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自古忠孝難兩全,戰士決定踏上戰場的那一刻,就要做好一生不再見血肉至親的心理準備。

開國中将劉忠沒能例外,他參軍20餘年的時間裡,從來沒有回過一趟家。

通信不便的年代,他也無從獲知家人的任何消息。建國之後,他曾托人尋找20餘間杳無音信的母親,希望能夠将母親接到自己的身邊,好盡一盡這些虧欠下的孝心。不過那人沒能如願帶來母親的消息,說是不知其母蹤迹……

歲月無情,阡陌人間。

劉忠不敢想象母親的遭遇,甚至不敢确定母親是否還無恙在世。

心急如焚的他以最快的速度向組織請了假,甚至來不及收拾行囊,揣上一些錢和必需品,便踏上了返鄉尋母的路,日夜兼程地往回趕。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回到家中,看着熟悉又破敗不堪的房屋,劉忠心中一股酸楚。尋找喊叫了一圈,果然沒見母親的蹤影。劉忠決定去問一問街裡鄉親,看是否有人知道母親的下落,心裡想着就奪步朝街上走。

半道上,劉忠不經意瞥見了一個衣衫褴褛、蓬頭垢面的老婦人正在沿街乞讨,而那老婦人的身形竟和自己的母親十分相似!

劉忠來不及多想,大步流星地走近老婦人,隻端詳了一眼,眼淚就止不住地奪眶而出,

這位乞讨的老婦,正是劉忠時隔20餘年未見的老母親!

劉忠撲通一聲,跪倒在老婦人面前,痛哭着喊

:”娘,我回來了,不孝兒回來了!”

他的母親也認出了他,走上前緊緊地抱着跪在地上的劉忠。母子倆抱在一起痛哭不止,圍觀的鄉親們也止不住紛紛抹眼淚。

戰火紛飛的時代,太多人流離失所,與家人陰陽兩隔了,相隔20餘年還能再相見的母子倆怎能不抱頭痛哭?

生逢亂世,參軍報國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英雄也會“紮堆”出。其實倒也順理成章,

想要開拓和守護一塊革命根據地,須得無數老一輩革命家在這片土地上,流汗、流血、流淚,

與其說這塊革命根據地培養了他們這群英群人物,不如說是他們将革命的思想深深地植根在了這片土地上。

劉忠就出生于一個英雄“紮堆”的地方——才溪。

上杭才溪是我國著名的将軍之鄉、英雄故裡,後人所傳頌的“九軍十八師”就出在這裡,這裡是革命信念深深紮根的地方,也是劉忠将軍革命思想萌芽的地方。

劉忠的小名叫“太平”,名字中飽含着家人最樸素的期盼,希望他能夠在亂世之中,平安健康,無災無難。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無私的愛的庇佑,劉忠才能夠在槍林彈雨中,數次與死神擦肩,最終衣錦還鄉。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但英雄總是在和磨難作鬥争,和許多著名将領一樣,劉忠出身貧苦,早早地便嘗盡了生活的苦澀。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祖父和祖母就去世了,後來,父親又重病卧床。

為了生計,劉忠十二歲的時候就跟着泥瓦匠師傅學習做工了。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學徒普遍不好當,一開始的時候,師傅并不教做工技巧,每天就隻是讓劉忠做一些雜活。但劉忠踏實、勤快又聰明,知道多說無益,就隻是将師傅安排的活兒幹好。但即便是這樣,劉忠還是免不了被師傅打罵,做活計的人也沒什麼道理,看着不順眼了就是一頓打罵。

樂觀、堅強的劉忠不覺得什麼,但他的母親卻時常為他委屈、難過。

每每見到瘦的皮包骨的劉忠,他的母親就會抱着他哭的泣不成聲,緩了緩還會說

:“兒啊,都是因為咱們家太窮了,沒有一點辦法,隻能叫我兒吃這樣的苦。但是,娘相信,我兒一定會有出頭之日的。”

被師傅打罵,劉忠尚能忍氣吞聲,最讓他憤懑不平的是,地主的欺壓。劉忠從小就沒吃過一頓好飯菜,一家人拼死拼活的勞作,到了年底還是不夠收的租,每年都是地主過年,窮人過難。

