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全年举办活动300余场:“非遗在社区”在蓉掀起非遗热

作者:红星新闻

当前,成都正在大力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丰厚滋养和重要载体,多年来成都一直坚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走进社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市民的联系更加紧密。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以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回归社区、回归生活为宗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温州市、青岛市、东营市、荆州市、深圳市、成都市8个城市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了解到,2021年全年,各区(市)县和市非遗中心共开展“非遗在社区”展示、展演、培训等活动300余场,群众参与近15万人,邀请传承人数量约500余人次,涉及非遗项目近300个,媒体报道数量约15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全年举办活动300余场:“非遗在社区”在蓉掀起非遗热
全年举办活动300余场:“非遗在社区”在蓉掀起非遗热

2021年举办活动300余场,

非遗走进了市民心中

油纸伞、蜀绣、剪纸……2020年8月25日,“非遗在社区”走进了青羊区苏坡街道办事处清源社区,各类非遗传承人的表演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围观,在这里掀起了一场非遗热——这也意味着,成都市“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开展好“非遗在社区”活动,2020年,市文广旅局在5个试点社区,以及锦江区大慈寺四川扬琴、四川清音传承基地、郫都区安靖镇蜀绣公园绿道共开展了22场“非遗在社区”展示、展演、体验、培训、集市等活动。

2021年,在已确定5个试点社区的基础上,拓展了高新区芳草街道蓓蕾社区、金堂县赵镇桐子园社区两个新点位,加上1个机关点位——成都高新税务局和1个传承体验基地——四川曲艺博物馆,共开展了28场非遗传习系列活动。

在市文广旅局的指导下,成都各区(市)县和市非遗中心在充分结合本地非遗特色、群众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社区规划、治理、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每年计划开展“非遗在社区”展示、展演、培训等活动250场次以上。据统计,仅2021年,紧紧围绕建党100周年、“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借助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成都文化四季风”、“走基层”文化惠民演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平台,结合当地“非遗进校园”工作,共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传统工艺竞技、非遗培训讲座、非遗体验研学等活动300余场,群众参与近15万人,邀请传承人数量约500余人次,涉及非遗项目近300个,媒体报道数量约150余次。

全年举办活动300余场:“非遗在社区”在蓉掀起非遗热
全年举办活动300余场:“非遗在社区”在蓉掀起非遗热

非遗成社区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

当非遗活动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参与感、文化自信感就会显著增强。“要做好‘非遗在社区’工作,非遗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区居民传习非遗寻找出口和动力,建立激励居民参与的机制。即通过举办‘百姓大舞台’‘直通非遗节’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社区居民传习传统表演艺术提供展演舞台;通过建设社区居民分享营销平台,探索社区居民传习手工艺生产的产品销售模式,为社区居民生产的工艺类产品找到市场出口。”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充分考虑到当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区规划治理、场景建设等情况,在开展非遗传习项目时,特别注重社区与家庭、学校、企业之间的紧密联动,将“非遗在社区”传习活动与附近学校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结合起来,积极打造“家校社企”非遗传习示范片区。同时,以社会参与为动力,孵化各种非遗社会化力量。让“非遗在社区”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大各方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本次项目工作中,引入了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新繁叶韵棕编专业合作社、成都漆器厂、成都乐团、成都曲艺团、成都木偶皮影剧团、成都市靖绣缘蜀绣有限公司、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等各种社会团体、机构参与‘非遗在社区’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两年来,“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切实将社区居民转化成为非遗传习传播和享用的主体,进一步加强了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非遗的自觉,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推动形成了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活动开展期间,“非遗在社区”获得了非遗传承人和社区民众的高度认同。广大民众通过参与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体验形式,切实感受到非遗项目蕴含的思想智慧、人文精神,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了成都城市的历史深度、文化厚度、生活温度,有力推进了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同时,基础建设也得到了完善,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完成了社区非遗项目资源库建设,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项目筛选的精准定位对“非遗在社区”的成功实施有着决定性作用;二是完成了智慧非遗线上培训模式建设,通过引进“智慧云码”互联网系统,搭建传承人联络直通车,录制培训教程,丰富公共数字文化的内容供给渠道,打破了社区参与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三是完成了服务供给机制框架建设,已成功构建传承人个人商城系统、溯源系统,线上教学系统,后续将逐步完善建成社区居民分享营销系统,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图据受访者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全年举办活动300余场:“非遗在社区”在蓉掀起非遗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