母亲床前,主动说:“娘,您要实在想回老家的话,就回去住几天吧,想回来咱随时回来。”刘母激动的看着儿子,笑着说:“好。”

开国中将参军征战20年,建国之后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沦为乞丐

因为工作的原因,刘忠没能亲自送母亲回家,他安排警卫员将母亲护送回了上杭老家,并要警卫员跟邻里走动一下,拜托他们偶尔帮忙照顾一下自己的母亲。乡亲们都很乐意帮忙照看老太太。尽管如此,刘忠还是放心不下母亲,时不时的往家里写信、寄钱、寄各种东西,隔三差五的还要亲自跑一趟。乡亲们都说:

“刘母有福气,儿子又出息又孝顺。”

对此,刘母总是笑着回:“是啊,老天眷顾。”在刘母看来,儿子能够平安,就已经是无尽的福气了。

纷争四起的时代,有许多像刘忠一样的将士,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毅然决然的踏上了战场。

为了革命,他们和自己的至亲生离,甚至死别,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全都挥洒在了他们热爱的土地上。

有人战死疆场,永无归期,有人衣锦还乡,却发现与家人早已是阴阳两隔。

向和刘忠一样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万千革命战士,致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