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师夷长技以制夷,李提摩太眼中满清变革维新失败的原因

李提摩太(原名Timothy Richard),出生于英国威尔士一个普通铁匠家庭。成年后他成为了隶属于英国浸信会的传教士,并于1870年12月来到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李提摩太眼中满清变革维新失败的原因

李提摩太获马耳他骑士勋章后的留影照

李提摩太在中国的行为方式很像他的先辈利玛窦,他并没有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而是主动学习东方文化,他穿起了儒服、学习汉语、研学儒家经典。这样主动和积极的姿态,让他在那个视洋人为蛮夷的时代,很快就赢得了满清的一些好感。

借此他很快就在山东多地建立了浸信会和共济会教区,传教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相对于传教,他在满清政治上的影响更为历史所重视。原因是他认同“利玛窦规则”,即在满清传教的关键是“吸引满清高级知识分子和上层官员等社会精英”。

因此李提摩太借助满清的“洋务运动”,利用自己的身份积极与满清的官员合作并提供帮助,以此和很多朝廷官员(如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康有为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让这些官员愿意和他沟通交流,聆听他的政治见解。

另外李提摩太个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满清变革并强大起来,所以他也主动利用这些关系来传播自己对于满清革新的见解。

李提摩太创立了“广学会”,在他的管理下“广学会”成为了当时最大最重要的新式出版社。借助广学会,李提摩太翻译出版了很多西方思想、历史、政治类的书籍,如:《天下五大洲各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泰西新史揽要》、《新政策》等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李提摩太眼中满清变革维新失败的原因

现存的万国公报

他也经常在《中国时报》和《万国公报》上发表他的政治主张与见解。戊戌变法大部分改革方案实际就来源于,李提摩太的建议。

对于戊戌变法他认为如果要成功离不开三个条件:第一,皇帝和皇太后应团结并相向而行;第二,帝党和后党,要合作而不是互相斗争;第三,满清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不能排斥西方文化。

为此他告诫康、粱等人戒骄戒躁,应先理顺各派分歧和关系,做好相关准备后再行变法。然而变法即斗争的传统,让革新派听不进去他的建议,戊戌变法最终以惨烈的结局收场。

1898年12月15日,李提摩太在写给香港的友人谢缵泰的信中提到维新变法的失败,他认为满清改革失败的原因是盲目的排外思想,不认为西方的帮助是善意。

他们心中所期望的西学西法,是海陆军的战术、枪炮的制造,想用西法抵抗西人,时有排外的思想,要把外人逐出中国……

无论是中国是列国,若不维持和平,想用武力强权,为政治根本,未有不失败者,但愿中国在改革时期,要和辑人民,不外常常讲求如何和睦,中外以诚实相交,这样,那一切幸福必相因继续的而来了……

李提摩太所说的排外思想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还是认为满清在国体、制度、文化等各方面上是正统的上朝。只是在个别技法上不如蛮夷罢了,大清只要学会了这些必然能够统御万国。这实际上也是朝廷能够顺利地接受并开展“洋务运动”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个主张或者说理论,也有其非常明显的谬误之处。“师夷”的目的是为了“制夷”,请问“夷”为什么要教你来“制”自己?如果是认为“夷”太蠢,想不明白这点,那么又能从这么蠢的“夷”身上学到什么呢?

而且从古代的社会伦理来说,拜师是为了“制师”,这就是有违尊师重道传统的不道德行为。既然拜了师,就应该认可对方并虚心学习。反之,如果你不认可对方,为什么拜师,自甘堕落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李提摩太眼中满清变革维新失败的原因

向洋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排斥洋人,这导致满清非但无法正视洋人,反而会尽可能地妖魔化洋人,即便是优点也本能地视为缺点。例如同样是智商高,但是对于厌恶的人来说,那就不叫聪明叫奸诈。而学习一个重要目的不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点么?

