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的假期比現代多得多,這個朝代更絕,隔三差五就給官員放假了

休假日又稱“公休日”,是指法律規定或者依法訂立的協定規定的每工作一定時間必須休息的時間。要說上班族最喜歡聽到的兩句話:一句是“給你漲工資了”,另一句就是“明天放假啦”。

但是,這裡說到休假,絕對是現代職場人的一大痛點,雖然,“上五休二”是規定,卻又不是硬性要求,一切都得按老闆說的來,而加班更是成了社會的常态。現代人的痛,不知幾千年前的古人們,能否感同身受?在明朝,王三聘所著的《古今事物考》中,這樣寫道:“休沐始于漢,其以旬休,始于唐也”。

古代的假期比現代多得多,這個朝代更絕,隔三差五就給官員放假了

彼時,還不叫休假,稱為“休沐”。據說,在秦漢時期,時人形成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而朝廷,便按此習慣定五日一假,用于官員歸家洗浴休息。可是,你見過把休假做成生意的嗎?

還真有,早在西漢時期,就有這樣的例子。在《漢書》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漢朝,擔任宿衛郎之人,有護衛宮廷的職責,他們常年駐守于崗位上,絕不能擅離職守。而休假,便成了稀缺福利之一,但是,這一資源,卻經有心人的經營,成了牟利的途徑。

常有家境富裕的宿衛郎,靠上繳一些錢财,來擷取出宮遊玩的機會。一些“富豪”們,甚至可以天天買假,日日出遊。那些囊中羞澀,兩袖清風之人,則是“歲餘不得沐”,難有休息之日。為打壓此類腐敗行為,此時的宿衛郎主管楊恽,親自出面提出整治風紀。

不管什麼人,請的什麼假,都得按章辦事,在休假一事上,人人平等,使得買假風氣,才被肅清。不過,僅兩百年,楊恽所樹立起來的休沐制度,便失去了限制力。

古代的假期比現代多得多,這個朝代更絕,隔三差五就給官員放假了

魏晉時期,除卻五日一休,還新增有省親假、輪休假,甚至,還有大型建築落成後的落成假。不過,那時世人崇尚玄學、清談,推崇俗事不上身。五日一休的制度雖未變,但是,卻也沒有太大的限制力。官吏對公事毫不上心,即便如此,也不會有人加以指摘,反而贊賞不已。

而一些士人名流,更是“身随心動”,假是想休就休。典型的如汝南人士周顗,入朝為官多年,後來,更是位極人臣,親眼見證了東晉的衰敗,向西晉的轉變。可是,他卻是時常醉酒,大夢三日不醒屢見不鮮,得了個“三日仆射”的稱号。

而這麼個“不務正業”,少有清醒之人,卻能憑借着入朝多年的資曆,垂範于朝野,甚至,以雅望聞名于世。再比如“竹林七賢”中的王戎,身任司徒重任,位列三公,卻時常棄公務于不顧,将其交于下人,“間乘小馬,從便門而出遊”。對他們來說,五日一休,還是十日一休,根本無關緊要。

如果,按制嚴加管理,他們可真能做出“不為五度米折腰”,棄印而去之事。而那些專于公職之人,反倒常遭人譏笑,誠如幹寶所言:“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

古代的假期比現代多得多,這個朝代更絕,隔三差五就給官員放假了

這一狀況,直到隋唐統一,才得以扭轉。與前朝不同,唐朝将沿用了八百餘年的休沐制度,改成了十日一休,又稱為“旬休”。而休沐的具體時間,定在了每月的第十日、第二十日,以及最後一日。每一天對應稱之為“上浣”、“中浣”、“下浣”,全年36天旬假。

被稱為繁華盛世的唐朝,官員卻過得如此艱苦?當然不會。因為輪休制的實行,官員不再每日必須住在官署,而是在輪休情況下回家夜宿,這樣與家人團聚的時間自然就多了。而且,休沐日看似比前朝少了一半,那是因為還沒有提到休沐日外的繁多節假日。

由張九齡、張說等人編纂《唐六典》,作為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行政法典,其中,就有關于唐朝官員休假制度的規定:“内外官吏……謂元日、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五月給田假,九月給授衣假,為兩番,各十五日……”

唐朝見于史籍的民俗節假,便有27個之多,結合《唐六典》所記載,每年就有47天的節假。不僅如此,在位官員還享有田假15天,以照看家中農活;授衣假15天,用以進行秋收與冬衣的準備。旬假、節假、田假、授衣假,這一合計,官吏一年可休假113天。

古代的假期比現代多得多,這個朝代更絕,隔三差五就給官員放假了

以上還隻是按規定官吏能休的假期天數,随着帝王的更替,唐朝官吏節假日還在延長。

比如,規定清明假本為四天,但是,到唐代宗時期,被改為了五天,之後,唐德宗在位時,更是延為七天。唐朝曆代帝王皆以老子後人自居,自玄宗天寶五年起,老子的誕辰,也被設為假期。而玄宗自己的誕辰,設為了“千秋節”,諸州休假三日,大行宴樂之喜。

後來,雖然被廢止,但是,帝王在生辰這一日設節放假倒成了慣例。直到晚唐,才被廢除。除此之外,帝王不上朝放假——“辍朝假”;天氣惡劣,官員難行放假;天有異象放假,比如日蝕;重要官員,皇親國戚逝世,還得放假;而且,是按去世人員的重要性,決定放幾天假。少則一日,多着可達13日。

總之,唐朝官員還是幸福的,可謂是假期不斷啊!

參考資料:

【《古今事物考》、《漢書》、《唐六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