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在北京天安门西面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着一根锈迹斑斑的鱼钩。

这并不是一根普通的鱼钩,它和红军战士们一起历经了长征的艰苦岁月,给战士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那么,长征路上怎么会出现鱼钩呢?做出鱼钩的人到底是谁?他和这根鱼钩之间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1 陈列在博物馆的鱼钩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鱼钩的主人--王玉清,以及他在长征路上的传奇故事。

无奈逃荒、加入红军

王玉清,1921年出生于贵州威宁。

在那个战争年代,大部分农民的家庭条件都很贫苦,王玉清家也不例外。

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王玉清从小就开始帮家里做一些家务活,这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

但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威宁县农民的日子越来越艰难,王玉清一家为了能生活得更好,就逃荒到了黔西。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2 1955年王玉清和妻子合照

而这,也为他加入红军打下了铺垫。

1935年11月初,为了开辟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时任红二军团长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贺龙,率领红二、红六军团解放了贵州黔西县城。

听说红军入驻黔西,年少的王玉清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想看看红军到底些什么样的人,于是跟在父亲身边,远远地观察着红军队伍 。

经过观察后,王玉清发现红军跟那些欺负百姓的国民党军队不一样。

他们都对百姓很好,不但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还会主动帮百姓干活。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3 红军队伍

红军的优良作风,让14岁的王玉清对红军队伍产生了向往,于是在父亲同意之下,王玉清报名参加了红军。

参加红军后,王玉清就成了红二方面军的一名无线电台战士,负责红军队伍的通信工作。

年少的王玉清聪明好学,很快就学会了使用电台的技巧,为此还得到了贺龙的表扬,很多重要的通信工作,贺龙都会放心地交给他,让他去完成。

但是,红军的队伍是要继续前进的,不可能一直留在黔西,这就代表王玉清必须要离开家,离开生活了很长时间的黔西。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4 贺龙

王玉清虽然年纪小,但是却很坚定,他没有丝毫犹豫,就决定跟着红军队伍走。

于是在参军几天后,王玉清就跟着红军部队一起出发,踏上了长征的路。而他即将面对的,也是长征途中的重重磨难。

长征路上的救命鱼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共产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中央主力红军于1934年10月实施战略性转移,开始了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的长征之路。

长征之路,充满了艰难和险阻,很多红军战士都倒在了长征的途中。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5 长征

到了1936年7月,红军部队终于行进到了甘孜地区,他们必须为接下来的长征路做准备。

但是,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偏僻的甘孜地区条件非常艰苦,即使红军有钱,也很难买到所需的物资。

在用了以物易物、发动群众、向百姓借粮等办法后,长征的红军队伍终于费尽千万苦筹集到了少许物资。

然而,红军队伍人数庞大,这么点物资对于红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最后,每个战士分到的食物只有几斤炒面,王玉清也不例外。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6 当时红军留下的木牌借据

他们就靠着这几斤炒面,跨过巍峨寒冷的雪山,来到了长征路上最苦最难的草地。

草地路况复杂,有些红军战士陷进草地的水沟后,就再也没能出来。而在进入草地几天后,红军战士们又遭遇了另一个极大的生存危机,那就是断粮。

尽管红军战士们很节省粮食,但是大多数红军战士的粮食早已经吃完了,王玉清也断粮好几天了。

为了生存,战士们强忍饥饿,强撑着前行,挑战自己的极限。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7 老班长煮鱼汤

肚子饿了,他们就啃生涩难咽的草根树皮,寒冷的夜晚到了,他们就就地休息,依偎在一起取暖。

但是,即使红军战士极尽所能,想要活下来跟大部队一起前进,长期的饥饿和营养不良,以及身体缺乏维生素,还是让倒下的人越来越多。开始还在整体前进的红军队伍,已经变得稀稀疏疏,战士们之间都拉开了距离。

电台的炊事班长看到断粮的王玉清,就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都给了他,让年纪小的王玉清好好活下去。

看着不断倒下的红军战士,和虚弱的炊事班班长,已经四五天没吃东西的王玉清难过极了。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8 长征中红军的皮带

他心里想,要是再不想办法弄点吃的,大家肯定没有办法撑到会合地点--甘肃会宁。

而他自己,也没有信心活着走出草地。

就在绝望的时候,坐在水沟边的王玉清摸到了自己帽子上的两根缝衣针,他看着水里的鱼,突然想到了好办法。

他取下一根针,用火烤红之后掰弯,再栓上线,就做成了一个简易鱼钩。

他抓来蚯蚓穿在鱼钩上,再将鱼钩放入水中,竟然真的钓上来一条鱼。没想到,本来让战士们用来缝补破旧衣服的缝衣针,竟成了长征路上的救命希望。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9 红军过草地

王玉清欣喜万分,就用这条鱼熬成了鱼汤,分成战士们吃。战士们吃了鱼,恢复了一些体力,又有了生存的信心和前行下去的动力。

王玉清和他的鱼钩,成了长征路上的救命稻草,他用针做鱼钩的办法,被很多红军战士效仿。

从那以后,鱼钩就成了他的宝贝,被他随时带在身边。而王玉清的故事,还没有完结。

心怀国家和人民的百岁老人

王玉清跟着红军部队,跨过巍峨寒冷的雪山,穿过渺无人烟的草地,终于走完了千难万险的长征路,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10 王玉清将军

解放后,他曾在福州军区担任副参谋长、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见证着红军的成长,也见证着祖国的不断强大。

如今,王玉清这位百岁老人依然健在,他是目前福州市唯一健在的老红军,今年2月份刚过完自己的百岁寿宴。

而他的鱼钩,则被陈列在天安门一旁的博物馆中,向世人们无声地讲述着长征路上的故事。

每当回忆起长征路上的事,王玉清老人也都会感慨万千,在他的眼中,那个鱼钩不仅仅是一个钓具,更是点燃无数红军战士生存希望的明灯。

他用一根银针做成了鱼钩,为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11 陈列在王玉清家中的奖章

现在,王玉清老人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但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奋斗,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繁荣!

王玉清老人不仅坚强勇敢,还非常有智慧,用帽子上的一根针,就让长征的战士们都有了前行的动力。

希望我们也能不辜负老人的希望,在幸福的新时代中努力奋斗、继续前行,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为富强!让长征中的苦难不再出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