更重要的是,这种逻辑让满清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蛮夷能在“技”上强于“天朝上国”。“技”上的落后,并不是因为没有去学或者去研究(例如火药、印刷术),而是学习或者研究的基础、方法不对,导致最终的成果不如别人。

不明白这点,即便是学,实际上也只能学到皮毛。也就是我们古语所说的“画虎不成反类犬”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历史按照满清所希望的实现了师夷技以制夷。首先因为没有沟通、包容就无法建立互相认同的价值观和规则,必然还会发生冲突。其次学习不存在一劳永逸,它是动态且不停止的过程。

满清学会了夷技并将蛮夷赶走了,过段时间这些蛮夷们互相学习促进又搞出了新“技”,请问满清又该如何呢?

不要说满清那时候,即便是我们现今也有活生生的例子。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足球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追上世界先进水平。足协最初的办法是向“西夷”学习,建立职业联赛。

虽然创建了亚洲第一的职业联赛,但是国足的水平却并没能走上亚洲第一。为什么呢?足协又观察了隔壁的“东夷”,哦,可以派青年苗子留洋深造。于是乎直接派出整支队伍出国,打造了名震一时的“黄金一代”。

然而现实并不如人意,怎么办呢?再把眼光放到“中东夷”身上,咱也搞“归化”。一时间“灭日揍韩”似乎指日可待了……

只能说足协折腾了几十年,还是不愿意对照看看自己本身到底有什么问题,只想着学夷技以制夷,可能过几年又要向“南亚夷”学习了。同时学习而且更落后的“东夷”,则是“师夷法以革自身”,所以他们从我们脚下爬起来并站到了我们的头顶上。

我们说回李提摩太,李提摩太得出这个结论实际上源于他的亲身经历。

光绪初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在1878年带着两千两白银来到山西赈灾。但是当时朝廷对洋人固有的仇视和猜忌,很多大臣本能的认为他去山西预行不法事。

其居心则险不可测。彼盖知近畿等省,灾苦甚深,民多愁困,乘间而为收拾人心之计,且得窥我虚实,肆其诛求以逞志于我也。

《请防外患以固根本疏》军机大臣瞿鸿禨

为此清廷谕令山西巡抚的曾国荃 “婉为开导,设法劝阻”。这导致李提摩太的赈灾还没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好在曾国荃不是盲目排洋的人,几天相处之后他意识到李提摩太并无恶意,就改变了态度,对他的行动予以支持,并向朝廷上疏为李提摩太辩解。

此次英国教士李提摩太等,携银来晋放赈,迭准直隶来咨,当即分委妥员会同办理,先在阳曲徐沟,诸称平顺。嗣该教士闻省南灾务尤重,愿赴平阳散放,亦经分饬照料办理,均极妥协,并无河南所奏情事。

《曾国荃全集》

师夷长技以制夷,李提摩太眼中满清变革维新失败的原因

李提摩太和妻子着清朝服饰的留影

李提摩太虽然自身带的银两不多,但他却通过自己的关系和能力向海外通报灾情,吸引来大量募捐(外洋赈款20余万两)。从生死线上挽救过来的家庭数目达到十万户,得到救济的人员高达25万人。

这也是李提摩太始终认为满清变革不应该以排外为目的的原因。大家建立互信之后,才能互相帮助并实现目的。

不过戊戌变法之后,历史就没有再给李提摩太和满清实践的机会了。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打下北京后,借口山西杀害洋人太多,分多路进逼山西并逼迫满清朝廷拿出严厉的惩戒措施。危机之下,李提摩太挺身而出,他指出仇杀的根源是民智未开,单纯的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

他请求各国政府不要扩大伤害,而是拿出部分赔款,在山西等地设立大学,传播知识、启发民智。1902年,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的前身)成立,李提摩太也成为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满清朝廷为了方便他行事,赐予他正式官身。

说明:山西教案,1900年7月9日,在山西省城巡抚衙门西辕门前,毓贤杀死了传教士及家属共46人,包括15男20女和11名儿童。其中基督教信徒33人,天主教的主教、修士和修女共13人。由此导致仇杀在全省蔓延,后统计,山西全省共杀传教士191人,杀中国教民及其家属子女1万多人,焚毁教堂、医院225所,烧拆房屋两万余间。

1916年5月,李提摩太因身体原因离开中国,并于1919年4月17日在伦敦逝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