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年舉辦活動300餘場:“非遺在社群”在蓉掀起非遺熱

作者:紅星新聞

目前,成都正在大力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作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豐厚滋養和重要載體,多年來成都一直堅持讓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走進社群,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市民的聯系更加緊密。

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以尊重、保護和支援以人為核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實踐回歸社群、回歸生活為宗旨,在全國範圍内确定了北京市東城區、上海市、溫州市、青島市、東營市、荊州市、深圳市、成都市8個城市開展“非遺在社群”試點工作。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了解到,2021年全年,各區(市)縣和市非遺中心共開展“非遺在社群”展示、展演、教育訓練等活動300餘場,群衆參與近15萬人,邀請傳承人數量約500餘人次,涉及非遺項目近300個,媒體報道數量約150餘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全年舉辦活動300餘場:“非遺在社群”在蓉掀起非遺熱
全年舉辦活動300餘場:“非遺在社群”在蓉掀起非遺熱

2021年舉辦活動300餘場,

非遺走進了市民心中

油紙傘、蜀繡、剪紙……2020年8月25日,“非遺在社群”走進了青羊區蘇坡街道辦事處清源社群,各類非遺傳承人的表演吸引了衆多居民的圍觀,在這裡掀起了一場非遺熱——這也意味着,成都市“非遺在社群”試點工作正式拉開帷幕。據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開展好“非遺在社群”活動,2020年,市文廣旅局在5個試點社群,以及錦江區大慈寺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傳承基地、郫都區安靖鎮蜀繡公園綠道共開展了22場“非遺在社群”展示、展演、體驗、教育訓練、集市等活動。

2021年,在已确定5個試點社群的基礎上,拓展了高新區芳草街道蓓蕾社群、金堂縣趙鎮桐子園社群兩個新點位,加上1個機關點位——成都高新稅務局和1個傳承體驗基地——四川曲藝博物館,共開展了28場非遺傳習系列活動。

在市文廣旅局的指導下,成都各區(市)縣和市非遺中心在充分結合本地非遺特色、群衆資源的基礎上,根據社群規劃、治理、發展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從社群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每年計劃開展“非遺在社群”展示、展演、教育訓練等活動250場次以上。據統計,僅2021年,緊緊圍繞建黨100周年、“我們的節日”等主題,借助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成都文化四季風”、“走基層”文化惠民演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等活動平台,結合當地“非遺進校園”工作,共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非遺展示展演、傳統工藝競技、非遺教育訓練講座、非遺體驗研學等活動300餘場,群衆參與近15萬人,邀請傳承人數量約500餘人次,涉及非遺項目近300個,媒體報道數量約150餘次。

全年舉辦活動300餘場:“非遺在社群”在蓉掀起非遺熱
全年舉辦活動300餘場:“非遺在社群”在蓉掀起非遺熱

非遺成社群文化生活重要組成部分,

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

當非遺活動成為社群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群居民的歸屬感、參與感、文化自信感就會顯著增強。“要做好‘非遺在社群’工作,非遺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為社群居民傳習非遺尋找出口和動力,建立激勵居民參與的機制。即通過舉辦‘百姓大舞台’‘直通非遺節’和社會實踐等活動,為社群居民傳習傳統表演藝術提供展演舞台;通過建設社群居民分享營銷平台,探索社群居民傳習手工藝生産的産品銷售模式,為社群居民生産的工藝類産品找到市場出口。”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充分考慮到當地社群公共文化服務、社群規劃治理、場景建設等情況,在開展非遺傳習項目時,特别注重社群與家庭、學校、企業之間的緊密關聯,将“非遺在社群”傳習活動與附近學校的“非遺進校園”活動結合起來,積極打造“家校社企”非遺傳習示範片區。同時,以社會參與為動力,孵化各種非遺社會化力量。讓“非遺在社群”工作在政府的主導下,加大各方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本次項目工作中,引入了錦江區民間糖畫藝術協會、新繁葉韻棕編專業合作社、成都漆器廠、成都樂團、成都曲藝團、成都木偶皮影劇團、成都市靖繡緣蜀繡有限公司、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等各種社會團體、機構參與‘非遺在社群’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兩年來,“非遺在社群”系列活動,切實将社群居民轉化成為非遺傳習傳播和享用的主體,進一步加強了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保護非遺的自覺,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推動形成了保護傳承非遺的濃厚氛圍。活動開展期間,“非遺在社群”獲得了非遺傳承人和社群群眾的高度認同。廣大群眾通過參與可閱讀、可感覺、可欣賞、可參與、可消費的體驗形式,切實感受到非遺項目蘊含的思想智慧、人文精神,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彰顯了成都城市的曆史深度、文化厚度、生活溫度,有力推進了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同時,基礎建設也得到了完善,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是完成了社群非遺項目資源庫建設,為後續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支撐。項目篩選的精準定位對“非遺在社群”的成功實施有着決定性作用;二是完成了智慧非遺線上教育訓練模式建設,通過引進“智慧雲碼”網際網路系統,搭建傳承人聯絡直通車,錄制教育訓練教程,豐富公共數字文化的内容供給管道,打破了社群參與教育訓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三是完成了服務供給機制架構建設,已成功建構傳承人個人商城系統、溯源系統,線上教學系統,後續将逐漸完善建成社群居民分享營銷系統,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紅星新聞記者 曾琦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李潔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全年舉辦活動300餘場:“非遺在社群”在蓉掀起非遺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