劉忠十分痛恨這些地主、财主,為富不仁,隻會壓迫、欺壓窮苦百姓。

夜深時,劉忠會思考:為什麼這個世界生來就不平等?為什麼窮人就該天生被欺壓?為什麼窮人就沒有出頭之日,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利?此時的劉忠對革命思想尚不能領悟,他苦惱于這些問題,但始終沒有答案。

直到1927年,南昌起義軍經過了上杭,劉忠親眼看到起義軍戰士們解救勞苦大衆于水火之中。劉忠内心的革命火焰一下子就被點燃了。雖然,這時的劉忠對于革命還是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态,對于我黨更是不了解。

但他内心十分确信,革命會是照亮他,照亮萬千貧苦百姓的光。共産黨是解救老百姓的隊伍,是革命的光源!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1929年,劉忠的家鄉爆發了農民運動,這次農民運動更讓劉忠看到了主宰自己命運的希望。

恰逢起義軍招募,于是他決定加入其中,勇敢的站起來反抗到底。

回家之後,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自己的父母。

劉忠父母隻有劉忠一個兒子,是以,劉忠的父親反對他參加,擔心他有個什麼好歹。劉忠說道:

“咱們家祖祖輩輩都在受地主豪紳的壓迫,這樣的日子過的有什麼意思?現在共産黨可以上司咱們翻身擡頭,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母親雖然也舍不得這唯一的兒子,但她明白好男兒志在四方的道理,她知道對于劉忠來講,哪怕反抗曆經千辛也好過一直過受壓迫的屈辱日子。是以

她強忍着心中的不舍,告訴劉忠奔向自己選擇的道路,十分值得,為國效力,在該站出來的時候,勇敢的站出來,才是好男兒該有的樣子!

還幫助劉忠獲得了他父親的認可。

就這樣,劉忠沒有顧忌地自願參加了革命。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投身革命不久之後,劉忠就成為了才溪鄉農民武裝暴動的上司人之一。後于1929年7月,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同年,又加入了紅軍隊伍,正式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

蛻變在風起雲湧時

因為有了母親的鼓勵和支援,再加上是自己所堅信的道路,加入的紅軍隊伍的劉忠晉升速度很快,兩年之後就已經升任為團級幹部了。

1930年開始,對共産黨勢力越發忌憚的蔣介石,開始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圍剿”。

劉忠先後參加了龍崗、東韶、水口等反“圍剿”戰役,經過戰場的洗禮,逐漸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紅軍指揮員戰員。

曾在環境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不顧自己身負重傷,在擔架上繼續指揮戰鬥。

曾指揮戰士擊落了一架在我軍上空盤旋的戰機,并且是用機槍擊落的。

并非誇張,事實的确如此,看着時常飛來偵查我軍情況的敵機,時任紅11軍第33團政委的劉忠大為不悅,對我軍戰士下令:“将它打下來。”

戰士們明白了,不是要打飛機,而是打駕駛員。于是我軍戰士開始不斷嘗試,敵軍飛行員畢竟有着絕對優勢,也沒那麼容易被擊中,敵機飛行員也以為是要射擊飛機,看着射擊的我軍戰士,忍不住發笑,正在他洋洋自得的時候,一顆子彈沖着飛來了。最後,敵機駕駛員被打傷,隻好将飛機降落在我軍地盤上。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也曾擔任先鋒軍,全面殲滅了國民黨的一個師

之後,便憑借着出色的指揮能力、善于做戰士們的說服,

被組織調任為紅一軍團司令部新成立的偵察科科長。

偵查科的偵查工作是專門為部隊指揮官服務的,是決定一場戰役是否可以取勝的重要因素,有着嚴格的要求和較高的難度系數。這樣重要的工作,黨組織如此的信任的交到劉忠手裡,讓他的内心覺得十分驕傲。

