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作者:星辰月琉璃

要读懂成千上万首古诗词到底难不难?笔者的回答是: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一切要看大家遇到的是什么样的诗人。

遇到像白居易这样“平易近人”的,那就容易,毕竟诗魔一生写诗追求的就是好懂,为了写出通俗易懂的作品,人家经常念诗给不识几个字的老人听,对方若是听不懂他便改。若是遇到像辛弃疾这样爱“显摆”的,那就难,词中之龙以好用典故著称,当年他的一首《破阵子》,共6句用了6个典故,没点水平要读懂是真的费劲。 诗词原本意境优雅,但不知道从何时起,一些诗句被玩坏了,总让人有种想入非非的感觉。话说到这,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问:“非非是谁?”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我想说,正儿八经的诗词,就是被这样的人给带偏了的。我掰着手指头一数,这样的诗句还真就不少。例如:

“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些诗句基本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之所以会被有些人恶意抹黑,还不是因为某些人喜欢“哗众取宠”而已。

话不多说,言归正传,下面说下本文的主题,“后庭花”到底是什么?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杜牧写诗以讽刺时事

这句“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出自杜牧的诗《夜泊秦淮》中的一句,全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写这首诗的用意很明确,借“商女”不知亡国之恨,依旧在唱那《玉树后庭花》,用以讽刺那些不顾国家利益,依旧拼命享乐的权贵们。

由此可以看出,杜牧这人的确是一条铮铮的汉子。

可不少人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杜牧没事去那秦淮河岸干什么去了?请细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必然有道理,否则,空穴又怎会来风?

杜牧为何被世人怀疑

杜牧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原本出身很好,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他爷爷杜佑是唐德宗时期的宰相,父亲杜从郁也是唐朝高官。

杜牧自小便接受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对于国家之事甚是上心。而且他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在25岁时便踏入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年轻有为之人,竟然误入“牛李党争”,简单来说,就是没有站好队,被牛僧孺连累,先后两次被贬出京城。

杜牧也就是在这两次不愉快的经历中,竟然与歌女厮混到了一起。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杜牧第一次被贬到扬州的时候,就成为了青楼的常客,没事京城与扬州地区的青楼女子吟诗作赋,还诞生了个千古名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实这句诗也被玩坏了,杜牧的本意是用这句诗来赞美那个只有十三四岁的青楼女子,结果现代不少人竟将其演化成为表白词,不少人喊着“春风十里不如你”来表白。只能默默说一句,没文化,真可怕。

杜牧被贬谪到扬州之后,后面牛僧孺又得势过一次,杜牧被调回了京城,正当他想要大干一场之时,仅仅过了三年,随着牛僧孺的倒台,杜牧也跟着遭了殃。

这一次,杜牧便被贬谪到了金陵。也就是在金陵地区,杜牧写下了这首《夜泊秦淮》。

起起落落最考验人的承受能力,杜牧被贬谪到金陵之后,内心自然相当郁闷。秦淮河岸有着很多以卖唱为生的歌姬,杜牧或许在郁闷之余,便前往秦淮河岸“体会民生”。

听到歌女在唱着《玉树后庭花》,杜牧原本想自我堕落的心,又触动了一下。他想:“我想报国却没有机会,才来这里转转,而这些明明身居要位的官员,却一心想着听曲玩乐,实在是令人心痛。”

于是,他便作了这首《夜泊秦淮》来讽刺当朝的统治者,结果一不小心,还成了经典之作。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感觉实在是太苦闷了。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轶事典故

崔郾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此时吴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崔郾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 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游玩轶事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玩。曲江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赋诗说:“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

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谈起来。僧人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僧人面色平静,木然不知,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怅,遂现场赋诗一首云:“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意)味长。”

张好好诗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赢得青楼薄幸名”,是杜牧调侃自己,还是真有其事?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杜秋娘诗

