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我们都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叫“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殊不知在生活中有很多桥段是连电视剧的编剧都想象不出来的。

像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风筝》中的军统郑耀先,这些电视剧创造出的特工人物,其实在生活中都有一定的原型参考。其实生活才是艺术的源泉和导师。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像我们大家都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亮剑》,它是一部源于历史的抗日小说改编而成的。其中有个桥段,李云龙设计将日军的观战团一网打尽,相信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大呼过瘾,看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在真实的历史中是源自王近山将军打的韩略村伏击战。在这场闪电战中,我军仅用时半个多小时就伏击了日军180多名将士,其中甚至包括了日本天皇的侄儿,收缴的武器多不胜数。

对于当时各类物资奇缺的我军来说简直就像是收缴了一座宝库,极大的补充了我军的各类物资,尤其是武器装备和弹药。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既然是伏击,那么我们肯定是提前布下了天罗地网,只待日军前来,我们就可以瓮中捉鳖将其一网打尽。

但是对于当时武器装备各方面都不如日军的我方来说,是怎么获得日军的行进路线的?怎么得知他们的出发时间?又是怎么了解他们的行军动态的呢?

这就取决于我们深入敌人内部的一名情报人员,他提前告知了我军日军的行动计划,这是一项在刀尖上起舞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杀身之祸。

但是这名情报人员不仅做到了,还非常完美的完成组织上交付的各项任务,他忍辱负重,排除万难,一次又一次将日军的行动计划提前传递出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名情报人员就是陈涛。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他必须隐姓埋名,保存身份,就像一个躲在暗处的忍者,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就给敌人的心脏送去致命的一击。

作为一个合格的潜伏者,他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最高的警惕,时刻洞察敌人的举动,时刻隐藏自己的情绪,他们背负着常人不能承受之重,必然也有着常人不具备的能力。

陈涛的成长经历也可以说是一段传奇。1919年出生的他,在14岁的时候就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南开大学录取。

在校期间,他是那个忧国忧民的少年,年纪虽小,但心怀家国,在学习期间他也接触到了我党的先进思想,发自内心的想要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也贡献属于他微薄的力量,于是当他大学毕业以后就果断的加入我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人。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少年人从来都不缺乏热血与激情,陈涛同时还具备谋略与胆识。他过人的能力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重视,于是委派给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敌人心脏,打入敌人内部,成为一名低调的情报人员。

为从内部瓦解敌人,从而沉痛的打击敌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要知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于是在1940年陈涛开始执行起自己的潜伏计划,他先是和游击队一起前往山西河北附近,寻找能进入敌人内部的突破口。

此时也是老天神助,刚进入晋冀地区附近,他们就被一群土匪抓住成为俘虏。紧接着迎来了日军的大扫荡,土匪内部瞬间土崩瓦解,仅剩的残余力量也投入了日军的怀抱,陈涛趁此机会浑水摸鱼,也加入了敌军阵营。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刚加入敌军阵营的陈涛并没有得到重视,可谓人微言轻。但是优秀的人真的就像金子一样到哪里都会发光。

陈涛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聪明的头脑,灵活的应变很快就得到了日军的青睐,还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官。

但是处于基层的他并不能接触到上层的核心机密,这样就不能为组织传递更多有用有价值的消息,正当他心急如焚的时候心生一计,既然没有机会为何不自己创造机会呢?

他找时机和组织上取得联系,准备共同配合上演一出空城计。他们商议让陈涛交给日军一份假情报,让日军前去扫荡我方提前布置好的场地,用一些小鱼饵钓起这头丧心病狂的大鲨鱼。

果不其然,当陈涛将这份假情报交给日本军队的上级以后,他们迅速展开动作前去扫荡。我军也相当配合的假装逃跑,中途甚至还特意遗留了一些武器装备在路上,造成仓乱逃窜的假象。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经此一事,陈涛在日军中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甚至还成为了日军的情报科科长。如果日本人知道自己的情报科科长是我方的一名情报人员,不知道会不会懊悔得挖掉自己的眼珠子。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陈涛就是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临危不乱的应变日益得到日军高层的重用,还随他们一起出入各类场合,陪他们一起应酬各式各样的人物。

正是在这样的场合和应酬中,陈涛在大家谈话的不经意间、在酒过三巡的饭席上不着痕迹的掌握到了大量机密的情报,为我军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让我军可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而陈涛也在这样的应酬中经历过无数次的险象环生,他必须时刻保持12分的警醒,时刻提醒自己哪怕喝醉酒了也不能说错话引起别人的怀疑。时刻提醒自己留意别人的话中有没有陷阱或者圈套。

他一旦说错一句话不仅自己会招来杀身之祸,甚至还可能会让组织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化为灰烬。所幸机智的他总是能在夹缝中找到一条合适的突围出来,最终将问题一一化解。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时间来到1943年,在日军内部潜伏了3年的陈涛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当时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丧心病狂的日本筹划着一个大动作,还得意洋洋的命名为“铁滚扫荡”的新战术。

当时的日本军队计划出动三万军队兵分六路到太岳地区发动一场大扫荡,企图通过这个行动重挫我军在太岳地区的武装力量,从而试图瓦解我军的重要对抗部队。

但是日军的计划终归是幻想,他们的想法也终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出动的部队也注定是有去无回。

