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2019年4月,鞍山海城市西柳镇退役军人事务所采集退役军人信息,主要是为了统计退役军人的人数和曾经立下的战功.

近年来,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寻找退役老兵的风潮,为了核实老兵的身份和确定老兵曾经立下的功劳,多地都开始号召老兵登记信息。

鞍山海城市西柳镇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每天在办公室里都会接待许多老兵,他们通常在儿女的陪伴下,蹒跚着脚步来到办公室里。

这天,像是往常一样,办公室里的老兵络绎不绝。登记完资料之后,人也渐渐散去,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人员收拾东西正准备回家,却看着一位穿着整洁的老人来到办公室。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张贵斌

“大爷,您也来登记信息吗?”工作人员连忙问道。

“是呀,小伙子,是不是耽误你下班了?”老人略带着歉意对着工作人员道。

“没事,没事,大爷,您先坐。”工作人员将老人安顿坐下之后,便开始录入老人的信息。

不久之后,工作人员却发现,退役军人的资料里面根本就没有老人的资料。

“大爷,这里根本就没有您的信息,这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连忙询问道。

“小伙子,我有退伍证。”说着,老人就连忙拿出自己泛黄的退伍证交给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翻开退伍证,却发现,退伍证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只能勉强辨认名字。几经辨认之后,工作人员才发现老人已经长达57年没有登记过信息,所以办公室里面根本找不到老人的信息。

“大爷,光有退伍证没用,要有能证明您立功的东西,要不,您还是先回家再找找?”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能委婉地劝老人离开。

老人无奈之下,只能遗憾地离开办公室。

第二天一大早,老人便带着自己的女儿前往政府办公室,动作缓慢地从身上拿出了一个包裹,小心地将包裹交给了民政办主任陈雷。

陈雷接过包裹之后,慢慢打开这个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露出里面已经泛黄,仿佛一捏就会碎的报纸,

报纸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张贵斌在塔山阻击战立功的全过程。

围观的群众对于老人的功劳很是好奇,就连站在身边的女儿也忍不住惊讶地问他:

“爸爸竟然还有一张这样的喜报!我只知道他打过仗,没想到还立过功,怎么都不告诉我们呢!”

陈雷被老人的功绩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反映了好半晌之后,才开口询问老人:

“您老原来在哪只部队?”

张贵斌毫不犹豫地回答他是四纵41军后勤担架营2连3排13班的战士,陈雷震惊之后,便开始详细了解张贵斌老人的一生。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1925年,张贵斌出生在鞍山海城市西柳镇小码头村,家里只有兄弟两个,从他出生起,家里的日子就不怎么好过,但是也还算不错,父亲和母亲积极乐观,生活向上。即使生活穷困,张贵斌一家人也不会自怨自艾。

从小,张贵斌便会和哥哥跟着父亲母亲干活,孝顺的兄弟两一直想多挣点钱,孝敬父母,很快家里的日子也不再那么艰难。

但是好景不长,原本在地主家打工的父亲,把地主家的驴给弄丢了,为了惩罚张贵斌父亲,地主赶着马车从父亲身上压了过去,身受重伤的父亲当时就只见出气,不见吸气了。

张贵斌和哥哥悲愤于地主的歹毒,却又无可奈何。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又能拿地主怎么办呢?

就算是他们兄弟两找上门去寻仇,也会被地主赶出来。最终,兄弟两人只能将父亲抬回家中,按捺下深仇大恨。

丧父之痛让张贵斌迅速成长,兄弟两个互相扶持,想要好好照顾还在世的母亲,就算是父亲走了,生活也依旧要继续。

相依为命的母子三人,生活过得还不错,甚至给兄弟两都取上了媳妇,张贵斌成婚之后,小两口的生活也算是过得蜜里调油。原本以为可以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生活,但是很快,哥哥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眼睁睁地看着哥哥被抓走之后,张贵斌气愤不已,最终选择了去参加解放军,带头去打国民党,直到现在张贵斌老人还坚定地告诉记者:

“为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我要去当兵。”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国民党抓壮丁

张贵斌当兵的想法当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生逢乱世,当兵的人常常九死一生。母亲只剩下他这一个儿子,而妻子的肚子里刚怀上孩子,怎么看这都不是适合参军的时候,

万一不幸牺牲,那么他的母亲和妻子怎么办?