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杜牧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听后,将之收为小妾,让她度过一段甜蜜时光。后来李锜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充当歌舞姬。杜秋娘再以这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杜秋娘虽然总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经常不着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信。后来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宪宗皇帝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这首诗当时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风云一时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隐与小杜结识后,共写过两首给杜牧,一首自谦“高楼风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称颂“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小李”也认为这首诗为“小杜”的代表作。 赌酒取姬

晚唐大诗人杜牧跟著名诗人张祜极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张到官府赴宴时,看到杜也在座。而当时,两人都爱恋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于是决定索取骰子用赌输赢的方式来决定谁有权去继续爱恋。杜牧当下遂开始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张祜一听,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续吟着: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语音刚落,两人就不觉大笑着,反而把原本赌酒取妓的事儿给忘了。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爱做春梦的唐诗大咖,到底轻薄了多少青楼女子?

杜牧的一生,就像他的才华从来都没有受到质疑一样,他的人品也从来没有受到肯定。究其原因,正是前面那些参加宴会的宾客攻击的那样,他一生纨绔放荡,常常以青楼为家。

其实,杜牧背上“青楼薄幸”的恶名,几乎是他自找的。谁让他写了这么首名满天下的《遣怀》呢,这不是找打吗?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看看,这满纸把妹老司机的口吻,表面上落魄潦倒,实际上隐忍不住风流得意,能不让人羡慕嫉妒恨吗?

那么,爱做春梦的唐诗大咖,到底轻薄了多少青楼女子呢?

下面就大致说一说:

就像他自己在诗中追忆的那样——“十年一觉扬州梦”。也就是他二十六岁科考及第后到扬州担任市政府秘书长那段时光。

当时的扬州正如唐朝诗人于邺专写杜牧风流传奇的《扬州梦记》所描述的那样:“扬州,胜地也,每至城向夕,娼楼上常有纱灯无数,辉煌罗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而正值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人生黄金阶段的杜牧,在扬州这么个烟柳繁华地整出点风流韵事也可以理解,只不过他整出的动静也确实大了点。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据新旧唐书和一些史料记载,年轻英俊的杜牧几乎以青楼为家,每天一下班就直奔风月欢场眠花卧柳。而且每天都换玩伴,从来不吃回头草。所以他的大名在扬州的青楼妓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致处处都有青楼女子传播他各式各样的薄情轶事。

夜不归家的放纵,导致他白天上班时神不守舍,萎靡不振,搞得他的顶头上司扬州市长牛僧孺忧心不已,生怕这小子干出什么败坏大唐官员形象的糗事,让自己背锅,让朝廷难堪,除了派纪委找他谈话,还亲自上阵,对他发出严重警告。

但杜牧对此置若罔闻。私下里曾对朋友抱怨,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的市政府秘书长,有啥好顾忌的?既然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那就在这人间的温柔富贵乡里写诗作乐算了。

你看他都写了些什么样的纪实诗作:送别情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和女伴同床共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与美眉月夜谈情——“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甚至还专门写过描绘少女袜子的黄诗:“细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

这些情诗,让他的好友李商隐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专门写诗委婉地嘲讽批评他的这些行为有些过火和做作了:“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曾当过司勋员外郎)。”

看到纪委的约谈和自己的批评都没什么用,市长牛僧孺只好派保镖私下里跟踪他,以便及时为他处理突发事件。

所以说,春梦连连的杜牧到底在扬州轻薄了多少青楼女子,恐怕连他自己也没统计过,也回答不出来。反正在当时的扬州欢场,到处都在议论他风流薄幸的声名。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诗词大家为何很忌讳“后庭花”

当然,诗词大家们忌讳后庭花,并不是因为它这个名字容易引人遐想,而是因为”后庭花“自带”特效“。 《玉树后庭花》也被称为亡国曲

其实,此曲最初只是一支亡陈曲:轻车何草草,独唱后庭花。玉座谁为主,徒悲张丽华。唐代诗人张祜在这首诗中,描述了南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的皇帝陈叔宝以及妃子张丽华的旧事。