雖然文化水準有限的劉忠,很是擔心自己無法完全勝任這份工作,但面對這次的任命,他沒有産生任何退縮的想法,

他決定邊學邊幹,努力做到超出預期的成績,不辜負上級給予的厚望。

接到指令後的第二天,劉忠就趕到了指揮部報到。直接負責偵查科的上司是左權,他告訴劉忠,因為偵查任務比較重,是以中央軍團司令部才決定成立偵察科,又對劉忠鼓勵道:

“你即當過團長,又當過政委,相信你一定能夠漂亮的完成組織上交給你的偵查任務 。”

又問他,對于工作安排,是否有什麼問題。

劉忠表示完全服從黨和上司的安排,左權很是欣慰,當即吩咐給劉忠配備馬匹和警務員,又讓人為劉忠找來了相關的書籍供陳忠學習偵查知識,最後,将偵查資料和偵察隊交到了陳忠的手上。

交給陳忠的這支偵察隊裡的成員,均非等閑之輩,是從各處調來的精英,不論是政治覺悟還是技術能力,亦或是各方面的知識儲備都是出類拔萃的。

他們的任務安排是:将偵察來的敵情,進行融合、整理之後彙報給首長。

通常情況下,還要繪制作戰用的地圖,以及行軍路線。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俘虜敵軍,并從其嘴裡打探出敵人的企圖以及作戰行動等相關。除此之外,還要負責掩護我軍大大小小的行動。

偵查科每一項任務都至關重,同時難度不小,這對于缺乏偵察方面經驗的劉忠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挑戰。為了讓邊學邊做的劉忠,更快速的成長,左權要求他每半個月上交一次《敵情通報》。

最開始,劉忠上交的報告寫的十分混亂、漏洞百出,

他原以為肯定少不了一頓嚴肅的批評。但沒想到的是,左權并有指責他,反而很耐心地将問題所在在通報上标注了出來,一份份密密麻麻的通報,使劉忠備受鼓舞,他學起來也更加努力了。

很快,努力就有了顯著的成效,劉忠的《敵情通報》寫的優秀極了。

左權沒想到劉忠的進步這樣迅速,很是感慨:“你現在寫的通報言簡意赅,條理清晰,基本上不用我再幫忙批改了,不知道你第一次寫的稿子還在不在了,可以找出來對比一下,你會發現自己的進步非常大了。”面對上司的肯定,劉忠很開心,也更加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偵察素養。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劉忠帶領偵察隊迅速摸清了敵軍的行動計劃和路線,幫助我軍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又帶領偵察隊一路北上,深入敵軍内部,将一個個敵情交給了上級,讓我軍能夠知己知彼,從容面對敵人。還帶領部隊 炸了敵人的碉堡,截獲了敵軍的許多運輸物資,用盡各種辦法讓敵軍的活動難以展開等。

軍旅生涯,大放異彩

偵察隊在劉忠的帶領下,成長迅速,表現突出,被稱為長征隊伍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得到了中央首長的高度贊揚。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我們都知道,行軍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紅軍的漫漫萬裡長征路,并沒有充足後勤保障,紅軍戰士一路上吃飯始終是個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個無可避免的大問題,劉忠帶領的偵查部隊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負責給大部隊

找糧食

當時的紅一軍政治保衛局局長羅瑞卿這樣對劉忠說:“我軍通過大草地前後要花十幾天的時間,面臨的是荒無人煙、一口糧、一口水都沒有的艱苦困境,是以,你們偵查隊還要負責尋找能吃的任何口糧。可能整片大草地能吃的隻有草,那你們就偵查出來能吃的草,請務必仔細、認真的尋找,越多越好,這将是我軍通過草地的關鍵所在。”

于是,劉忠就帶領着隊員和其他戰士們,不停的挖草根、嘗各種野草,尋找水源等。雖然大草地遍地是草,但能夠吃的卻少之又少,苦澀難以下咽都不算是問題,可怕的是,很多野草能夠使人中毒。

可以說,劉忠和其隊伍為紅軍大部隊嘗遍了百草。

長征接近尾聲的時候,劉忠在六盤山抓到了敵軍的騎兵探子,又從他們口中得知,東北軍的騎兵連正在附近休息,這個消息對我軍來說,簡直是值得拍手稱快的事。毛主席和彭老總當即指令紅軍部隊奇襲騎兵連,瞬間敵軍被風卷雲殘。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被繳獲的馬匹,被分給了偵察連的戰士,偵察部隊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好幾倍。

