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清朝规定,在“国丧”期间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当年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曾有段相声说到“国丧”。他说,“国丧”时不能唱戏,“吃开口饭”的演员没饭吃。这毫不夸张,何止唱戏的失去了饭碗,就是与娱乐有关的行当在国丧期间肯定都不好过。

在这期间,姑娘出嫁被称为“偷婚”,即需要偷偷摸摸结婚。红花轿必须换成蓝呢轿,喧天锣鼓变成悄悄碎步,开心热闹变成小心谨慎,四海宾朋变成零星亲友,丰盛婚宴变成家常便饭。“国丧”期间禁止婚嫁,而不能等的,只能选择偷偷摸摸。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没有任何特殊性。然而,对于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朝廷的禁令效力自然大打折扣。真正痛苦的是,那些在天子脚下(北京城)的臣民,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眼皮底下,不敢有任何违背禁令的举动。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侯宝林大师说相声

殊不知,最痛苦的还是那些身居高位,平时享受特权的王公贵族。遇上国丧,他们也要跟着倒大霉。因为,清朝对宗室王公有一条极为苛刻的规定,即所谓的“国丧止孕”,也就是不允许宗室王公在国丧期间生儿育女。这一规定,对于宗室王公毫无回旋的余地,必须严格遵守。然而,清朝相比其他朝代太特殊了。清朝分封的宗室王公,有爵位有旗地,却无藩国。他们不似前朝的皇子那样到了一定的年龄可以就藩,到藩国去。而他们的府邸就在北京内城,世世代代都要在内城生活,甚至出城四十里外,还需要报备并得到许可。

所以说,清朝的宗室王公都在天子脚下,王府一般离皇城不会太远。他们的一举一动被尽收眼底,必须老老实实遵守“国丧”期间的一切禁令。对于“国丧止孕”的规定更是不敢大意马虎。不论是有心或无心违反这一规定,轻则被夺爵,重则要入囹圄。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前方大清门内皇城

然而,严格遵守“国丧止孕”的规定,对于宗室王公并不容易。其中,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一是,国丧的时间很长,一般是三年,实际二十七个月,前一百天是“热孝”,重孝中的重孝;二是,宗室王公的妻妾一般都不少;三是,宗室王公的年龄与身体。有的宗室王公年轻气盛,身体又好,可想而知。四是,古代并没有良好的避孕措施。所以说,让宗室王公遵守“国丧止孕”的规定,也太为难他们了。可能所有的宗室王公中也只有一个人高兴,那就是即将继承大统的那一位。当然,即使他继承大统,成为下一个九五之尊,也要遵守“国丧止孕”,还必须比其他的人更加谨慎地遵守。因为,他要做其他人的表率和榜样。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年轻气盛的贝勒爷在载洵

这条规定虽然让很多宗室王公有所收敛,但还是有一些自律性不够的。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东太后慈安驾崩于钟粹宫。皇太后去世,自然是“国丧”。无可厚非,“国丧”期间,宗室王公必须要严格遵守那条规定。但就在这次“国丧”期间,有一位宗室王公却“犯了戒”。这位王公后来权倾朝野,更了不起的是从一个辅国将军居然一步步通过加恩被授封为亲王,更让人惊讶的是,后来居然成为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中的一位。此人就是后来驰骋官场,卖官鬻爵的庆亲王奕劻。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庆亲王

我们不得不承认,奕劻是通过恩封爬到铁帽子王这个位置上身份最低的一位宗室。十二大铁帽子王中,前八位铁帽子王都是功封,而后四位是恩封。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中,奕劻基础最差。怡亲王允祥被受封为铁帽子王,人家是雍正的弟弟,乾隆的叔叔,恭亲王被封为铁帽子王,人家早在父皇道光帝的遗旨中就是亲王了,醇亲王奕譞,人家是咸丰帝的弟弟,不仅是慈禧的小叔子还是慈禧的妹夫。而奕劻只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孙子。虽是近支宗室但已不是近派宗支了,起步只是辅国将军,比其他的人差远了。但最终,奕劻能跻身铁帽子王之列,实属不易。这得益于他在官场上的小心谨慎和对官场敏锐的嗅觉。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醇亲王奕譞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一向小心谨慎的奕劻却在慈安太后的国丧期间,犯了不该犯的大错。当时还是贝勒的奕劻居然让他的侧福晋有了身孕。当知道自己的福晋怀了孕后,奕劻吓得心惊胆战。因为,一旦被人参奏,后果不堪设想。轻则自己被夺爵,一竿子撸到底,成了闲散宗室,每月拿着三两银养家活口,重则自己不但连闲散宗室都当不成,还可能下大狱。奕劻思前想后,眼一闭,心一横,牙一咬,让有孕的侧福晋坠胎。然而,当时又没有良好的坠胎方法,又怕让外边的人知道,只好用了偏方。奕劻命人准备了绿头苍蝇汤让有孕的侧福晋喝下。没想到,侧福晋喝下之后,呕吐不止。最后,胎是坠了,但人也大病了一场,幸而保住了性命。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庆亲王的侧福晋

