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得不偿失?朱棣放弃应天去北平,五大好处一个坏处

从朱棣迁都北平开始到现在,都有一些人对其此举非常不满。他们认为从南京迁都到北平在经济上是不智的行为,对民生压力非常大。特别是造成江南地区百姓负担沉重,北平的粮食大多要靠从江南运输。包括黄宗羲、王夫之在内的明末清初学者们也对此表示过批评。

然而,作为当时的学者他们的观点有着一定狭隘。后面的学者和当今的一些朋友,过多的受到北宋以后内敛思维的儒家思想影响。像朱棣这种具备世界胸怀的大帝,他们永远是看不懂的。

因为看不懂朱棣,他们只好本着自己的心思去揣度明成祖。

例如派郑和南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再如迁都北平是因为怕被刺杀等等。

真得不偿失?朱棣放弃应天去北平,五大好处一个坏处

南京不适合做都城的根本原因是不吉利,那么,为何不吉利呢

其实,如果朱棣前怕狼后俱虎,他也就不会在弱势下造反起兵了。以迁都北平为例,迁都北平有五大好处,把南京作为京师则有一大不足。这个不足让朱元璋也一直寝食难安。朱元璋从当皇都到死都不想在南京建都。否则,朱标也不会临死前去西安巡视建都事宜了。

南京不适合做都城的原因就是短命政权、偏安政权的集合地,没有一个统一朝代在此建都。对于古人来说,这点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朱棣一直不肯将其作为京师,做了京师后仍然再考虑迁都的问题。直到朱标在1392年死后,为了培养下一代、心情悲伤、年纪大了等诸多原因,朱元璋才开始安下心来。

为啥南京都是短命的或偏安的政权?

一是被打败跑过去的政权。他们往往被南方精英控制,不希望统一、不希望为了北方的事情去耽误他们的生活;

二是在南京的政权统治者们,因为江南地区经济环境较好,统治者受享乐和腐化的吸引力度就非常大。朱元璋就说过,封建社会的皇帝不能享乐太多,否则就会被推翻。因此,洪武皇帝的工作非常勤劳,有“鸡鸣天子”的美誉,说的就是他工作时间早。

真得不偿失?朱棣放弃应天去北平,五大好处一个坏处

相对南京,在北平建都则有五个好处。

对于北平建都最大的坏处基本就是江南地区赋税重一些,但明清五百年并没有因此发生过什么大事儿。由此可见,这一问题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并不重要。对百姓赋税、苛责是肯定的,但相对于它的五大好处,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第一:

定都北平,可以

弥合南北经济

差距

一个国家不可能只要经济发展好的地区,那干脆你就要江南得了。因此,北方必须要发展。北方有一个都城,政治中心一进入就必然带动人口和经济,这个经济辐射的作用很大。

真得不偿失?朱棣放弃应天去北平,五大好处一个坏处

第二:

弥合南北民众

矛盾

元末明初极端民族思想抬头,虽然那时没有汉族、蒙古族等民族思维,但却有汉人、蒙古人这种传统区分。北方长期在少数民族统治下,从辽到金再到元,时间长达四五百年。

因此,包括朱元璋在内许多人都有蔑视北方人的思维。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家不会稳定。所以朱元璋在晚年对这个问题进行处理。南北榜血案中朱元璋对南方主考官的屠戮就是一种表现,但朱棣迁都则是最直接有效的武器。

第三:

防止明朝成为北宋

经济中心在南方,因为历史原因南方人又看不起北方,时间一长对北方就该越来越不重视。

为了“甩掉”包袱,明宣宗放弃了东北大部分地区,东南亚大陆几乎全部放弃。如果都城不

北京,很显然北平也会成为包袱,辽东半岛和京津地区都可能被放弃。

这和北宋有什么区别?更严重的是,即使迁都北平了,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是不满意。

例如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再次迁都主张的徐有贞甚至差点把明朝变成南宋。

真得不偿失?朱棣放弃应天去北平,五大好处一个坏处

第四:都城迁都北平远离“灭国”精神源头,其实是好事儿

南宋的不足在于容易造成享乐、腐败等问题,朱元璋对腐败问题如此狠,但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就是因为江南地区作为当时比较富裕的地区,各种勋贵都有着很深的利益纠葛。朱元璋再狠也不能把所有官员都清理掉,因此,江南地区的腐蚀化就很严重。

北平建都势必推高本地乃至北直隶地区的经济,但因为北方特有的地域心理以及百姓习惯、经济发展,这种腐蚀力度和速度是相差很多的。可以说,直到弘治年间京师所在地“商业化思维”仍然不足江南地区,官员被经济裹挟的程度低得多。

真得不偿失?朱棣放弃应天去北平,五大好处一个坏处

第五:迁都北平有利于保卫现有疆土。

这一点是当时和现在四五百年来一直说的好处,在此也就不赘言了。像人们说的“天子守国门”、皇帝在前线应对北方强敌,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态度,对保护北方,进而让南方安心发展经济更是对整个南方有很大好处。仅这个经济促动价值就比运输粮食的负担的价值大得多。

综上,迁都北平的利显然很多,在南京治理国家既容易沾染享乐腐化之气,酸腐儒人之风,也容易对北方产生轻视之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