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太宗給唐僧的通關文牒,110個國王無人敢懈怠,究竟寫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在西遊記中,沙僧的台詞比較少,而且重複率很高,無外乎“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捉走了”,或者是“二師兄,師傅被妖怪捉走啦”,與沙僧的台詞高重複率最相近的應該是唐僧,唐僧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欲往西天拜佛求經,懇請……”。

唐太宗給唐僧的通關文牒,110個國王無人敢懈怠,究竟寫了什麼?

通常情況下,唐僧講完這句話以後,無論是化齋、借宿,甚至于請求蓋章通關放行,都特别好使,因為在當時唐朝的影響力與威懾力已經擴散到非常廣的區域,而唐僧如果要通關,拿出李世民禦賜的通關文牒,也就是介紹信,那就更好使了。

那麼,有人可能就會有疑惑,唐太宗給唐僧的通關文牒上究竟寫了一些什麼,為何那些途中小國見到文牒以後,轉而對唐僧畢恭畢敬呢?

關于通關文牒上的内容,在《西遊記》原著中有記載:

唐太宗給唐僧的通關文牒,110個國王無人敢懈怠,究竟寫了什麼?

由此可見,通關文牒中的内容主要是是介紹一下唐僧的個人情況,以及唐太宗派遣唐僧西行取經的原因,并且告誡途徑國家,要見通關文牒蓋印放行。并且唐僧作為唐太宗的禦弟,身份也是特别的高貴,普通小國怠慢了,可能吃罪不起。

其中有一段,我們印象深刻,唐僧路過西梁女兒國的時候,由于面色英俊,再加上唐僧拿出通關文牒給女兒國國王看時,女兒國國王是以知道了唐僧還是大唐皇帝的禦弟,真是天作之合門當戶對,于是就一心想把唐僧留下來,可惜,唐僧志不在此,悻悻而走。

唐太宗給唐僧的通關文牒,110個國王無人敢懈怠,究竟寫了什麼?

最終,唐僧師徒5人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修成正果,在依次被封為旃檀功德佛、鬥戰勝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八部天龍之後,幾人拿着經書就回長安了,當然還有重要的通關文牒。

到了長安之後,唐僧就把通關文牒呈上去讓唐太宗浏覽,唐太宗看到文牒上依次蓋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獅駝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還有鳳仙郡印,玉華州印、金平府印等等,看到有這麼多國印,唐太宗很是高興,他深知禦弟此行實屬不易,理應滿足他的一切要求。

西遊記的故事到這裡基本就結束了,總的來說,在名著演義中,通關文牒上的内容,還是非常正規的,也符合唐僧的禦弟的身份,正義的形象,同時通關文牒,在唐僧西行取經途中,确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小說雖然不全是憑空杜撰而來,不過,在一些關鍵的事件中,确實容易讓人産生錯誤的認知,關于唐僧的通關文牒就是其中之一。

在曆史長河中,真實的唐朝時期,玄奘,也就是是我們常說的唐僧,他的俗家名字叫陳祎,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從小就跟着父親學習《孝經》,長大之後受二哥陳素的影響,13歲時就在洛陽淨土寺出家。

之後,從618年到626年這段時間内,玄奘一直在潛心研究《成實論》、《涅槃經》、《雜心論》等等各種各樣的經書,雖然進步很快,成就明顯,但當時的攝論、地論兩家關于法相之說各有說辭,在沖突調和不成的情況下,玄奘打算去印度求得彌勒論師之意,來幫助那些在佛法休學中遇到困難的人,寄希望于印度戒賢大師的佛法能幫助人們答疑解惑。

唐太宗給唐僧的通關文牒,110個國王無人敢懈怠,究竟寫了什麼?

于是,玄奘在627年,向唐太宗上書,希望李世民允許自己西行求得真經,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時的唐朝不再對佛教重視,是以就沒準許玄奘的西行請求。但是,玄奘已經下定決心,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最終,二十九歲的玄奘在未獲得準許的情況下,私自道途西行。

之後的經曆就與西遊記相似了,都是跋山涉水,曆經千辛萬苦,終于到達印度那爛陀寺,又在印度深度學習了各種經書,最後學成歸來,為唐朝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綸657部,其中玄奘口授由弟子辯機和尚執筆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唐西域記》,為當時的唐朝佛學發展、研究西域提供了經驗,即便在今天仍舊有研究參考價值。

但是,我們由此也能看出,因為當時玄奘出發西行之前,并沒有獲得唐太宗的許可,是以在正史中,也就不存在唐太宗給唐僧通關文牒一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