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皖南事变,唯一逃出生天的新四军部队,纵队司令成为开国上将

1940年8月到12月,彭德怀,左权指挥八路军主力,破坏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在这场战斗中,八路军出动105个团共40多万人的兵力,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日军为了应对八路军的进攻,也派出大量的部队。

皖南事变,唯一逃出生天的新四军部队,纵队司令成为开国上将

百团大战期间,作战的日军有第110师团及25师团全部,41师团、26师团、36师团各2个联队,37师团及35师团各1个联队,第1第2第3第4第5第7第9混成旅团全部,第15第6等独立混成旅团各一部。以及大量的伪军部队,伪满洲国军队,伪警察部队,还有一些特务机关和日本侨民也参加了此次战斗。百团大战共击毙击伤日军两万多人,其中少佐以上军官18人,击毙击伤伪军五千余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

百团大战虽然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伤亡,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是也让躲在重庆的蒋介石感到很不安。八路军刚改编的时候才三个师共4.5万人,加入陕北的留守兵团,也不过五六万人,短短三年的时间,八路军就发展到五十多万人的规模,扩充了十倍。

皖南事变,唯一逃出生天的新四军部队,纵队司令成为开国上将

蒋介石虽然明面上表彰八路军,但在暗地里却命令部队频繁地和八路军搞摩擦。他觉得八路军控制不了,便想把正在发展中的新四军扼杀掉。相对于八路军而言,新四军成立的时间比较晚,而且成立的过程比较艰难。新四军主要是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而且是活跃在日军的大后方—华南地区,发展得比较艰难。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让何应钦,白崇禧以军委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下令黄河以南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集结到黄河以北地区进行整编,准备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整编为10万人,并命令汤恩伯,李品仙,顾祝同,韩德勤等国民党将领集结部队准备向新四军发动进攻。对于国民党军方面的无理要求,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新四军军长叶挺等人给予坚决反对。

皖南事变,唯一逃出生天的新四军部队,纵队司令成为开国上将

但是最后为顾全抗战大局,决定让新四军北上。此时蒋介石已经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却从抗战前线,抽调七个师八万人的兵力,埋伏在新四军北上的道路上。国民党军的大规模调动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但是日本人得知是打新四军后,便坐山观虎斗,看着中国军队自相残杀。

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分成了三个纵队,傅秋涛司令员兼政委率领的第一纵队为左路纵队,周桂生司令员率领的第二纵队为中路纵队,张正坤司令员指挥的第三纵队为右路纵队。军部直属机关,教导总队跟随中路的二纵队行进,共计9000多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

皖南事变,唯一逃出生天的新四军部队,纵队司令成为开国上将

当时新四军北移路线可供选择的有三条:一是直接“北渡”的路线。即由云岭向北,经铜陵、繁昌渡江到无为。二是"东进”的路线。即由云岭向东,经马头镇、杨柳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至竹篑桥到水西地区(苏南指挥部所在地)。三是"绕道"的路线。即由云岭南下茂林、三溪入宁国转广德、郎溪到溧阳,然后渡江北上。三条路线都各有利弊。

但是在副军长项英的坚持下,新四军采取了绕道的方式,而国民党军的主力就埋伏在茂林,伏击新四军的是叶挺的两位老同学,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和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皖南事变,唯一逃出生天的新四军部队,纵队司令成为开国上将

在部队被国军重兵围困的情况下,项英牢牢地把握住军权,又不敢强攻星潭。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召集主要将领开了长达七个小时的会议,让国民党军主力抢占了时机,成功把新四军团团围住。最后,各部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打散,新四军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军谈判的时候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第二纵的司令员周桂生,第三纵队司令员张正坤牺牲,新四军军部几乎全军覆没。

皖南事变,唯一逃出生天的新四军部队,纵队司令成为开国上将

但是在皖南事变中,并不是所有部队都没有突围出来,傅秋涛率领的一纵就成功突围了。在受到国民党军的伏击后,一纵的电台就被打烂了,丧失了和军部的联系。傅秋涛并没有慌乱,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下达了突围方案,决定向苏南地区突围。

一纵把突破口选在 “三节水”地区,这个地区是峡谷地带,由于山势险峻,敌军防御薄弱,仅有敌52师154团的1个营在防守,傅秋涛亲自带着人猛攻,最后大部分部队都成功突围。在进入进入宁国、泾县交界的山区后,傅秋涛把伤员和家属安排在老乡家,他的妻子也留下来照顾伤病员,最后将剩余部队化整为零,朝着苏南突围。

皖南事变,唯一逃出生天的新四军部队,纵队司令成为开国上将

之后傅秋涛又率领部队一路风餐露宿,最终在2月10日,到达了新四军16旅的驻地,成功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击,整个一纵有2000多人成功突围,为新四军的重建留下了宝贵的种子。1955年,傅秋涛被授予上将军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