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马山是韩军战斗力的分水岭?不存在的,韩军战斗力从头到尾一样拉胯!

有人说,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白马山之战是韩军战斗力的一个分水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志愿军在白马山的失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韩军的战斗力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分水岭,从头到尾都是同样的拉胯,比如白马山之后的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季攻势、金城战役等,和之前的拉胯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

白马山是韩军战斗力的分水岭?不存在的,韩军战斗力从头到尾一样拉胯!

【战前在白马山上的韩军士兵】

白马山位于铁原西北,站在山上就可以俯瞰东面的铁原平原,南面的公路一头通往汉城,一头通往铁原。如果失去白马山,联军将会失去方圆十公里内的全部交通网,而志愿军则可以将侦察和向联军进攻的主动权抓在手上,真正做到进退由我、随心所欲。联军深知白马山的重要性,在山上构筑了大量的永备工事。外围有三道铁丝网,铁丝网的中间是地雷区,地雷区后面是坑道、堑壕、以及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地堡,所有能上山的道路,都被美军的飞机、坦克和大炮标定好了,一旦需要就可以实施准确的火力封锁。

志愿军38军从9月初就着手准备夺取白马山。为了这次战斗,38军准备了大量装备和物资,包括182门火炮、17辆坦克、59门高炮、122挺高射机枪,除了没有投入飞机,其他能动用的装备全部集中起来使用了。除此之外,担负进攻任务的38军340团还进行了20多天的适应性训练,包括新装备的使用、步炮坦协同战术、苏式通讯联络、大规模潜伏训练等等。负责潜伏的两个营近千人练了半个月,能做到潜伏下来无影无踪,连附近的青蛙都不叫。可以说万事俱备,只等着10月6日总攻打响。

白马山是韩军战斗力的分水岭?不存在的,韩军战斗力从头到尾一样拉胯!

【志愿军对白马山志在必得,战前做了万全的准备】

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总攻前4天(10月2日),340团7连文化教员谷中蛟叛变投敌,将志愿军将进攻白马山的消息和盘托出,包括进攻的时间、方向、兵力、火力等,悉数被敌军知晓了。日伪警察出身的韩军第9师师长金钟五听得半信半疑,但最终他还是决定不管是真是假,都按真的对待。驻守白马山的韩9师开始疯狂地增加火力和兵力。

驻守白马山的敌人原本只有韩9师的一个营,听了谷中蛟的情报后,金钟五立刻增加了一个团外加一个营。除了原有的支援炮兵外,白马山又增加了美军和韩军共9个炮兵营的火力支援,美军还派出一个坦克营又两个坦克连从铁原出发,火速驰援白马山。美军第三步兵师前进至距离白马山仅有5公里处集结,准备随时支援白马山。

白马山是韩军战斗力的分水岭?不存在的,韩军战斗力从头到尾一样拉胯!

【美军第73坦克营出动了44辆坦克支援白马山】

白马山上的敌军则夜以继日地抢修工事,将原来的铁丝网从3道增加到7道,各种反步兵、反坦克地雷数量增加到之前的三倍。敌军还在两天不到的时间里抢建了防御工事150个,并加深了壕沟,同时将电话线全部深埋,以防被炮弹炸断。在此期间大量储存弹药和食物,以保证能坚守一周以上。最要命的是,美军第五航空队按照谷中蛟提供的位置,对志愿军炮兵阵地进行了集中轰炸,给志愿军造成了相当损失。

自谷中蛟投敌那一刻起,志愿军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趁敌人还来不及准备就立刻发起进攻, 将突袭改为强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二是推迟进攻时间,拖个一两个月,待敌人思想麻痹了再突然发动进攻。然而,这两种方案都被王近山给否决了,他要求38军114师仍按原计划于10月6日发起进攻。10月5日晚,志愿军6个连约800人按预定计划在夜色的掩护下潜伏到了敌人阵地前沿。

白马山是韩军战斗力的分水岭?不存在的,韩军战斗力从头到尾一样拉胯!

10月6日下午6时,进攻白马山的战斗打响了,由于敌人事先已经得知了我军的计划加强了防御,战斗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志愿军的预期。双方围绕着391高地、395高地、281高地反复争夺。尽管敌军已经将防御增强了几倍,但391和395高地仍多次被志愿军占领,可惜之后又被敌人夺了回去。拉锯战持续了4天,38军原计划投入两个营的兵力也不得不增加到3个团,韩9师的兵力也增加到了3个团。

按理说,底牌都被敌人知道了,这样的仗肯定没法打下去了,但英勇的志愿军仍然将韩军第28团和30团打得全军溃散,撤下了阵地。李承晚对白马山战斗高度重视,从釜山、春川调来了大量的编练师,为上述两个团补充兵力和军官,让他们重返战场。之后的几天,韩军3个团随打随补,一直和志愿军缠斗不休,表现出了开战以来最大的韧性。

白马山是韩军战斗力的分水岭?不存在的,韩军战斗力从头到尾一样拉胯!

【韩第9师后来自称白马部队】

10月9日,志愿军夺取了395高地,10日被敌军夺回。11日志愿军再次占领395高地,12日又被敌军夺回。当天夜里,志愿军重新占领395高地,次日又被敌军夺回。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志愿军将争夺重点转向上甘岭地区,38军于是放弃了对395高地的争夺,于15日凌晨撤出了白马山,白马山之战宣告结束,志愿军最终未能占领白马山。

这个战果够韩9师吹一辈子了,不但顶住了志愿军的进攻,而且还是有着“万岁军”之称的38军。韩9师后来自称“白马部队”即是由此而来。在历时9天的白马山之战中,韩军共投入了4个步兵团和一个预备师,总兵力18000人。38军共投入4个步兵团,总兵力14000人,最后伤亡6700人(其中绝大部分源自美军空军的火力杀伤)。韩军自称伤亡3400人,但实际上经志愿军处理的韩军尸体就多达7000多具,可见这个数字是严重缩水的。在已知道对手作战计划的情况下,防守一方仍被打出高于进攻一方的伤亡数字,韩军战斗力的拉胯可见一斑了。

白马山是韩军战斗力的分水岭?不存在的,韩军战斗力从头到尾一样拉胯!

【金城战役中被俘虏的韩军士兵】

38军在白马山的失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谷中蛟叛变),并不是敌我双方战斗力发生了根本改变,事实上后来的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季攻势,以及有“白马部队”参加的金城战役,韩军战斗力仍然表现得十分拉胯,并没有因为白马山之战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韩军的战斗力根本不存在什么分水岭,而是一以贯之的不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