宋徽宗自创的“瘦金体”是亡国体,陈后主自创的《玉树后庭花》是亡国曲。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全诗: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华美楼阁和靓丽花林争春斗艳,我那可爱的妃子们,如花容颜在盛装映衬下,更显倾城之貌。她们半露于花影掩映的窗前,娇美春光透不进去,当怀着盈盈笑意走出来,春日盛景也为她们垂羞。她们的脸蛋如同鲜花带露,她们身姿如玉树柔美,又如后庭花清雅。可惜从花开到花落非常短暂,落红满地时一切都将归于平静。

世人多知道炫富。读了陈后主的这首诗,你就知道什么叫“炫妻”了。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后庭花”源自陈叔宝谱写的一首《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 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叔宝不愧是风流倜傥的帝王,这诗词读起来第一感觉就充满了享受与靡乐之声。

尤其是那一句”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即便是现在我读起来,都能想象出一个娇艳欲滴的歌女在唱歌时的妩媚神态,更别提身临其境了。

陈叔宝每天就听着这《玉树后庭花》,不知不觉中就被隋朝所灭,自己也成为了阶下之囚,为天下笑。 陈后主的妃子无数,史书中多记载两位:张贵妃、孔贵嫔,而张贵妃张丽华更为出众。《陈书》载张贵妃“发长七尺,黑亮如漆”,头发光亮可当镜子。“聪慧,有神采”,举止优雅,容貌端庄。眼神流彩,光照左右,常梳艳妆登临楼阁,远看“飘若神仙”。

长得美还智力超群!百官上奏都通过宦官呈递,陈后主抱张贵妃在膝盖上,两人商量着决断。贴身宦官记不住的,张丽华代为陈述,无一遗漏。后宫人等有违法之举,只要向她求情都能得免。大臣中如有不顺从的,借机诬陷,于是谁也不敢不听话了。

等隋军兵临城下,陈后主内外交困,亡国时伴随他的除了贴身宦官,就是张贵妃、孔贵嫔了。危急中他抱着两名妃子跳入井里,却被隋军打捞上来,他得到隋朝优待,沉迷于酒色最终而死。两名美妃则当即被斩杀,张丽华还被民间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鉴于《玉树后庭花》威力巨大,不少的诗词大家都借用“玉树后庭花”来讽刺统治阶级的腐朽。李商隐曾作了一首《隋宫》,其中便用得了一句“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这句诗也相当的扎心,还引出了一个典故:

当年隋炀帝在灭亡之前,曾跑到江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据说,一天晚上,隋炀帝在江都行宫中喝酒喝多了,在迷迷糊糊中便睡着了。

隋炀帝睡着之后,在梦中竟然遇到了陈叔宝。仇敌见面本应分外眼红才是,可惜这俩人不单单没打没骂,陈叔宝还请隋炀帝喝酒,俩人还顺便观看了张丽华表演的《玉树后庭花》。

如果隋炀帝死后,在地下重新遇到了陈叔宝,杨广还是不要再提梦中发生的事了。

经过这些诗词大家的加工,“后庭花”正式成为了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因此,不是万不得已之下,人们都不太爱用这三个字。

“后庭花”原本是出自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这首词堪称经典,整首词读下来艳而不俗,将妖姬、美景融为一体。

陈叔宝这个“万事皆能,唯独不善于为君”的人,他就这么将国家玩没了。于是,一提到“后庭花”就让人们自然想到了“靡靡之音”。

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诗词大咖用“后庭花”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其他的人一般都比较忌讳它。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为何大家很忌讳它?

回到正题,“后庭花”据杨角风考证,应该是鸡冠花的一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花,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主要种在庭院里。

唐代罗邺曾经就写过描述鸡冠花的诗词:

“一枝浓艳对秋光,露滴风摇倚砌旁。晓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裳”。

可见,这种花还是非常高大尚的!

回答这个题目,后庭花就是一种花,又是暗指陈后主的诗,最后还暗指亡国之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