随着發展,我軍第一軍團騎兵團特别支隊在偵察連的基礎上,慢慢成立了起來。

至1936年7月,已經有了4個騎兵連,劉忠被任為騎兵團特别支隊的司令員兼政委。

這支騎兵部隊後來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山城堡戰役、東渡黃河等著名戰役。西安事變時,是這支騎兵隊伍将張學良和楊虎城的信件轉交給彭老總的,并且是張學良和楊虎城兩軍部隊的後盾。

除了負責帶領偵察部隊和騎兵團之外,劉忠還發揮了他的老本行,泥瓦工的本領。

那是長征之後,為了更好的完成革命事業,大批的高中級幹部被抽調出來,到延安的抗大學習。劉忠也在其中,并且因為優異的成績被留校任教了。在留校工作期間,他還幫助學校解決了學生的住宿問題。

學生太多了,住宿成了一個問題,這讓時任副校長的羅瑞卿有些頭疼。在聽說了劉忠曾經做過泥瓦匠時,便趕緊找來了他,商讨挖窯洞增加宿舍一事。劉忠沒有多餘的言語,直接将此事承接了下來。他帶領學員們僅用10天的時間,就挖出了30個窯洞。學員住宿問題解決了之後,

羅瑞卿直誇他:

“劉忠同志,你真有兩下子。”

不負期許,滿身榮光

1942年5月,時任豫晉聯防軍區司令的劉忠,接到了護送鄧小平同志前去中條山開辟根據地的指令

。而這時在晉豫邊地區展開“五月大掃蕩”的日僞軍,正在企圖向腹地合擊而來,捕襲晉豫期的首腦機關。

5月9日晚,開完會之後,鄧小平、劉忠一行人就早早睡下了。午夜時分,劉忠的妻子察覺到周圍有細微的動靜,便急忙去偵察了一番,這才發現,他們已經落入了日寇的包圍圈中了。察覺到情況不對的她,将情況彙報給了劉忠,

劉忠一聽,趕緊找到鄧小平同志,帶着他一起轉移。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輾轉了二十多天,翻山越嶺,中途還和日寇火拼了幾次,最後終于沖出了重圍,鄧小平同志也由此轉危為安。脫險之後,

鄧小平同志緊握着劉忠的手說:

“這次,真的多虧有你了。”

解放戰争時期,劉忠參加了上黨戰役,并在這場戰役中出任386旅旅長。

他率領着主力部隊,采用他首創的“一瓢水”的打法,僅用了10分鐘就拿下了長子城。

這場在我軍缺彈缺糧情況下反敗為勝的戰鬥,對毛主席在重慶談判取得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臨汾戰役期間,劉忠擔任四縱參謀長,親自到前線的指揮。這場戰役三戰三捷,直接俘虜了蔣軍的“天下第一旅”旅長黃正誠。

1946年10月,劉忠在山西沁源縣召開的表彰大會上,被五個旅一緻推舉,最終獲得了“戰鬥英雄”的榮譽稱号。

解放之後,劉總被任命為川西軍區的司令員。

1955年,戰功赫赫的劉忠在北京被授予了中将的軍銜。

回鄉尋母,忠孝兩全

如文章開頭所述,一身榮光終于可以榮歸故裡的劉忠,決定将老母親接到自己的身邊,派人問詢無果之後,自己趕回老家尋找下落不明的母親。

終于,他在街上找到了正在乞讨的母親,母子倆抱頭痛哭,劉忠還不停的說着:“兒不孝啊,兒子大不孝啊!”

