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七)终极复仇

文:小A斯蒂芬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灵帝崩,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胁太后诛诸宦官,转绍司隶校尉”。也就是说正是在何进征召董卓进京的期间,袁绍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在《后汉书何进传》中,何进不但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还赋予他“假节,专命击断”的权力,同时还让自己大将军府里的从事中郎王允担任河南尹。

史书记载,王允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出仕州郡“为冠盖”。“冠盖”本意是冠帽和车盖,因在古代只有地位尊贵的人才能够戴冠帽和乘坐有盖的车子,所以被引申为官宦世家的代称。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王允

从历史记载来看,何进之所以要任命袁绍和王允,是受到袁绍所说“交构已成,形埶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这句话的影响。

诚如袁绍所说,何进也清楚的看到自己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只不过在情感上和性格中的弱点上依然有些犹豫不决。

袁绍在接任司隶校尉之后针对这种情况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就是让洛阳地方上的官员们,秘密的调查宦官的不法行为;另一个就是让董卓派兵在驿道上往来奔驰,做出要攻打平乐观的架势。这其实就是增加何进除掉宦官的信心,进一步向何太后施加压力。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平乐观就是当年汉灵帝“耀兵”的地方,董卓的军队已经靠近了平乐观,我们可想而知,这对于何太后来说是一个比较紧急的军情。所以,这一次袁绍的策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史书记载,当何太后听说这件事之后非常的害怕,不但罢免了包括十常侍在内的许多宦官们的官职,还让他们各自回家再不要进皇宫里来。同时只留下了何进的亲信宦官以守卫皇宫。这很明显是何太后有了要向士族妥协的倾向了。

到此为止,袁绍与何进的征召藩镇入京以胁迫太后诛杀宦官的计策,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只要何进再向何太后施加一点点压力,就可以轻松的得到何太后诛杀宦官的诏令。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可是,在这个时候,何进犹豫不决的性格,或者说是他对宦官们的心慈手软,再一次断送了大好的时机。

据《后汉书何进传》记载,当时的宦官们已经预感到了危机,非常的惧怕,于是就一起去向何进告饶求情,甚至是做出任凭何进处置的样子。

宦官的这种能屈能伸的特质,绝对是他们能够在东汉朝凌驾于士族之上,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根本所在。何进在面对这种情况之下,骨子里的弱根性再一次表现出来,他给宦官们出了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主意。何进对宦官们说道:“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现在这种天下大乱的情况,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宦官才会发生。现在董卓率兵就在城外,你们为什么还不赶快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里去呢?”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何进的话很明显,依然是不打算要彻底诛杀宦官的。这些宦官也应该是在当时同意了何进的这种方法。但是这并不是袁绍等士族势力所想要的结果,他们要的就是针对宦官一场屠杀形式的复仇。于是袁绍又一连三次向何进提出趁此机会尽诛宦官的建议。但是全都被何进所拒绝。

在无奈之下,袁绍又想到了向何进施加压力的方法,其实也就是进一步拖何进下水。袁绍给诸州郡写信让他们抓捕宦官们的家属,并谎称乃是何进的主意。

袁绍的这种做法,自然是想要让何进背黑锅,让他最后下定诛杀宦官的决心。但同时却也让宦官们没有了退路。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张让

个人猜想,当时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们应该是已经有了回归封国告老还乡的想法,但是当自己的家属在地方上不断传来被抓捕的消息后,就产生了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尤其是当听说抓捕他们家属的命令乃是来自于何进的时候,这种担忧将会是加倍的强烈。

所谓 “惧而思变”,于是宦官们也采取了应对的策略。

十常侍的首脑人物张让有一个儿媳妇,乃是姓何,我们姑且称呼她为何氏。她其实是何太后同父同母的妹妹。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一天,张让将儿媳妇何氏请了来,并向何氏叩头说道:“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惟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情怀恋恋,愿复一入直,得暂奉望太后、陛下颜色,然后退就沟壑,死不恨矣。”意思是说“我作为臣子的犯了罪过,应当带领着包括你这个新媳妇(何氏)在内的一家人返回老家。可是我依然忘不了(皇太后和皇帝)对我们家累世的恩典,现在就要远离皇宫,心中却还是恋恋不舍,情愿再进入宫廷,能够再短暂的侍奉看望一下皇太后和皇帝陛下的容颜,以后就算是退入到山沟野壑里摔死了,也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