但为了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张贵斌还是决定参军,如果你不当兵,我也不当兵,那么谁来保家卫国呢?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当时的解放军控制了东北大部分的人口和土地,解放军被分别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

为了一举歼灭在东北的国民党军,解放军决定关门打狗,由林彪统一指挥,林彪最终将锦州定为决战战场。留下部分兵力围困沈阳和长春。

首先由6个纵队、3个独立师,一个骑兵师和炮兵纵队的主力,全力奔袭至锦州,包围锦州打一场攻坚战,争取全歼锦州之敌

其次密切监视沈阳,保证沈阳不驰援锦州

最后派遣少数部队向长春方向行动,假装攻打长春以迷惑敌人视线。

做好战略布局之后,辽沈战役正式打响。而张贵斌老人所在的部队,正是这环环相扣计策中的一环。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辽沈战役

从军五个月后,尚且稚嫩的张贵斌就遇上了人生中最险恶的一仗,1948年10月初,作为新兵蛋子的张贵斌就被派上了战场,为了阻挡国民党援军进入锦州,在塔山阻击国民党援军。塔山其实根本没有山,也没有所谓的防御高地,它只是一个小村子。

因为靠近锦州湾和白台山,而被解放军选定为阻击地段,纵观锦州西面的地形,大多数都是开阔地。为了阻挡国民党军,也只有这里略微合适打阻击,只能将阵地选在这个小村子里。

仔细观察了村子的地势之后,34团一营就负责在村子里修筑工事,将工事修筑好之后,国民党军队也来到了锦州周围,想要去援救围困在锦州里的队伍,但是他们却没有料到,会被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阻拦脚步。

1948年10月10日拂晓,张贵斌和战友们一同驻守在塔山阵地上,国民党军队趁解放军不备,直接在不到一个小时之内,低空投弹5000枚。张贵斌防守在阵地上甚至能感觉到连土都被炸松了。

经历过炮火的轰炸后,便是国民党军队的冲锋,由军官带头,以冲锋队形外前冲。这是张贵斌参加战争以来,第一次直面战争。

战争的沉重扑面而来,张贵斌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想别的,只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回忆起往事的张贵斌告诉记者

“那时候没工夫想别的,就想一定要挺住,我们人少,敌人人多,但我们就是顽强。”

塔山阻击战是张贵斌打得最艰难的一仗,那时候解放军武器装备还没办法和国民党媲美,上战场当天,张贵斌甚至连手枪和子弹都没有,只有两个手榴弹。

只有远距离杀伤力的手榴弹在塔山阻击战中是非常鸡肋的。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解放军手中的掩体和堡垒也是几经易主。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塔山阻击

第一天将国民党军挡下来的时候,张贵斌身上其实已经负伤,但是他只能咬牙坚持,只要没有上峰的命令下来,他们就不能撤退,就算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只能硬抗下来。

据张贵斌老人回忆,当时在战场上,他其实被炮弹炸伤了腿,因为没有时间包扎,只能抹一把泥巴上去止血。

就因为这样顽强拼搏的精神,拥有优良装备和火力支援的国民党愣是5天5夜都没能拿下小小的塔山阵地,气愤的蒋介石只能抽调国民党中最会冲锋陷阵的人前来攻塔山阵地,并且还以奖励50万金圆券的方式组成敢死队,誓死要拿下解放军的塔山阵地,国民党军队虽然也看不出来了解放军的勇猛,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久,国民党又带着声势浩荡的敢死队冲了过来,这次冲锋毫无疑问又被打退了。

塔山阵地前面不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而是用尸体堆成的高山,张贵斌心中明白,唯有坚持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这场战斗一直持续了7天6夜。

直到15号,国民党再次以5个师偷袭,因为堆积成山的尸体而败退,最终,国民党再也无法组织攻击,这场血战,解放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塔山阻击战因此而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阻击战之一,也是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阻击战。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人数第一次超过国民党。

而张贵斌在这次战斗中赢得了“人民功臣”的荣誉,并且记大功一次,张贵斌为何能在小小的一个塔山阻击战中获得这个荣誉称号呢?