找到了多年未見的母親,劉忠一顆懸着的心總算是落了地,他對着老母親發誓:

“剩下的日子,我一定會親自侍奉母親您,不再讓您吃苦受累了。”

劉忠母親看着他認真的模樣,仿佛又看到了當年堅持要參軍報國的年輕劉忠的影子,她知道兒子這幅神情說出的話,便是決心了。她撫摸着劉忠的臉說:“我兒一點沒變,還跟從前一樣,但是娘老了,娘給你丢人了。”

聞言,劉忠的眼淚又止不住地掉,他難以想象這些母親是怎麼生活的。看到母親爬滿皺紋,滿經風霜的面容,劉忠知道母親這些年一定沒少吃苦,他的内心五味雜陳,又暗暗發誓,一定一定要好好地孝敬母親,再不讓她為生活為自己擔驚受怕。

之後,劉忠将20多年沒見的老母親接到了自己的身邊。不管平時工作有多忙,劉忠都會抽出時間去陪一陪母親,和她一起吃飯,說一說這些年的經曆,聽母親說一說這些年的遭遇。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還會在空閑的時間,陪着母親一起去周圍走走轉轉。

劉忠的母親看着兒子如今大有作為又将自己挂在心上,很是欣慰,但逐漸地她竟不想留在兒子的身邊了。

愛子心無盡,她開始心疼兒子,不想讓工作繁忙的兒子因為自己再多勞累,她決定回到上杭老家去。

這天,劉忠又來陪母親吃飯,飯桌上,劉忠跟母親正商量下次有空去哪裡陪母親散心。劉忠母親卻慢慢放下自己的碗筷,試探地跟劉忠說:

“娘想着,要不娘回老家生活吧?”

劉忠母親問的小心翼翼,因為兒子一再告訴她,要留在他的身邊安享晚年。

果然,聽到母親要回老家,劉忠一臉驚愕,也很失落,他急切的問:“是不是我陪您的時間太少了?”母親搖頭,“那是覺得住的不舒服嗎?”母親還是搖頭。劉忠看着頻頻搖頭的母親,就知道了,母親是覺得自己成為兒子的累贅了。

劉忠跟他母親說:“娘不是自己說,從今往後要守着兒子過的嗎?”企圖挽留想要回老家的母親。

劉忠母親不再言語,她心裡也很沖突,劉忠見母親猶豫,就連忙說:“娘就放心呆在兒的身邊,兒守着娘,兒才踏實。”劉忠母親隻好點頭,答應繼續留下來。

但這件事情并沒有結束,才隻是開始,之後時不時地劉忠母親就會表達自己想要回老家的想法,劉忠都沒有答應。

直到一天,劉忠工作結束的稍早一點,他在街上給母親買了些糕點,就急匆匆的回了家。推開家門,他發現,母親一個人坐在窗邊,眼睛看着遠方。天色已經不算亮了,劉忠母親面迎着光亮,背影便是一大團黑色,仿佛被孤獨緊緊籠罩,劉忠看着母親的背影,心裡泛起了無限的苦楚。

他才明白,他不再的時候,母親一個人在屋裡毫無生氣。

劉忠強忍哽咽,喊道:“娘,我回來了!”

晚上睡覺之前,劉忠來到母親床前,主動說:“娘,您要實在想回老家的話,就回去住幾天吧,想回來咱随時回來。”劉母激動的看着兒子,笑着說:“好。”

開國中将參軍征戰20年,建國之後回鄉尋母,卻發現母親淪為乞丐

因為工作的原因,劉忠沒能親自送母親回家,他安排警衛員将母親護送回了上杭老家,并要警衛員跟鄰裡走動一下,拜托他們偶爾幫忙照顧一下自己的母親。鄉親們都很樂意幫忙照看老太太。盡管如此,劉忠還是放心不下母親,時不時的往家裡寫信、寄錢、寄各種東西,隔三差五的還要親自跑一趟。鄉親們都說:

“劉母有福氣,兒子又出息又孝順。”

對此,劉母總是笑着回:“是啊,老天眷顧。”在劉母看來,兒子能夠平安,就已經是無盡的福氣了。

紛争四起的時代,有許多像劉忠一樣的将士,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毅然決然的踏上了戰場。

為了革命,他們和自己的至親生離,甚至死别,将自己的青春、熱血全都揮灑在了他們熱愛的土地上。

有人戰死疆場,永無歸期,有人衣錦還鄉,卻發現與家人早已是陰陽兩隔。

向和劉忠一樣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萬千革命戰士,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