张让这番话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儿媳妇替自己向何太后传达想要在见一面的想法,其实也就是一种当面辞行的正常的礼节。从情感上来讲张让说的应该是真心话。何氏也很听话,就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舞阳君,舞阳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何太后。个人估计,何太后在听了这件事后,应该也是产生了惜别之情,于是就下诏将宦官们全部召回皇宫,算是作一个临别时候的聚会。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在这里我们看,张让的这种进宫向皇太后辞行的举动,放在正常的情况下并没有什么异常。但是如果放到当时的背景之中就非常的值得怀疑。虽然他想要向何太后辞行的感情应该是真挚的,但是却极有可能附带着一场难以抑制的阴谋。如果是一个政治策略上的高手,很容易就会想到这一层面上来。但是像何太后这样一个缺乏政治经验的女人就很容易上当。张让也的确是看明白了这一点。

当张让等十常侍进宫的时候,大将军何进碰巧也来到太后的寝宫请求面见何太后。

对于一向称疾不出,就连汉灵帝的葬礼都不予参加的何进,这种突然进宫的举动,宦官们自然要产怀疑,他们私相窃语说道:“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窦氏事竟复起邪?”

欻读(xū)音,就是忽然的意思。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张让的这一声诘问“难道是当年窦武陈蕃谋诛宦竖的故事要再次发生了吗?”非常的明了,是本着对自身安危的担忧,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于是他们派人前去偷听了何进与何太后的谈话。

原来这次何进入宫见太后的目的,乃是再次请求何太后下令诛杀宦官的命令,并且何进还建议先派遣三署郎官封锁宦官们的宅邸以防止有人事先走脱。

对于宦官们来说,这简直就是要赶尽杀绝了!于是为求自保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趁此时机诛杀何进发动宫变维护自己的生命利益。

张让率领着段圭、毕岚等数十名宦官各个手持兵刃偷偷的埋伏在侧门之内。等何进与何太后商议完事情相继离开之后,宦官们就派人以何太后的名义又将何进召了回来。等何进落座之后,张让等人踱步而出,以剑直指何进,责问他说道:“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张让这段话大意是说“现在天下这种混乱的局面,并非全都是因为我们宦官。先帝(指汉灵帝)在时,常常与何太后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有过要废除皇后的想法,都是因为我们宦官痛哭流涕的替你们求情,又各自拿出家里的千万财产献给先帝,才使得先帝高兴而没有那样做。我们这样全都是因为想要依托在你们何氏家族的庇荫之下。可是你们今天却想要诛灭我们的种族,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呢!”

张让这番话申明情理,点明要旨,是你何进不仁在先,就别怪我们宦官不义了!

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

杀死何进之后,宦官又想到何进的羽翼袁绍和王允正担任着司隶校尉与河南尹的重要职务。于是就矫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樊陵和许相应该都是属于宦官的党羽。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不过,宦官们的这种行为马上就会被揭穿,毕竟没有尚书参与制作的诏书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当任命司隶校尉与河南尹的诏板被送出宫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怀疑。个人估计,何进当时入宫的时候应该是带领着一支护送的卫兵队。只不过由于规定的限制,这些卫兵队不能够跟随何进一起进宫,只能守候在宫门之外。所以当传送诏板的官员(可能是宦官)出宫传诏的时候,最先遇到的就应该是何进的属下。这些何进的属下中正有一名是“诸尚书”之一,出于怀疑就拦截了任命司隶校尉与河南尹的诏板。并且认为这件事应该与大将军何进商议一下。