这一切都源于不要命的付出,在这次阻击战中,张贵斌不仅留下了永久性创伤,而且还失去了很多战友,当时张贵斌的连里一共有120人,塔山阻击战之后,活着的只剩下3个人。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张贵斌的军功章

回忆起曾经的战友,张贵斌忍不住眼泛泪花:

“我把受伤的战友背回来,等打完仗,我们连120人,活着的就只剩3个人了”、“我们部队牺牲战友的遗物都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这些年我没能常去看他们”。

可见在张贵斌心中,塔山阻击战是他永远的痛。这些年,他无时无刻不怀念他的战友。

1949年2月6日,在塔山阻击战中立下大功的张贵斌破格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现在仍然带着点自豪道:

1949年2月6日,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天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当时全连才3名党员。

这次塔山阻击战不但使他破格入党,还让他能够作为战斗英雄的代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张贵斌十分激动,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激动地看着毛主席笑。

成为共产党员的张贵斌,此后一直跟随着部队南下打仗,在渡江战役中解放武汉、长沙,后来又随着部队前往大西南解放桂林。

不过也正是在解放桂林的战斗中,他身受重伤,作为战场上活跃分子的他,只能在部队里养伤,养好伤之后,张贵斌已经不能再战斗,只能复员退伍。

在退伍之前,张贵斌立下多次功劳,据统计,一共大功3次,小功4次,这些勋章背后,都是张贵斌作为一个老兵的血与泪,正是一次次的顽强拼搏,才使得张贵斌能得到如此多的军功章。

1954年12月,身体不再康健的张贵斌默默回到了家乡,原本能够拥有更好前景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他的老婆和孩子也在用尽全力的生活,1948年参军到1954年复员,这漫长的六年,妻子丁桂香只能独自一人带着女儿生活。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丁桂香只能靠着自己的手艺赚取一点微薄的收入养活女儿。

好不容易等到丈夫复员归来,原本以为能够过上点好日子,可是丈夫却一口气将组织上给他的复员费买了牲口和轱辘车,用来给村里的村民搞生产。

春种秋收,每一户的农田里都有张贵斌的身影。面对积极为村民增产的张贵斌,丁桂香也没有办法,只能默默地在他背后支持他,就算是苦点累点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村民们能够富起来就可以。

虽然张贵斌身体已经在战争中落下了残疾,但是心却依然牵挂着党和人民,默默为家乡奉献,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已然成为他的志向。

当记者问及村民们对于张贵斌的印象之时,村民们踊跃发言,对于张贵斌赞不绝口,

比如张贵斌在村里做书记的时候,经常帮老百姓干活,谁家缺少劳动力,就会去帮忙割麦子。还有在农村信用社做负责人的时候,有些人贷款做生意,结果还不上钱,是张贵斌自己掏钱把5万元的口子给堵上。

那时候的5万元,绝对是一笔巨款,可是张贵斌却毫不犹豫拿来帮助村民。在村民心中,他不仅懂得替人着想,还事事做在先。在村民口中,张贵斌一直都是一个老大哥,就算是在小辈心中也是德高望重之人。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架设电线

直到1962年,先后从事村支书和信用社负责人的张贵斌被分配到辽宁鞍山海城市农电局工作,为了点亮农村里的电灯,张贵斌起早贪黑的跟着工人们一起架线。

那个时候,新中国才刚刚有电,人们一到夜晚就只能黑灯瞎火的生活。为了尽快改善这种状况,张贵斌不怕苦不怕累,全力和工人们一起奋战,争取能让村里人早日用上电。

熬夜架线的时候,他曾经被炸伤的腿总是会抽疼。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咬牙坚持在施工现场,早一日架好线,就能早一日让村民用上电。