这些当时的日军是肯定料想不到的,因为那时的他们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也许是出于炫耀那个“天才般”的“铁滚扫荡”计划,也许是日军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觉得志在必得。

也许也是为了日后更好的推广他们所谓的“铁滚扫荡”计划,日军甚至派遣了一支180多人的观摩团前去观战,其中甚至包括了6名大佐和一名少将。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历史总是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给你浇上一盆彻骨的冷水,让你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现实。日本人也在这次行动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陈涛在得知日军的行动计划之后,第一时间筹划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日军的时间、地点、安排、部署,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都是在陈涛一次又一次的和日军在喝酒中,吃饭中一点一滴获得并拼凑而成的。

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硬是将这些比生命还宝贵的情报全部记在自己的脑海中,等回家以后孤身一人时再誊写出来。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没有偶然,都是一次又一次精心准备后的必然。陈涛之前利用自己位于日军情报科科长的身份,就已经在日军情报科内部安插进了我方的人员,这就是一只利箭,可以将日军的情报及时的传递到我方,这次也不例外。

情报很快来到当时正在前线指挥的陈赓将军处,看到这样一份价值连城,可以挽救万民于水火,可以力挽我军于危难的情报,陈赓将军来不及感慨,迅速开展布置,及时响应应对措施。既要让日军毫不怀疑的继续自己的行动,又要让我军能确保大获全胜,全歼日军。

陈赓

于是陈赓将军用起了一招请君入瓮,在瓮中捉鳖。陈赓将军可谓是一位将三十六计用得出神入化的英明将领。他一边根据陈涛传递出来的情报,根据日军的战略部署针对性的制定对敌策略,一边制造一些烟雾弹,来迷惑敌人,让敌人以为我方羸弱不堪。

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陈赓将军的剧本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到日本行动那天,就出现了本文最开始描述的那一段,在我军的严密部署、周密计划之下,日军犹如进入了困兽场,一切的挣扎和抵抗都是徒劳无功的。

这场伏击战以我军全歼日军宣告大获全胜,而日本也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损失惨重,为他们以后的彻底灭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场战役的头号功臣非陈涛莫属了,虽然他并没有亲自前往战场近身杀敌,但是他的一份情报的传递,一封信件的内容就让180多名日军高级将领沦为阶下囚,可以说是杀人于无形之中。

几年的情报工作下来,陈涛表面上看上去的春风得意,衣着光鲜亮丽,出入前呼后拥,山珍海味、香车美女环绕。

但是表面风光,内心沧桑。这种潜伏的痛苦和孤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时常会爬上他的心头,钻心挠肺的纠缠着他。这个时候,陈涛会时刻警醒自己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人的信仰,自己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会战胜一切。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如果说披着日本军衣的外壳会遭到不熟悉的外人的指指点点,这些陈涛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来自自己亲生父亲的职责和痛心,就像一把利刃刺入陈涛的心脏。

在潜伏的多年时间里,陈涛深知作为一名情报人员,不能泄露自己的身份,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亲人也不能说。所以在陈涛消失的这么多年里,他的家人并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什么工作。

直到有一年陈涛借一次难得的机会回家探亲,当父亲看到他穿着日本军人的衣服时,不管多年未见的思念之情对他破口大骂,那种失望及怨恨的眼神让陈涛不忍直视,直到几年后陈涛将家人接到身边团聚,才得以消除当年的误会。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作为一名情报人员,陈涛无疑是非常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他能忍辱负重,能谨小慎微,能善于观察和伪装,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紧急关头将一份份至关重要的情报传递到我军手中。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陈涛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有着崇高伟大的理想,并且不仅仅停留在想象的阶段,还能够很好的将我党的各种指导方针意见融会贯通到工作中去。

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陈涛的潜伏任务就圆满的完成了,建国以后,陈涛就回到党组织的怀抱,有家的孩子像块宝。

回到组织怀抱的陈涛一颗红心向着党,对于国家和党组织交代下来的任务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完成,并且绝口不提自己曾深入敌人内部潜伏多年的辛苦和煎熬,甚至对自己的亲人都守口如瓶。

一封信消灭180名日军军官,为何去世五个月后,央视才公开他身份

1982年,63岁的陈涛老人离开了辛苦工作大半辈子的工作岗位,成为了一位平凡又普通的老头,这是一个在人群中你甚至都不会多看他一眼的普通老头,但是他曾经经历过如此惊心动魄的一切。

他低调朴实,选择了功成身退,曾经辉煌的过往在他看来仿佛不值一提,就这样慢慢的在历史长河中隐退、消逝。直到2008年5月,陈涛老人以89岁的高寿寿终正寝,他的功勋事迹也无他人知晓。

尽管陈涛老人秉承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宗旨,但是时代不会忘记曾经为我们的大好河山立下过卓越功劳的人。在2008年10月,央视推出了一档节目叫做《和平年代》,讲述的就是曾经在战争年代中曾经默默无闻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们的光辉事迹。

此时,陈涛老人的辉煌过往才重现在大家眼前。“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陈涛老人就是无数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中的一员,历史该被铭记,以陈耀老人为代表的一群革命先烈也值得被我们所有人好好记住,永远怀念。

继续阅读