于是,这些何进的属下就向皇宫大门内负责传事的宦官说道:“请大将军出共议。”也就是让他们传递一下消息。可是,他们等来的却是何进被杀的消息。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一个中黄门把何进的头颅抛掷了出来,说道:“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宦官们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在向何进的属下昭示何进已经伏诛被杀的事实,希望以此震慑住何进的属下,让他们投降。可是事情的发展却违背了这种初衷。

何进的属下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炸开了锅。何进的亲信部曲吴匡和张璋领兵想要进入皇宫,但是宫门闭合无法进入。吴匡与袁术就一起攻打南宫门,但是宫门被中黄门们死死守住,一直到日暮的时候都没能攻破。这时候袁术又想到让人放火以烧南宫、东宫和西宫这三宫的宫门的方式,逼迫张让等宦官出逃,其实就是要让他们走北宫,让出皇宫的一种策略。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在这种情况之下,张让等人自然也不敢在皇宫中久待,他们胁持着何太后、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以及皇宫中的一切重要官属,打算从北宫逃走。实际上也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史书记载,当宦官们走到北宫阁道的时候,遇见了尚书卢植。卢植手持戈矛,站在阁道窗外之下 “仰数段圭”,估计也就是大喝了一声类似于“段圭哪里走!”的话,吓得段圭丢下何太后转身逃跑了。这样才救下了何太后。

之后,张让段圭等宦官数十人胁持着皇帝和陈留王逃出皇宫,继续向北,出谷门,奔小平津,夜走河上。公卿百官们一直追到平乐观,渐渐追赶不上,只有卢植和王允派遣的河南中部掾闵贡一起“夜驰河上”紧随其后。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卢植

张让等人见追兵紧急,形势不利,自己又毕竟年迈,认为大势已去,于是就停驻下来。张让悲切的对皇帝说道:“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乃跳河而死。许多宦官见此情景知道性命终归不保,于是也跟着跳河自尽。史书记载,最先赶到的是闵贡,他手杀数人救下皇帝刘辩,后因此被封为都亭侯,担任郎中。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袁绍去了哪里呢?

此时此刻,袁绍等士族势力终于得偿所愿,正在忙着诛杀宦官。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就在张让等人胁持着皇帝逃出北宫的时候,袁绍先是与叔父袁隗一起发矫诏诛杀了宦官的党羽樊陵和许相,又与何苗一起抓住了中常侍赵忠,并将其斩杀。在这个过程中,何苗由于之前不与何进同心而遭到何进部曲吴匡等人的报复,被杀弃尸在“苑中”。然后袁绍就下令封闭了北宫宫门。

大家注意,之前南宫东宫西宫已经被袁术等人以放火的形式控制住了,而现在袁绍又下令封闭北宫宫门,就等于是封闭了整个皇宫。

是时,袁绍带领着一干所谓的士族人士开始了在皇宫中针对宦官的大肆杀戮。他们无论长幼见人就杀,哪里还分得清谁是宦官谁不是宦官,无辜被杀的人不计其数,也有因为脱裤子证明自己不是宦官后逃得性命的人,但那只是少数。据史书统计,当时被杀的不下两千多人。那可真是血流成河,惨不忍睹。之后,袁绍由于害怕会有遗漏,就又进行了一遍排查,在确保绝无遗漏的情况下,才结束了这场杀戮。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这场针对宦官的杀戮,是二十年间士族势力对宦官势力所发动的党锢之祸的终极报复,是一种报仇雪恨的终极体现。对于以袁绍为首的,当时的这一批士族势力来说,什么国家,什么皇帝,都并不重要,只要能除掉宦官就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慰藉。这也是他们,没有像卢植和闵贡那样去营救皇帝的原因所在。

至于是非对错以及利害的关系,都并不是他们所想要负责的东西,也并不重要。

但是,当这一切结束之后,袁绍突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竟然为别人钻了空子,为他人做了嫁衣。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纪传体三国评传,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袁绍篇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4月13日。

宦官杀外戚,士族杀宦官,报仇泄私愤还是为国为民,孰是孰非难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