此后,张贵斌就一直在西柳供电所工作,每天他都需要骑自行车往返农电局,除了上班时间,他还要在路上花费4小时。

可就是这样,张贵斌也依然一声不吭,埋头苦干,一直到6年之后,张贵斌被调到农电局器材库工作,在火车站接送器材,这可不是个轻松活,电线杆和变压器都非常重,张贵斌和同事们每天需要将这些器材运回库里面,三更半夜的时候运来了器材,张贵斌也会第一时间前去将器材运回办公室。

这样辛苦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张贵斌,高强度的劳动经常会使他旧疾复发,为了缓解他的症状,妻子丁桂香经常半夜为他热敷伤腿。

此后,张贵斌一直在电力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寒来暑往,积极工作,就算是和同事们相处很久,也绝口不提当年的英勇事迹,很多同事只知道他是退役下来的老兵,并不知道他曾经立过这么多功劳。新来的同事们,也只会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张,连他曾经是退役老兵也不记得。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张贵斌和丁桂香

记者曾经问过张贵斌,为什么不将自己的功绩说出来?

张贵斌一脸坦然地说:

“曾经一起打仗的战友们都不在了,我很幸运还能活着,所以我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理由去炫耀。”

正是因为这样的理由,张贵斌一直默默无闻的生活,用尽力气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1978年,张贵斌因为身体上的伤痛,被批准提前退休。然而收拾了东西,准备离开单位的张贵斌接到了返聘通知,因为张贵斌所在的器材库要扩建,农电局只能再次将这个有些认死理的老头返聘。

在张贵斌管器材库的这些年里,每一笔账目都十分清楚,从年轻在这个岗位上开始,张贵斌总会在身上别一个一钱袋和笔记本,将每一笔账目的收支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当器材库要扩建之时,领导们第一个便想到了返聘张贵斌,任劳任怨的张贵斌义不容辞地走上了工作岗位,继续在供电局工作。

一直忘我工作的张贵斌,直到现在依旧生活俭朴,老两口一起挤在30平米的小房子里,房子里面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厨房也只是用一个木板隔出的小隔间。

这个为党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干部,就生活在这样简陋的地方。甚至这还是他们稍好的选择,以前,他们住得更为简陋。

张贵斌不仅生活俭朴,而且还嘱咐儿女们,自己死后,只用党旗遮盖,火化后就把骨灰撒入河里,简简单单了结一生。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张贵斌悼念战友

张贵斌的一生是无私的一生,面对生活困难的群众也会热心帮助,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就能拿出5万块钱帮助别人的人,一定是个无私的好人。

正是这样简朴的思想,使得张贵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广受赞誉。如今的张贵斌已经是96岁老人,但是这种俭朴的思想一直刻印在他的生命中,距离张贵斌参加塔山狙击战也已经过去了73年。

为了悼念自己的老战友,张贵斌曾经在女儿的陪伴下,驱车前往辽沈战役纪念馆,坐着轮椅的老人泪眼迷蒙地摸索着纪念碑上的文字,这些名字曾经鲜活的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他还记得曾经一张张朴素的笑脸。

老人接受采访的时候,忍不住对着记者感慨道:

“大部分都是二十多岁,正是好时候,正是壮年。”

说完之后,老人忍不住抹了抹眼角,对于老人来说,那段特殊时光的特殊经历让他忍不住怀念。

2020年疫情爆发的时候,老人第一个前往单位将自己所剩不多的积蓄捐给武汉,想要为武汉尽一份绵薄之力。

九旬老人声称老兵,被劝回家,为自证老人拿出70年前的旧报纸

张贵斌抗击疫情

如今张贵斌已经接近百岁,他的一生中无数次为祖国做贡献。在军中,他立下大功小功,在村中,他造福乡邻,在供电所,他兢兢业业工作。

如今他将这份隐藏了七十年的荣誉和盘托出,也不过是考虑到自己时日无多,想要对党忠诚而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