后来,到了民国,此事被庆亲王家的仆人传了出来。其实,我们可以想得到,在这次国丧中,也不只奕劻家遇到这事,而在其他的宗室王公中肯定也有。可能是他们保密性做得太好,或者我们对这一方面没有过多的关注。总之,在每次国丧期间,肯定有很多的格格和阿哥们未出生就不得不被迫离开这个世界。他(她)们来的不是时候,遇上了令人心惊胆战的国丧,当然他们的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奕劻官服像

其实,在国丧期间也有冒险把孩子生下来的。这些宗室王公的福晋或夫人一般是在国丧前就已经有了身孕,偏偏在孩子分娩前,遇上了糟心的国丧。谁也不会预料到自己在怀孕期间突然遇上国丧,然而遇上了只能自认倒霉。有的福晋和夫人刚怀孕时,遇上了国丧。即使自己不愿坠掉,也没有发言权,一切决断都掌握在丈夫的手里。当然,丈夫考虑到很多方面,最终还是会选择让妻子坠掉。

有的宗室王公的福晋或夫人已快分娩了,突然遇到国丧,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让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然而,当孩子降临之时,就违反了“国丧止孕”的规定,因为,它强调宗室王公不允许在国丧期间生儿育女。这样的孩子既然降生了,谁也不忍心在他们呱呱落地之时,再让他们离开这个世界。那怎么办呢?这时,宗室王公就要被迫把这个孩子偷偷送走,然后,找一户人家帮助抚养。这个孩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和原生家庭。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载沣与孩子

1898年,对于当时的清政府相当不太平。9月份,慈禧太后下令捉拿维新变法等志士,还没有审讯,几天后,戊戌六君子丧命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由于,这件事历史影响太大,所以后人对此事相当关注。殊不知,在四个月前,也就是5月份,为清朝鞠躬尽瘁一生的铁帽子王恭亲王薨逝。众所周知,恭亲王一生相当传奇。父皇道光帝曾为选四阿哥(后来咸丰帝)还是六阿哥(恭亲王),将来谁继承大统犯了难。由于道光的前三个儿子早夭,当时的四阿哥就成了老大,同时四阿哥(后来的咸丰帝)还是皇后所生,自然有继承大统的资格。

四阿哥也有自己的缺点,一是,身体有残疾,腿脚不利索,虽不明显,但和正常人也有差别。二是,性格懦弱,能力不行,做事犹豫不决,总之,没有做帝王的那种霸气与魄力。而六阿哥(后来恭亲王)虽然身份和年龄上不占优势,但在身体和能力上要比四哥强得多。所以,这让晚年的道光帝在选谁继承大统上犹豫不决。当然,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道光帝最终还是选择了四阿哥。但道光皇帝也一反常态,在自己的遗诏中不仅定四阿哥为皇太子还封了六阿哥为亲王。这在清朝历史上仅此一例。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恭亲王官服像

从1850年,自己的四哥咸丰登基到1898年,换了三个皇帝,到自己的嫂嫂慈禧掌权,恭亲王鞠躬尽瘁了四十八年。1898年,恭亲王薨逝,举国震动,因功劳太高,朝廷特定为国丧。这对当时的宗室王公又是一个考验。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恭亲王的薨逝也波及到了自家。

当时,恭亲王的次子载滢的侧福晋正巧有孕在身。这也是恭亲王的第三个孙子。恭亲王共有四个儿子,三子与四子早殇,长子28岁,还没有子嗣就去世了。最后,恭亲王就只剩下了次子载滢。载滢虽能力不行,但在繁衍子嗣上很争气。载滢的大儿子溥伟生下来,过继给了长房,也就成了恭亲王的长房长孙,后来承袭了恭亲王爵位,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小恭王”。载滢的次子,恭亲王的第二个孙子,后来的名气更大,他就是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的大画家溥儒。恭亲王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这两个孙子,但第三个孙子与他无缘相见。就在他薨逝不久,二儿子载滢的侧福晋生下了他的第三个孙子溥佑。没想到他的死,却耽误了这个孙子的一生。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长孙溥伟

因为既在国丧期间又是在父亲的孝期,载滢面临的双重压力,不得不让这个孩子离开自己与妻子,离开恭王府。最终,这个孩子被送给了一位远支宗室的老太太抚养。虽然,恭王府会时不时地接济,但溥佑从小失去管束,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最终一生潦倒。因为,溥佑是在祖父的丧期出生的,所以没有资格进入皇家玉牒(家谱)。这也就让溥佑成为了恭王府的一个“黑户”。后来,大学者单士元先生作《恭王府沿革考略》时所附的恭亲王世系表中就没有溥佑的名字。当然,他是根据原始资料皇家《玉牒》写的。

清朝国丧期间,禁止宗室王公生孩子,因怕被发现,他让妻子这样做

单士元先生

溥佑生儿育女后,曾带着全家回到恭王府与兄弟们住了一段时间。由于,兄弟之间分离的时间太长,早已没有兄弟之情可言。溥佑全家在恭王府的待遇更不似其他兄弟那样高。别人都有专门的厨子做饭,而溥佑全家要自己亲自动手做,甚至在称呼上也比其他人低。当然,在血缘上,溥佑可是恭亲王名副其实的孙子,但因为出生就遇上国丧,祖父的丧期,也改变了溥佑的一生。他不似二哥溥儒、四弟溥僡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都成为了画家,更难以与大哥溥伟相比承袭爵位。后来,溥佑也只能浑浑噩噩地过了一辈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