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甘岭战役中一线指挥官有3人,功劳最大的是谁?并不是王近山

朝鲜战争期间出现了很多经典战役。一些战役战况十分惨烈,比如说长津湖、松骨峰、砥平里。

这些战役名气不大,但是志愿军付出了伤亡,不过真正了解的人不多。很多人对朝鲜战争惨烈的战役的认识,多是联想到上甘岭战役。

这场战役美军采取了朝鲜战争期间最密集的炮火打击,最终还是没有拿下597.9高地和537.7高地。

上甘岭战役中一线指挥官有3人,功劳最大的是谁?并不是王近山

这两处阵地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原本美军是打算用4个步兵营拿下的。然而志愿军没有选择撤退,地面炮火打击太密集,依靠坑道和后续的兵力支援,持续和美军斡旋。

双方展开了激烈交火,投入10.3万兵力,使得原本一场阵地战,变成了一场典型战役。这场战役志愿军主要指挥员有三个,王近山、秦基伟和李德生。

他们在实际作战中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王近山作为三兵团副司令员,主要负责兵力部署和调度。

王近山

联合国军大举进攻597.9高地和537.7高地,王近山采取“添油”战术,轮番替换主战部队,有力地抵抗住了联合国军的多轮攻击。

15军军长秦基伟则率领部队直接参战。在上甘岭战役前,他就命令部队在战斗的同时施工,在阵地上挖出了很多坑道。这些坑道在后期作战中派上了大用场。

坑道内有必要的基础设施,部队能躲藏在其中,避免受到炮火打击。联合国军在这次战役中使用了密集炮火打击,阵地表面都被炸了个遍。

上甘岭战役中一线指挥官有3人,功劳最大的是谁?并不是王近山

如果不是有这些坑道作为隐蔽掩护,志愿军根本就扛不住美军的炮火打击。上甘岭战役开始阶段,志愿军占据了一定优势,七天时间歼敌7000余人。

秦基伟保持着高度紧张,面对紧张的战局,他几乎没睡过觉。随着战局形势的变化,阵地战开始转为坑道战,志愿军伤亡加大。

对于不利的形势,秦基伟选择继续坚持坑道战作战。部队人员损失严重,他从军部和各级机关抽调人员到各部队补充兵力。

坑道内的战士生活物资短缺,他抽调15军机关和后勤人员组成后勤物资运送队伍,冒着敌军的炮火将物资送到坑道的部队。坑道保卫战之后,志愿军开始扭转战局。

上甘岭战役中一线指挥官有3人,功劳最大的是谁?并不是王近山

在12军的支援下,志愿军重新夺回了两个高地,抵抗住了美军的多次攻击,最后获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12军副军长李德生率领31师,在上甘岭战役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战作用。在小规模作战中,31师91团以少胜多,以伤59人亡36人,消灭了敌军1000余人。

李德生指挥的部队还夺回并守住了537.7高地。如果论及战功,秦基伟率领的15军负责正面作战,有力地抵抗住了联合国军的攻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主力作战的作用,他的战功最大。

李德生

李德生率领部队援助15军,还夺回了高地,分散了联合国军的打击,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战效果,及时补充兵力扭转了战局,他的功劳排在第二。

王近山功劳最小,他没有直接率军作战,但他在后方调度部队起到了重要的指挥作用,对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支持。

这场战役志愿军是防守的一方,在战局上多少有一些优势。联合国军依靠密集炮火打击,在地面作战碾压志愿军。

但是坑道作战,炮火打击没法发挥太大效果。加上美军低估了志愿军的意志,以为装备方面碾压对方,就能让对方败退。结果投入了巨大兵力,还是没能夺下两个高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