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两朝,朝廷会派遣官员前往指定地方临时处理事务,这些被钦定派遣的官员便是我们在电视里常看到的钦差大臣。往地方派遣钦差大臣,这种情况在清朝非常普遍。林则徐就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主持禁烟的,在《清史稿》中便有记载:“癸丑,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查办广东海口事件,节制该省水师。”
钦差大臣跟一般官员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个临时职务。品级虽然没多高,但地方官见了他就害怕。换句话说,如果朝廷往地方派遣出钦差大臣,那就意味着是这个地方有事需要处理或者清查。所以钦差大臣与地方官之间的关系便十分微妙。

▲清朝大臣蜡像
01
在整个清朝的发展历史中,地方督抚的权力不断扩大,后被称之为封疆大吏。这些封疆大吏完全掌控地方军政大权,原本规定官至二品,但是后来地方总督慢慢变成了从一品,而巡抚也成为正二品。随着官职的提高,这些封疆大吏的实际权力也在不断扩大,甚至渗透到了原本职权之外的其他领域。
就连州县官员的任免也被这些封疆大吏掌控在手中,如果任由这些地方督抚的权力继续发展,不加约束,那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中央集权。对于这种情况,清朝廷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缩短地方督抚的任期并且将之调动到不同的地方任职,另外一个就是派遣钦差大臣制约地方督抚的权力。
▲李鸿章曾任封疆大吏
但是朝廷往地方派遣钦差大臣也有其他情况。如果在地方出现一些重大刑事案件或者经济案件,朝廷担心在审理这种案件的过程中地方官员相互勾结,不能秉公处理,便会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审理。除此之外,在处理赈济灾荒和修建一些大型工程等事务,朝廷也会派遣专门的钦差大臣负责。这一类公务如果全部由地方官员执行,那么贪污受贿的可能性很大。
02
专家表示,但是上述这些钦差大臣任务都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有事需要处理的时候,才会派遣这样的钦差大臣。而巡视军队却是派出钦差大臣的固定工作,在《钦差大臣巡阅各省营伍例》中,对于钦差大臣的这项工作有着明确和详细的规定。
▲清朝军队剧照
一般来说,为了支持钦差大臣到地方上的工作,朝廷会赋予他们极大的权力。但是有种情况除外,因为钦差大臣的权力也如同钦差大臣这份工作一样是临时的,而且会随着不同的任务有所变化。如果只是普通巡视监察的钦差大臣,便不会太干预地方政务。在清朝的法律中,除了对于巡视军营的钦差大臣有非常明确的条例规定之外,对于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条款约束。在这种情况下,钦差大臣也非常容易由于权力过大进而产生贪腐等问题,就连他们的随行左右,也会被称为“小钦差”,往往会被地方官员加以笼络贿赂。
站在地方官员的角度来说,他们想要推行政务,或者希望得到拨款等需求,都要得到朝廷的支持。而朝廷对于钦差大臣在调查后的回报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地方官也会对钦差大臣产生依赖。有事就赶紧上报朝廷,请求派遣钦差大臣来协同处理。
▲电影中的钦差大臣
03
所以整体看起来,朝廷派遣钦差大臣更像是一种纠错程序。但是主要负责运行地方事务的主程序,依然是原先定下的地方总督巡抚等官员。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朝廷会非常谨慎地赋予钦差大臣特权。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钦差大臣会得到朝廷所赋予的军权。在清朝末年,左宗棠就曾经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指挥军务。在《清史稿》中记载:“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赏刘典三品卿衔”,在这种情况下,钦差大臣的权力就很大,而且可以指挥地方官。
▲左宗棠雕像
不管钦差大臣得到的权力是大还是小,他们都是由皇帝直接钦定的官员,可以直接将地方情况上报给皇帝。所以地方官员对于钦差大臣肯定是拼命巴结,就算是刚正不阿的清官,在面对钦差大臣时,也不会轻易与之产生矛盾。但是钦差大臣在前往地方处理事务时,如果没有对当地实际情况详加了解便贸然下手,不但不能完成任务,还可能会被地方官以各种手段欺瞒过去。
结语
皇帝派出钦差大臣是为了整肃地方事务或者进行一些专项工作,所以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人;钦差大臣夹在地方官员和皇帝之间也需要有相当的才干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而对于大多数地方官员而言,钦差大臣要么是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要么就是来揪他们小辫子的。所以在钦差大臣和地方官员之间,到底说谁的权力大,最终还是要看皇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