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的假期比现代多得多,这个朝代更绝,隔三差五就给官员放假了

休假日又称“公休日”,是指法律规定或者依法订立的协议规定的每工作一定时间必须休息的时间。要说上班族最喜欢听到的两句话:一句是“给你涨工资了”,另一句就是“明天放假啦”。

但是,这里说到休假,绝对是现代职场人的一大痛点,虽然,“上五休二”是规定,却又不是硬性要求,一切都得按老板说的来,而加班更是成了社会的常态。现代人的痛,不知几千年前的古人们,能否感同身受?在明朝,王三聘所著的《古今事物考》中,这样写道:“休沐始于汉,其以旬休,始于唐也”。

古代的假期比现代多得多,这个朝代更绝,隔三差五就给官员放假了

彼时,还不叫休假,称为“休沐”。据说,在秦汉时期,时人形成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而朝廷,便按此习惯定五日一假,用于官员归家洗浴休息。可是,你见过把休假做成生意的吗?

还真有,早在西汉时期,就有这样的例子。在《汉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汉朝,担任宿卫郎之人,有护卫宫廷的职责,他们常年驻守于岗位上,绝不能擅离职守。而休假,便成了稀缺福利之一,但是,这一资源,却经有心人的经营,成了牟利的途径。

常有家境富裕的宿卫郎,靠上缴一些钱财,来获取出宫游玩的机会。一些“富豪”们,甚至可以天天买假,日日出游。那些囊中羞涩,两袖清风之人,则是“岁余不得沐”,难有休息之日。为打压此类腐败行为,此时的宿卫郎主管杨恽,亲自出面提出整治风纪。

不管什么人,请的什么假,都得按章办事,在休假一事上,人人平等,使得买假风气,才被肃清。不过,仅两百年,杨恽所树立起来的休沐制度,便失去了约束力。

古代的假期比现代多得多,这个朝代更绝,隔三差五就给官员放假了

魏晋时期,除却五日一休,还新增有省亲假、轮休假,甚至,还有大型建筑落成后的落成假。不过,那时世人崇尚玄学、清谈,推崇俗事不上身。五日一休的制度虽未变,但是,却也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官吏对公事毫不上心,即便如此,也不会有人加以指摘,反而赞赏不已。

而一些士人名流,更是“身随心动”,假是想休就休。典型的如汝南人士周顗,入朝为官多年,后来,更是位极人臣,亲眼见证了东晋的衰败,向西晋的转变。可是,他却是时常醉酒,大梦三日不醒屡见不鲜,得了个“三日仆射”的称号。

而这么个“不务正业”,少有清醒之人,却能凭借着入朝多年的资历,垂范于朝野,甚至,以雅望闻名于世。再比如“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身任司徒重任,位列三公,却时常弃公务于不顾,将其交于下人,“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对他们来说,五日一休,还是十日一休,根本无关紧要。

如果,按制严加管理,他们可真能做出“不为五度米折腰”,弃印而去之事。而那些专于公职之人,反倒常遭人讥笑,诚如干宝所言:“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古代的假期比现代多得多,这个朝代更绝,隔三差五就给官员放假了

这一状况,直到隋唐统一,才得以扭转。与前朝不同,唐朝将沿用了八百余年的休沐制度,改成了十日一休,又称为“旬休”。而休沐的具体时间,定在了每月的第十日、第二十日,以及最后一日。每一天对应称之为“上浣”、“中浣”、“下浣”,全年36天旬假。

被称为繁华盛世的唐朝,官员却过得如此艰苦?当然不会。因为轮休制的实行,官员不再每日必须住在官署,而是在轮休情况下回家夜宿,这样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自然就多了。而且,休沐日看似比前朝少了一半,那是因为还没有提到休沐日外的繁多节假日。

由张九龄、张说等人编纂《唐六典》,作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行政法典,其中,就有关于唐朝官员休假制度的规定:“内外官吏……谓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为两番,各十五日……”

唐朝见于史籍的民俗节假,便有27个之多,结合《唐六典》所记载,每年就有47天的节假。不仅如此,在位官员还享有田假15天,以照看家中农活;授衣假15天,用以进行秋收与冬衣的准备。旬假、节假、田假、授衣假,这一合计,官吏一年可休假113天。

古代的假期比现代多得多,这个朝代更绝,隔三差五就给官员放假了

以上还只是按规定官吏能休的假期天数,随着帝王的更替,唐朝官吏节假日还在延长。

比如,规定清明假本为四天,但是,到唐代宗时期,被改为了五天,之后,唐德宗在位时,更是延为七天。唐朝历代帝王皆以老子后人自居,自玄宗天宝五年起,老子的诞辰,也被设为假期。而玄宗自己的诞辰,设为了“千秋节”,诸州休假三日,大行宴乐之喜。

后来,虽然被废止,但是,帝王在生辰这一日设节放假倒成了惯例。直到晚唐,才被废除。除此之外,帝王不上朝放假——“辍朝假”;天气恶劣,官员难行放假;天有异象放假,比如日蚀;重要官员,皇亲国戚逝世,还得放假;而且,是按去世人员的重要性,决定放几天假。少则一日,多着可达13日。

总之,唐朝官员还是幸福的,可谓是假期不断啊!

参考资料:

【《古今事物考》、《汉书》、《唐六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